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个妈妈的中医育儿故事

 为什么73 2017-05-14



感谢妈妈们的热情参与!你们的故事都非常揪心,虽然过程紧张,但欣慰的是伴随着育儿的过程,妈妈们也在成长。


话不多说,咱们看故事吧!










Luna W


对待孩子我是个粗线条的妈妈,但幸运的是对待健康上,我找对了方向,囡囡小时候积食,中医大夫教我经常给她揉腹、捏脊,这两样坚持到现在都已成了习惯,天气干燥时熬点冰糖雪梨,孩子一直很喜欢,风热咳嗽时配合喝乌梅三豆饮,美味又能缓解症状……种种方法,中医给我很大的帮助,我甚至发现,在了解学习中医医理过程中我的心逐渐安定了,一个心理强大的妈妈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说到学习中医我非常感谢囡囡,有了她以后我才开始用中医的思想考虑生病、保健和调养。孩子比较大人更能感受自己,饿了吃、困了睡,开心就笑、难过就哭,我们在养育过程中应该顺其自然。以前我认为拉、吐都是病,实际上这两种也是身体排出病邪的方法(当然要辨证看待),这是我观察后再学习才认识到的,囡囡之前感冒,我们辅助做一些中医治疗,她的身体会主动抗病,我发现她咳嗽、呕吐、排痰后会好很多,感冒吐出食物后也会舒服,拉肚子也并不是增加痛苦,反而是一种自然的排病过程,这些和我以前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囡囡提醒了我要感受自己,没有她之前我认为人要捆绑自己,捆绑成想要的任何形状,想起来真是泪奔。可以说囡囡的成长给了我重新生长的机会,从心灵和身体。不忘初心,对囡囡,我最初和最大的愿望就是她能快乐、健康。我会继续用中医的方法和自然的理念守护囡囡,和她一起成长。


淡如


儿子一岁半以后开始经常感冒,每次感冒都会咳嗽,一咳嗽就喘,很不幸的被西医诊断为哮喘。拿到诊断结果那一刻我无助的流下了眼泪。我拒绝了医生提出要长达两年的激素治疗,开始在网上查看各种资料。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独自坐在电脑旁看各种关于哮喘的文章,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关于中医对“小儿哮喘多数是小儿咳喘”的文章。那一刻我看到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罗大伦老师。从此走进了中医的世界。

 

今天我成为了众多当归同学中的一员。我想说,几个月来在当归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我学会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是获得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逐渐变得不再那么焦虑,心态平和很多,以往计较想不开的事现在都一笑而过了。想想都知道怒伤肝了,再生气来个肝郁多不值啊!

 

孩子依然在时不时的生病咳喘,我也不那么急急忙忙的往急诊跑了。该清热清热,该散寒散寒,三五天慢慢也就恢复了。现在群里每天有妈妈们在求助孩子流鼻涕了,咳嗽了该怎么办?甚至无不适,只是看见舌苔厚了,就问该用什么药;又或者药已经吃了怎么还在流鼻涕,还在咳嗽。我想说妈妈们请冷静,请学会静下心来等待。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治疗,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感谢中医让我学会了等待。母亲节到了,祝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也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幸福健康。


tohato


女儿宜宜算是比较幸运的孩子,因为身为妈妈的我接触中医较早。备孕怀孕的过程,我都有找中医调理过,效果很好,然而宜宜4个月第一次生病时,家人的首选还是到医院找西医治疗。 我很希望那次经历是唯一的。那时候宜宜只是小感冒,然而前后两周,我们出入医院四次,医生开的药越来越多,孩子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鼻涕没减少,鼻子越来越堵,喉咙的痰还越来越重。看到这样,我立马要求带孩子看相熟的中医,老公也只好依着我。 那点小中药,半个小时就起效了,就是简单的中药浴和贴涌泉的小药。

 

记忆犹新,给宜宜贴药后,就是短短半小时,她的呼吸声顺畅多了,鼻子立马不塞了,还睡了个安稳的长觉。从那次起,我更相信中医治疗的效果。治好了小感冒一个月后,宜宜在天不热的情况下莫名流汗多了,还伴有一点流涕和干咳。那次,我想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幸好平时零零碎碎地关注了不少中医知识,还知道小儿推拿可以治病。于是,我在网络看了一些推拿视频自学了几天就开始实践。经过三天的“一级戒备”护理,宜宜好了。

 

期间我给宜宜做的小儿推拿有掐肾顶、补肾、捏脊、黄蜂入洞一窝蜂,吃了一次含有5克怀山药的辅食,在涌泉穴贴蒜瓣历时20分钟。现在回看,当时可能存在过度治疗,想着把懂得的都用上,幸好结果是好的。

 

从那次起,我更清楚当妈妈的,应该多学习中医育儿知识。提前介入不要等问题来了才临时抱佛脚,没有人比妈妈更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前后参加了宋世昌、陈姥姥的小儿推拿课,还报了当归《零起点学中医》课程。 那么急着去学习难道我想成医了?当然并不是。多学习只是为了让孩子少生病。少一些错误喂养、错误治疗,正统的中医养生、育儿理念就可以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那些少生病、少吃药的孩子不只是别人家的孩子,应该就是我们的孩子!


芍儿


接触中医是在儿子出生后没多久,当时女儿也才四岁多,不过底子还算好,再加上小乡镇医疗资源有限,所以也没被过度治疗过,但没接触中医前,家里真是备齐了各种西药,退烧的,止泻的,止咳的,消炎的,感冒的…林林总总,基本上什么病上什么药,有时几种一起上,一般随便一个感冒发烧最少都得两个星期才能算好,还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对的,生病本就是这样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罗博的一本书,里面一目了然地讲了感冒发烧咳嗽,才恍然大悟,原来病是这么得的,该那样去治!

 

第一次亲验是两孩子同时咳嗽,当时真是拿着书对照着蒙的,判断一个是寒热交错的咳,用花椒炖梨,吃了三天,真的就好了。判断另一个是积食,晚上咳得根本合不上眼,先用消积止咳口服液,效果并不好,后来换成焦三仙加鸡内金煎水喝,马上就见效了,吃了两天也好了!

 

经过了这次实战,我算是认识到了中医的魅力,但也更清楚了自己的不足,所以当看到当归推出这么亲民的《零起点学中医》课程,真的是欣喜若狂!我当时只是想多学一点点,能在孩子生病时辨证更准,用药更准。谁知一进来,发现在这里学的可不止是一点点,有时忍不住要抱怨学的也太深了,不过越深入越暗喜,庆幸自己能接触中医,学习中医,运用中医,让生活更加从容淡定!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时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而不自知。所以真希望每个妈妈都能看到中医的魅力并自主学习中医,用中医育儿,让本就劳累的我们可以活更自信、更轻松、更有掌控感!


看风景的人lishujia


2010年底,我做了妈妈。大派去幼儿园半年以后,得了一场大叶肺炎。彼时我在一家规模中等的私企做职业经理,恰好被老板倚重,派的肺炎就是我用了不正确的退热方式所导致,因为我疏于护理,普通肺炎,挂水18天肺部还有水泡音……

 

后来,我反思孩子的教养,选择了“试试”小儿推拿。从往返推拿店到学着自己上手,过程并不长,我对按按穴位就调理好身体这件事着迷,我想知道背后的原因,于是罗老师的书,成为我走进当归的契机。

 

2016年初,我生了二丫头欧叶,4到8个月,她每个月坚持生病一次。我用儿推干预,坚持每天捏脊保健。8个月以后,她身体好起来。 刚学中医的时候,我热衷于给孩子“找病”。我每天早晨让大派吐出舌头,我喜欢把我看到过的问题“按”到孩子身上。那一段时光也很混乱,我每天都在研究食疗法,孩子成了我开垦的“试验田”。

 

幸好那只是短暂的一段时光,当我吸取了更多的知识,我产生了敬畏心,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也感染了我,我明白了一件事,我可能成不了一个中医,但是我可以用中医的思维哲学来对待生命、对待生活。

 

欧叶1岁的时候,发了幼儿急疹,高热两天,我除了推推她的小手以外,就是每天陪着她。大派几个月前上吐下泻,在最厉害的时候,我用了艾灸温和灸,灸了几个穴位,剩下的时间,我等待他们慢慢恢复。

 

我的日子,于是就在不断的中医学习中,充实起来,从容起来,无为·有道,我就静待花开。



从女孩变成妈妈的这几年里,有过多少笑,就有过多少泪。 永远忘不了女儿曾经两次高热惊厥我束手无策的慌乱;出生七个月因为姥爷给吃猪蹄而积食我无主的求助村镇医生,开了一堆ABCDE片,还打了补钙针,直接的后果当晚孩子彻夜未眠,满床爬!现在想想有多么后怕,万幸没留下后遗症。 通过这几件事情我深刻的反思,养育孩子真的很难吗?

 

偶然接触小儿推拿书,因有过成人推拿经验,于是兴起捧读,才明白自己在养育孩子上原来要学习的太多了,于是几年间,陆陆续续买了罗大伦、周而晋老师的书,拜师我们当地中医药大学老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五行、藏象学说、八纲辨证等也是让我云里雾里,自己反复听,没事就多看书,要不就把孩子拉过来当小白鼠,面诊、舌诊、观指纹。

 

几年下来,孩子感冒发烧的概率明显少了,即使偶尔有些小苗头,辨证后对证采取干预措施后,睡一觉基本没事了,平时没事多观察孩子舌苔二便,有变化就配合推拿,自己也逐渐明白,现在好多孩子的常见病,真的是爱太多造成的,再多吃一口;吃肉长肉,吃菜能长肉?多穿点别冻感冒了,与长辈在这些问题上据理力争,家人一度给我贴上“后妈”的标签,但是慢慢的,他们也发现,孩子生病的次数少了,身体虽然不胖但是很结实,家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重要的是,我也通过所学,让家人的身体受益不少。

 

曾经有人说过,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好的答案莫过于,参与她的成长,自我一起成长。


心妈


和宝宝的健康故事一说起来就停不下,选一个小小的写吧,那年暑假,宝宝两岁多,带着她回奶奶家、姥姥家、小姨家转了一大圈,各种开心的玩和欢乐的吃,等回北京以后,她偶尔会说妈妈,我肚子疼,过一会儿再问她,好像又不怎么疼了,我是个心大的妈妈,哦,不怎么疼了,没事,过两天就好了。可是这样断断续续说了有一个多月,我想还是应该去看一下吧,西医吗?好像症状不明显,应该也不会有好办法吧。机缘巧合让我听到高其武大夫的讲座,哦,中医!我要去看看。一间温馨的诊所,一位年轻的中医大夫,一张小儿推拿的方子,一个冬瓜萝卜汤,孩子就这么轻松愉悦的好了。我心里亮起了一盏灯。

逍遥佩兰


掐指一算,为娘三年有半,自学中医已一年有半。经历了疯半年,癫半年,疯疯癫癫又半年的痴迷学习。从最初的家人同事嬉笑我走火入魔,到今天头疼脑热都来咨询我,公园里老人追着老妈问,你家孩子咋养的这么好?这一切,都源自祖国医学智慧的庇佑。儿子一岁多夜半高烧,束手无策往儿童医院跑,劳民伤财,如今知道那不过是一个食积发烧。

 

儿子两岁开始正式自学中医,罗大伦老师所有出版的书都买来研读,跟当地一名中医老师学习请教,后来又参加了我们当归中医学堂。讲真,儿子是我的第一个“小白鼠”,也是第一个受益人。渐渐的,感冒发烧越来越少,一般都被掐灭在萌芽阶段。平时抓住小儿脾胃调理,控制日常饮食量和肉蛋奶鱼,一切向好。起初老妈说我是后妈,如今看到生龙活虎的儿子,还有我治好了她的梅核气和外感风寒高烧,默默地认可了,不再说什么别学中医了,又不能当医生,累坏了之类的话。

 

除了药食同源的中药汤剂,去年秋天用小柴胡颗粒加双黄连口服液,三天治好了儿子的手足口。前几天,儿子左眼结膜炎,一滴眼药水就哭,倒是很习惯我配的小中药,还是小柴胡颗粒,菊花水冲服,两天就好了。可能是遗传体质的原因,儿子总是厥阴经出问题,还易胆经相火上逆。宝贝,别怕这些“小流氓”,你有一个探求中医智慧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搞定!中医,让生活更美好,相见恨晚,从此相须,直到白头翁。


桃宝妈


当年还没怀孕,就来上当归中医学堂的《中医育儿及小儿推拿必修课》了,有幸参加了第六期课程,是罗大伦老师授课的。也许是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所以渴望将来孩子少走些弯路,罗老师开玩笑说我是“持证上岗”。


没想到宝贝儿五年后才来到我身边,而此时我也在不断学习中医,终于走上了中医师承的道路。


现在每天在家,我会用小儿推拿手法给宝贝做保健。还自编儿歌:揉揉小涌泉,有个好睡眠;揉揉足三里,有个好身体;天天揉揉腹,便便不痛苦;天天捏捏脊,长到一米七。嗯,我们家是女娃[呲牙] 


用中医思维守护宝贝,最大的好处就是妈妈少一分焦虑,而且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初起阶段的干预,同时也非常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道理,注意饮食均衡,重视脾胃运转的重要。


希望自己能不断精进学习,用中医知识更好的守护宝贝和家人[爱心]


豆豆妈妈


我来说个和“行知堂”结缘的故事吧。


我35岁怀孕、生子,算是大龄产妇了。这个年龄的人,对待孩子总是格外谨慎,尤其是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孩子生病了,我就是两个办法:1、等待自愈;2、去医院、听医生的。自己琢磨?不敢。

 

2015年夏天,在小橡树幼儿园听了一场健康讲座,活动结束时我提问申请索要“靠谱”的中医儿科大夫名单,然后回家自己对着名单挨个儿查了一遍,根据“长相”和“距离”选择了行知堂和陈余粮大夫。


适时,正为孩子脸上不断扩张的白斑烦恼。去了儿童医院等若干家三甲医院,到了儿科、内科、皮肤科、中医科等若干科室,做了各种检测和化验,西医说“一切正常”、中医说“长大就好了”......却眼见得白斑只大不小。医生说不明白病因,自然也无法给出确切诊断,只能是“给你们开点儿药,试试吧”(谁敢试试?)......开了一堆药,没敢吃,扔了。


于是,慕名去了行知堂找陈余粮大夫。大夫说脾虚,喝汤药调理3个月,然后停药让身体自行恢复。于是,每周看诊一次,持续了3-4个月(药好喝,小朋友欣然接受),脸上白斑完全消失。自此,建立信任。


2016年5月,儿子被小朋友传染感冒、继而咳嗽,在我的观望和磨蹭间,耳听得咳嗽音深入往胸腔里走。夜间开始持续30分钟以上的咳嗽,影响睡眠。于是,直奔最近的3甲医院求助医生。 挂号、听诊、验血、拍片...结论是:支气管炎。开了消炎药和7天的中药汤剂。

 

回家,休息、吃药,心怀愧疚、毫无怀疑的执行医嘱。 到家时间是近中午。午饭后,吃了第一副药的第一袋。晚饭后,吃了第一副药的第二袋。 当天夜里,从11点开始咳嗽、翻腾,越来越重;一直到午夜3点,不见缓解。我被吓傻了。干脆坐起身,查手边所有资料。


我仅有的医学常识是,对待小孩子,如果药对症,那么一副药即见缓解,至少不会明显加重...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药还能吃吗? 


我憋到凌晨5点,实在急的没办法,直接微信骚扰陈余粮大夫。发完信息,猛然发现,陈大夫在辟谷中。心沉到谷底。到底医生有慈悲心,5分钟后居然收到回复...... 这之后,峰回路转。


当天去行知堂换了药方,一副药下来,当天晚上安然无咳;两天后,陈大夫辟谷归来,再调了个方子,三副药下来,咳嗽痊愈。


于是,哈哈哈,这个缘分算是结上了。


再然后,我就变成了一个“中医”妈妈;但是我也不只用中医的法子。


我用一把紫苏叶治好了儿子的感冒;也会坚决用“退烧药”保证踏实的睡眠;去年更是3天的陪伴治好了他的疱疹性咽峡炎。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我们遇事不再慌张;阿豆会特别安心地说,我妈妈会中医,没事的。

 

分享我的第一份“中医妈妈”读书笔记:

 

1. 从孩子出生到10岁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是生长迅速”。因此,在生活中什么都不能过分。吃东西不能过多,用药也不能太猛。对孩子身体的调理,只需顺势轻轻一拨即可。


2. “阴阳证,二太擒”。抓住外感和脾胃,孩子一般不会得什么大病。

 

3. 不管哪个季节,“寒”都是孩子生病的主要因素。受寒后,要立刻让他暖起来,刻不容缓、机会稍纵即逝。

 

4. 感冒(咳嗽)的4个阶段表现及对策。高度重视第一阶段。第一时间不吃药、祛寒邪,是对付感冒最重要的事情。紫苏叶泡脚驱寒,屡试不爽。熟知第二阶段用药的思路“散外寒、清里热”和基本药理,列常用药清单,备好常用药。第三阶段交给医生。第四阶段结合日常饮食和按摩调理。关键:细致观察孩子鼻涕、痰、舌色,动态、灵活地看待这4个阶段,其发展进程千差万别、因人而异。

 

5. 调理孩子脾胃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疾病急性发作期,用药(用可以达到效果的最少味数、最小分量的药,力到即止);第二阶段,疾病平稳及日常保健期,食疗+推拿、按摩、锻炼(但仍需注意不可过量),可以于平缓中见到日日改善之效。

 

6. “脾土生肺金”,脾胃功能强壮,可以令肺系统功能强壮。而脾胃失调、积食造成胃中阻滞时,胃气无法下行,心火亦无法下降,一感冒即上火。因此,由积食造成的发烧,先化积食调脾胃,积食即消烧即退。

 

7. 孩子的身体状况在不断变化,要因时、当下敏锐觉察、动态辨证,要随时知道病因、病程,当下状况即刻处理,不要积累问题、发展严重。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不会。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还会发生很多故事,唯有用知识丰富自己,才能更加淡定从容。


如果您在育儿过程中还有更多的故事,也欢迎您留言,我们还会为您备上一份当归中医的小礼物。


祝愿妈妈们智慧如泉涌,守护宝贝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