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最潮宣传片”——徒有其“潮”

 YIFU_APS 2017-05-15

 

南京最潮宣传片”——徒有其“潮”

                                           laoxiaoyou

 

    这几天不少人在吵吵“南京最潮宣传片”,大呼“最潮”、“震撼”、“洋气”、“大片”等等,不吝溢美之词。

    首先我要肯定,几个年轻的非专业电视人捣鼓出这么个片子,确实下了很多很大功夫,视觉效果确实不错。这让宣传部、电视台们,让拿着很多钱拍片子的专业人士们  情何以堪?!

    但是,看热闹之余再看看门道,此片也只能说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来把此片简单分解下:画面主要用的是延时摄影、航拍镜头,后期制作上主要用短镜头及特效,配乐多是铿锵有力的电子乐,画面内容都是南京地标建筑,核心可以说就是“潮”。

     那么问题来了——

本片标题是《最好的南京》。片中展现的都是南京地标建筑,透露的是“潮”味儿,那么这两者就是“最好的南京”吗?这显然大失偏颇。

南京的“好”有许许多多。南京的山水、美食、特产、名人……各方面都可以说很好。而外在的建筑及“潮”,都只是一方面而已。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南京”?当然是最深层的文化、精神!本片只展示了部分地标建筑,表现了一点“潮”味儿,根本没有触及一点南京独有的深厚的文化与精神,甚至连城市的主体——人的面貌、情感、生存状态等都没有体现一点,怎么称得上“最好的南京”呢?

显然,主创者根本没有考虑主题思想的问题。

地标建筑是城市最表层的呈现,拍地标建筑也是最容易的,延时摄影与航拍只是费些功夫而已,说到底还只是“拍”。电视片强调的应是“创作”,宣传片更应该挖掘表层之下的东西,体现出深层的内涵特征。

本片从拍摄、制作,到配乐、解说、节奏等方面,用了所谓“好莱坞大片”的模式。但是要清楚,这些都只是技术和方法,任何技术和方法都必须是为内容思想服务 的。否则做得再炫,观众只能说“像纽约的南京”,而绝非“最好的南京”!过分炫耀技术和方法,内涵却空洞浅薄,只能说明主创者只会技术而缺乏内涵。

如果不信,再看几个细节。

片子做得“洋气“、“潮”味儿,用英语解说,似乎是做给西方人看的,可是片尾字幕却是:“最好的南京——给每一个在或不在故乡奋斗着的你”,这违和感怎么这么强呢?

片名中“南京”用的是“Nanking”,这是英文旧译,即所谓“威妥玛式拼音法”。1979年联合国就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威妥玛式拼音法;国际标准 化组织也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也就是说“南京”的英文应写成“NanJing”。这么“潮”的主创者怎么这么out呢?

不长的解说里有这么几句:“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的重合交融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  不管他是否繁华  破旧  这一段百年历史  一个城市传奇  映衬着  东方到西方的完美交融  从千年古都  到现代之城  探寻中国现代精神的肇始……”谁能标出合理的标点符号?谁能解释下语法?谁能解释下“这一段百年历史”、“ 东方到西方的完美交融”等都是啥意思?“从千年古都  到现代之城”是在说古都遗产被毁坏殆尽吗?呵呵

总而言之,本片的不足正是眼下时代流行病的体现——注重颜值,靠脸吃饭。但是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内涵为王!思想为根!一个追逐模仿别人的作品,一个缺乏自身特征的城市,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即便有一时表面光鲜,也必定没有生命力!

 

                                                                                                 2016、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