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子评改】曾文作品点评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

 hongzhuanyidui 2017-05-14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2008年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曾 文 节临《十七帖》中堂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曾文作品评语:作者以诚恳的态度、高昂的热情节临王羲之《十七帖》,干净秀逸,不急不躁,温润可人,流露出文气、静气、书卷气。作者试图将每个字、每根线逼近原帖,这正是学书者应有的精神与心态,也是必须的日课。有了这份过程与耐心,书法前行之路必定明亮锦绣,对日后的创作,也就铺下了准确的基础。临帖是怡情的,也是乏味的;是欢快的,也是寂寞的。苦乐交织定会锤炼人的心力与意志,因此有了信念的支撑,必将超脱路途中的成功与失败。

  此作的不足主要是线条纤弱,力量不够充盈并少韵致。结体未能准确到位而导致松散,帖中单个字纵横取势不一,俯仰向背不一,左右高低不一,因作者未能领会范本,故时有偏差。如“别、大、问、张、情”等字较为明显,主要是对王羲之的笔势走向未能深入理解而改变了字形面貌。这些问题需要细致观察,在临写前作必要的读帖。题款位置可稍移下方,以免空白太多影响整体和谐。临帖作品最好交待原帖的出处,落款写“临”为宜。

  望作者继续深入巩固,反复锤炼,加快熟练的过程,务求神形兼备。同时,多方位了解王羲之书法的技与道。



经典解读


(传)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贵在自然

——赏析王羲之《十七帖》


■游义云


  《十七帖》是由王羲之20多个信札组合而成。由于技巧高超,风格成熟,虽信手拈来,却字字玑珠,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王羲之当时的书写环境、时代和心情各不相同,作品风格自然也有差异。需要人们透过字面去理解、去研究,然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真迹不复存在,对着刻帖,自然隔着朦胧的雾纱,许多东西好像很有依据,却又有些恍惚,叫人不敢妄测,甚至虚实难辨。

  那么,《十七帖》大体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有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前人已经有了很多总结。如果我们先看看张芝草书,就会感觉大小参差,长戈大戟,汹涌澎湃。再看钟繇书法,醇厚稳重,平和端庄,颇似憨厚的正人君子屹立在人的面前。两相比较,王羲之并没有步他们的后尘,而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创立了中和、秀逸、端庄的风格,放而不狂、收而不拘、秀而不弱、稳而不呆。仔细端详《十七帖》,字字独立,好似章草却又贵在新颖流畅,无摆布之嫌。用笔圆润却不流滑,方折使转强劲有力,字形变化各有风姿,通篇起伏不大却富有节奏、韵律、美感,一切都在自然中喷发,在他的情绪中流露。这种特有的风格在当时“新”,在现代仍然“新”,朝朝代代顶礼膜拜,也许这就是书圣的神圣之处。


游义云示范作品 节临《十七帖》中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