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天飞行史 | 穿游于敦煌壁画中的精灵

 木一过 2017-05-14

荒荒油云

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这十六字是唐人对诗歌意境的描述。意谓好的作品似天际风云,能超脱于现实之外而直透出事物的本质。

中国画里的佛道神仙,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是古人超拔于自身存在,对理想世界的追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延伸,具备了高出于人类而又亲和于人类的精神气质。所以,神仙佛像在古画品中位列高格。不是谁都可以措手其间的。

敦煌飞天,这个穿游于几万平方米壁画中的精灵,无疑是古人感通天地之际凝气成形的表现。故而,有人把飞天比喻为敦煌壁画的“眼睛”。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飞天正是点通敦煌艺术鲜活生命的那一点灵犀!

早期壁画里的飞天,笔法简朴直率,不做繁琐的细节描绘,下笔直取本质。韵律感十足,极其生动传神。

↑ 北魏 莫高窟257窟

这是一组主佛左侧的群体飞天。

早期壁画里的飞天,受外传佛教影响明显,多是这种坦胸露体印度人形象。与直率迅捷的衣带相比,右侧灵动的火焰纹用笔更加轻松。

↑ 北魏 莫高窟254窟

↑ 北魏 莫高窟254窟

厚重的线条表现出肌肉骨骼的强健,衬托出衣裙和丝带的飘动飞舞。然而仔细对比衣裙和带的线条,则前者力量明显更为强劲一些。

↑ 北魏 裸体飞天

↑ 西魏 莫高窟285窟

上面这是覆斗穹顶斜壁上的飞天,中夹杂以禽鸟走兽、飞花流云。

↑ 西魏 莫高窟285窟

↑ 西魏 莫高窟285窟

↑ 西魏 莫高窟285窟

这两个飞天为明显的汉人乐伎形象。持阮拨弦,丝带在臂间穿飞舞动,笔法酣畅淋漓。这生动感来自笔尖上的自觉变化。试看琴弦的紧绷和手指的曼妙。再看,同样是飘逸,衣带的舞动和流云的迅疾有着自然的差别。正是这些,保证了画面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而非后来渐趋麻木的图案标本。

↑ 西魏 莫高窟249窟

↑ 西魏 莫高窟249窟

↑ 西魏 莫高窟249窟

↑ 西魏 莫高窟249窟

飞天的形态变化万端,偃仰纵横,张驰回旋…有的甚至不符合生活中的常见形态,但却符合力量节奏的变化规律。

↑ 北魏 山东青州佛造像

这组青州石刻造像中的飞天精妙绝伦。正好与绘画道理相互佐证。

靠近主佛内测的身体部位线条沉实稳重,而外侧伸向虚空的飘带摇曳飞扬,速度迅疾。细审从臂弯肢体间滑过的衣带如流水般蜿蜒而过,美不胜收。一根线所附着的物象,在不同的部位和受力作用下,轻重缓急,自然而然。看中央那座石塔沉重坚实,更衬托出飞天气质的曼妙。

↑ 北魏晚期 山东青州佛造像

↑ 东魏 山东青州佛造像

↑ 东魏—北齐 山东青州佛造像

飞天残件,这样美妙的形象几乎难以让人相信竟然是石头雕成的。魏晋那个时期的艺术品,仿佛由某种外星生物参与创造出来,后来外星人走了,就再也没有那样让人惊心动魄的神迹了…

↑ 南北朝时期画像砖

↑ 南北朝时期画像砖

↑ 南北朝时期画像砖

南朝画砖上的飞仙,线条变化精微入神,整体精力弥满。褒衣博带等大的物理关系自不必说,但看眉目手足处,这种气质的传达高华清旷,真非世间手笔。

↑ 北周  莫高窟290窟

↑ 北周  莫高窟290窟

↑ 北周  莫高窟290窟

这些一眼看过去很流畅的线条,从外在形状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感受却不会骗人。只有准确依顺了内在法则的线条组合,才会有如此的生命力。

隋唐是飞天的全盛时期,形态制式、色彩情境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用笔承接前期,法度谨严正大,表现的主题意境也从佛传神话逐渐转入现实生活气息。

↑  隋(敦煌420、419窟)

与北朝相比隋代的飞天更趋于灵巧多姿,柔若无骨的腰身扭曲变化、潇洒自如。这组飞天长带飘舞与左侧火焰纹相呼应,动势強劲。

↑  隋(敦煌420、419窟)

飞鸾引驾,飞仙左右相随,左侧两个轻盈的飞天之间一兽面人身力士,张牙舞臂,阔步疾行。整个场面交汇成一个恢宏盛大的韵律的漩涡,仿佛梦幻世界。

↑  隋(敦煌420、419窟)

↑ 初唐  莫高窟329

藻井莲花穹顶,四飞天环绕飞行,动静相宜,形势各殊,美轮美奂。

↑ 初唐  莫高窟329窟

↑ 初唐

↑ 初唐

↑ 初唐  莫高窟321窟

依衬着高高的?筑和树木,飞仙凌空飞落,再加上自行飞落的腰鼓、笛箫等乐器,给人以忽入现实的亲切感。几缕翔云极大辅助了飞仙的优美韵势。丝带的前后穿插及与塔的安定对比,这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就是那时的3D大片!

↑ 初唐  莫高窟321窟

但看飞云与飘带,相同的形态,不同的线质,丝毫不乱。

↑ 初唐  莫高窟321窟

↑ 初唐  莫高窟321窟

↑ 初唐  莫高窟057窟

↑ 初唐  莫高窟057窟

↑ 初唐  莫高窟057窟

↑ 初唐

↑ 初唐

↑ 盛唐  莫高窟217窟

↑ 盛唐  莫高窟217窟

古人没有过山车,却有上天入地、穿云飞栋的自由笔尖!

↑ 盛唐  莫高窟217窟

↑ 盛唐  莫高窟320窟

↑ 盛唐  莫高窟320窟

↑ 盛唐  莫高窟320窟

↑ 中唐  榆林025窟

中唐而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已渐露疲惫。

↑ 中唐  榆林025窟

这个飞天的丝带已显得臃肿,线条前后间的力量对比没有了盛唐时的灵动。右边的莲花亦显平板。

↑ 晚唐  莫高窟012窟

↑ 晚唐  莫高窟012窟

看此幅,飘带、云朵丶衣纹的线质趋同,生动感减弱。

↑ 晚唐  莫高窟012窟

敦煌飞天,由宋至元,实际上已成绝响,墙壁上只留下一个象征性的符号。造型越来越精工细密,而用笔的精神力量渐次衰退。

↑ 宋 

↑ 宋 

↑ 宋  莫高窟76窟

↑ 宋  莫高窟76窟

↑ 宋  莫高窟76窟

整体节奏的平均,无论花边卷草纹还是主体的流云飞天,线条力量都孱弱少变。飞天已飞不动了。

↑ 元  莫高窟003窟

↑ 元  莫高窟003窟

↑ 元  莫高窟003窟

元代这几幅飞天,衣纹飘带和祥云几乎用了同样的线条,行笔速度也没什么变化。当用笔丢失了自然这个依据时,线条就变为只能勾画一些好看图形的工具。墙面上那神游万方的蓬勃生命力再也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