分享

逝若秋叶

 闲品落花 2017-05-14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印] 泰戈尔

逝若秋叶


     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是非常怕死的,怕父母死了自己怎么办,怕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怕爷爷奶奶死了自己哭不出来怎么办等等,就这么怕了很长一段时间,真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那天师承班的同学们课间聊天,才知道原来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一个,很多小女孩儿都会有那么一个时期,有的同学会怕的天天哭,直到过了那个阶段才会好一些。然后就是各种学业和现实的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么高大上的哲学问题就暂时被回避掉,毕竟对于少女来说,死亡还很远不是。
     可是在避无可避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再次进入我的视线,谁让我选择了一个必须面对生命逝去的职业呢。也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那些害怕并没有被克服,而是被时间慢慢埋藏,当再次翻出的时候,感觉却依然清晰,区别是现在开始思考怕了以后该怎么办。
     死亡教育这种提法是最近才看到的。不过,也许缺乏死亡教育的恶果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了吞不下的苦涩,所以才会在8点档全家欢的时刻触碰这样沉重的话题。说实话,在我的正规教育中,跟死亡教育沾边的就一个问题吧“假如只有三天生命,你会干什么?”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回答是“平静的像现在这样再活三天。”看着拥有心理学文凭的老师不可思议的表情再次确认答案,我的心理却认定的不想改变答案。不知为什么,当时就觉得就这样过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难道必须环游世界、见过所有朋友才算那3天活得有意义?现在想想,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也就只有自己是评判标准吧,因为生命是你的,你的生命想用来干什么只有自己才最有话语权。
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别说生命,你连自己的死亡都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最近在读《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书中是很多临床医生讲述的鲜活案例,在面对致命疾病的时候,患者和家属怎样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的。出于各种原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真正做决定的往往是你的亲属,而非自己,于是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发生。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果我的亲人的善终权掌控在我的手里的时候,我应该怎样选择,我应该做什么决定才能够让他们走得更有尊严,痛苦更少一点。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够不在亲人将要离世的时候才发现,我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还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死亡如此多情》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
     Matthew O'Reilly 是一个急救队员,他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就是“Am I going to die?”(我是不是要死了?)而当他在不忍中给出确定的答案时,人们一般会有三种反应。一是后悔,后悔没有给家人更多的时间,后悔自己太过自私,后悔自己没有做得更好;二是期待,期待自己的亲人能够记住自己,期待自己的同事能够记住自己,期待自己给别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三是平静,觉得自己这一生已经足够有意义,而得到答案后获得“inner peace”,不再纠结于生活,而是安静祥和的面对死亡。也许,这个演讲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一是我们的亲人在临终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究竟做什么才能安慰逝去的灵魂;二是我们的生命尽头最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生命中能够做什么才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不后悔,有期待,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在死亡来临时坦然、从容和淡定,这样想想,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很多东西面对生命都是那样渺小、那样无助。
     成住坏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生老病死,人生存的必然规律。或许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还能清晰思考的时候想想,我要怎么走呢?也许到最后,你并不能按照你的想法离世,但也许会改变你对生的态度。

 

     后记:还没到而立之年的小姑娘,就天天思考生啊死啊的,怪不得师妹们老用“忠厚长者”来调侃我。不过我却觉得,有些事情我们不是想得太多了,而是想得太少了。我们花大量时间在思考怎么挣多少钱的时候,却并没有想过那些钱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快乐;我们花大量时间与死亡抗争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一定是输家,这本身就是一场必输的战役。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现在想想,各种宗教哲学都会把生死观作为自己教义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源于这份对死亡的恐惧,而那些圣人哲人也是想告诉世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其实是怕死,如果生命的终点一定是死亡,无论怕不怕都得死,那么生死观本身跟生的关系更大,生死观就是以死观生。安然面对死亡,说起来容易,却是需要用一生来修行的。可能这种话题,也就是在万物凋零的冬季谈才合适吧。

                                                                           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印] 泰戈尔

逝若秋叶


     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是非常怕死的,怕父母死了自己怎么办,怕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怕爷爷奶奶死了自己哭不出来怎么办等等,就这么怕了很长一段时间,真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那天师承班的同学们课间聊天,才知道原来我并不是唯一的那一个,很多小女孩儿都会有那么一个时期,有的同学会怕的天天哭,直到过了那个阶段才会好一些。然后就是各种学业和现实的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么高大上的哲学问题就暂时被回避掉,毕竟对于少女来说,死亡还很远不是。
     可是在避无可避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再次进入我的视线,谁让我选择了一个必须面对生命逝去的职业呢。也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那些害怕并没有被克服,而是被时间慢慢埋藏,当再次翻出的时候,感觉却依然清晰,区别是现在开始思考怕了以后该怎么办。
     死亡教育这种提法是最近才看到的。不过,也许缺乏死亡教育的恶果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了吞不下的苦涩,所以才会在8点档全家欢的时刻触碰这样沉重的话题。说实话,在我的正规教育中,跟死亡教育沾边的就一个问题吧“假如只有三天生命,你会干什么?”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回答是“平静的像现在这样再活三天。”看着拥有心理学文凭的老师不可思议的表情再次确认答案,我的心理却认定的不想改变答案。不知为什么,当时就觉得就这样过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难道必须环游世界、见过所有朋友才算那3天活得有意义?现在想想,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也就只有自己是评判标准吧,因为生命是你的,你的生命想用来干什么只有自己才最有话语权。
不过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别说生命,你连自己的死亡都不掌控在自己手中。最近在读《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书中是很多临床医生讲述的鲜活案例,在面对致命疾病的时候,患者和家属怎样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的。出于各种原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真正做决定的往往是你的亲属,而非自己,于是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发生。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果我的亲人的善终权掌控在我的手里的时候,我应该怎样选择,我应该做什么决定才能够让他们走得更有尊严,痛苦更少一点。我到底怎么做才能够不在亲人将要离世的时候才发现,我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还可以做得更好。就像《死亡如此多情》的序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
     Matthew O'Reilly 是一个急救队员,他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就是“Am I going to die?”(我是不是要死了?)而当他在不忍中给出确定的答案时,人们一般会有三种反应。一是后悔,后悔没有给家人更多的时间,后悔自己太过自私,后悔自己没有做得更好;二是期待,期待自己的亲人能够记住自己,期待自己的同事能够记住自己,期待自己给别人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三是平静,觉得自己这一生已经足够有意义,而得到答案后获得“inner peace”,不再纠结于生活,而是安静祥和的面对死亡。也许,这个演讲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一是我们的亲人在临终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究竟做什么才能安慰逝去的灵魂;二是我们的生命尽头最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在生命中能够做什么才能够在临终的时候,不后悔,有期待,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在死亡来临时坦然、从容和淡定,这样想想,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很多东西面对生命都是那样渺小、那样无助。
     成住坏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生老病死,人生存的必然规律。或许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还能清晰思考的时候想想,我要怎么走呢?也许到最后,你并不能按照你的想法离世,但也许会改变你对生的态度。

 

     后记:还没到而立之年的小姑娘,就天天思考生啊死啊的,怪不得师妹们老用“忠厚长者”来调侃我。不过我却觉得,有些事情我们不是想得太多了,而是想得太少了。我们花大量时间在思考怎么挣多少钱的时候,却并没有想过那些钱不一定能够带给我们快乐;我们花大量时间与死亡抗争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一定是输家,这本身就是一场必输的战役。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现在想想,各种宗教哲学都会把生死观作为自己教义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源于这份对死亡的恐惧,而那些圣人哲人也是想告诉世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其实是怕死,如果生命的终点一定是死亡,无论怕不怕都得死,那么生死观本身跟生的关系更大,生死观就是以死观生。安然面对死亡,说起来容易,却是需要用一生来修行的。可能这种话题,也就是在万物凋零的冬季谈才合适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