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伊始,汶川人打来电话:“刘哥,县里准备挂牌成立汶川干部学院,要我们总结汶川精神。您是教授,又最熟悉汶川了,您来帮我们总结总结吧。”我说:“哦,汶川干部学院,准备什么时候挂牌啊?”“听说是3月份。”我一愣:“这是个啥时间?为什么不选5.12汶川地震9周年那天?”电话那头居然也一愣:“对啊,为什么不选5.12那天? 为什么不选5.12那天?对于汶川来说,难道还有什么时间会比这一天更重要的吗?没错,这场地震已经离我们远去9年时间了,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场地震也许是自己内心永远都翻不了页的沉重记忆。既然要我来总结汶川精神,那我就好好地和这帮兄弟摆摆龙门阵。话说总结汶川精神这件事,兄弟们可真不是第一次向我提起了。有时候,他们自己有了想法,也会兴冲冲地打来电话跟我商量。可我总是摇头的多,点头的少。中国这么大,哪个地方不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汶川人又何苦去凑这个热闹呢?至于“铭恩”、“感恩”之类的提法固然极好,不过说来说去,大致上也只是在说“汶川人的精神”,而不是在说“汶川精神”罢 汶川精神是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特定的地方,因为一场特定的灾难而迸发出来的家国情怀。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救援与大重建,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人间奇迹。既然是全民族共同缔造,那么汶川精神就不应该是单属于汶川人,而应该属于全中华民族。这就好比井冈山精神不是单指井冈山人的精神,延安精神不是单指延安人的精神一样,汶川精神也不应该单指汶川人的精神。话说震后这些年,映秀多了不少有意思的事和有意思的人。有一位“茶祥子”,从雅安来到映秀定居,种茶,制茶,卖茶。他说他要通过映秀的茶,来观察震后的气脉。我不太懂他的茶,不过懂得他的想法。在映秀,任何人到了他的店里,总有一杯免费的好茶招待,我自然也常去。有一次喝茶,“茶祥子”说:“汶川地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地震中展现出来的全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让全世界对中国人从此刮目相看。因此,这些罹难的同胞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以为然也。既然罹难的同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汶川精神又怎不会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呢? 不过,这还不是汶川精神的全部。泱泱中华,且不说上下五千年,就算是近几十年时间里,称得上是民族精神的恐怕也不能算少。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历史为例。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以30年为一个世代的。《说文解字》曰:“世,三十年为一世。从卅而曳长之。亦取其声也。”建党90多年来,中国人已经完整地走过了3个30年。每一个30年,都会给我们留下一批全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在革命战争的30年(1919—1949),前仆后继的中国人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1个30年(1949—1978),艰苦奋斗的中国人又有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唐山精神。 这些史诗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确堪称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理应为我们所永远铭记和传承。然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时代背景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当历史的钟摆摆到了“合”的极端之后,它一定酝酿着向另一个方向急剧回摆的力量。于是,从1978年的小岗村开始,中国人终于“分”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的利益分化之后,中国人的关系被金钱“离间”了。中国人还能够团结吗?中国人还是一家人吗?许多人都在心里质问这个时代。而就在这个时刻,一场空前的大地震突然爆发,将中国人心灵的尘埃抖落,让中国人的灵魂赤裸毕现。国难当前,全体中国人忘却了猜忌,跨越了隔阂,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深度迅速团结起来,万众一心赴国难,舍生忘死救同胞。 地震8周年的时候,我在汶川与兄弟们在一起。有位兄弟说:“刘哥,有个故事埋在我的心里很久了,今天我一定要告诉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在成都军区,奉命带领战士徒步进入灾区。一路上看到灾情如此严重,而自己两手空空,越走心里越慌。这时,我看到路边停着一台挖掘机。于是我掏出自己的军官证,上前说,我是部队的,这台机器我调走了。挖掘机的主人二话没说:赶紧拿去。继续走了一会儿,又看到了一台推土机。我又上前说,我是部队的,这台机器我调走了。推土机的主人说:赶紧拿去。有没有司机?没有司机我派人给你开过去。就这样,救灾结束后,我的手里居然有十几台机器,不知道该还给谁,也没人来讨回去。这些机器的主人都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不是有产权吗?不是亲兄弟明算账吗?怎么都不见了呢?是这场空前的地震,打破了隔阂,跨越了利益,将全体中国人重新团结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确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它是新中国第2个30年的结束,第3个30年的开始。汶川精神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螺旋式上升,它是在“分”的基础上的“合”,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所谓“正——反——合”,所谓“矛盾的对立统一”,只有完成了这道“分”与“合”的辩证法,中国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汶川精神是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汶川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精神财富,那么地震过后,中国人一方面把这份精神财富保存在了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把这份精神财富封存在了地震的中心。而汶川人,就命定成为这份精神财富的忠实守卫者和集中体现者。这是所有中国人与汶川人之间的一个无声约定,一个心灵之“契”。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回到汶川的梦想,他要在地震的废墟前追忆那场灾难,缅怀那些英雄,纪念那些同胞,印证那份精神。然而,当年的废墟早已变成新居,生活之舟早已继续开进,今天的汶川人究竟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生活场景来铭刻汶川精神?又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表达汶川精神?既然汶川承受过地狱之火的酷炼,那么我们就要永远留住那金子的光芒。 地震6周年的时候,我带领几位爱心团队的队友回到汶川。站在高半山的萝卜寨,我指着山下的房子对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说:“在中国的哪个地方,你能够看到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飘扬着一面鲜红的国旗,每个党员的胸前都别着一面鲜红的党旗?这样的场景,只有在汶川!”如今,地震9周年了,汶川房顶上的那面猩红还在飘扬吗?汶川党员胸前的那抹鲜艳还在闪耀吗?作为一名汶川人,我每年都会回家,每年都在看见,我看见了感动,也看见了忧思。记得去年夏天在映秀给村干部们讲《天地映秀,家国情怀》的时候,我说:“记住,汶川精神就在你的眼睛里,在你的微笑中。它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你们有责任保卫它,没有权力抛弃它。倘若有一天,中国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回到汶川,却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早已‘泯然众人矣’,那么你们就没有恪尽自己的职责,就对不起汶川精神。”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这不是刘哥施加给你们的压力,这是历史托付给你们的职责。勇敢地面对吧,我们永远在一起。经历地震的人希望淡忘地震,这不奇怪,因为地震往往意味着伤痛的记忆。然而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伤痛的记忆,更有那全民族万众一心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感动和永不妥协的爱,汶川精神正是这种力量、感动和爱的凝聚与升华。从伤痛中走出来吧,把爱留住。汶川的核心财富不是汶川地震,而是汶川精神。汶川精神因汶川地震而来,却又超越于汶川地震之上。汶川地震伴随着伤痛的记忆,汶川精神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感动和爱。汶川地震只是刹那,汶川精神却成永恒。作为汶川人,你们的使命,不,我们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通过自己的爱和自觉,将汶川打造成中国人新时代的精神圣地。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汶川精神一直在汶川闪耀光芒,汶川的发展就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这是汶川人的幸运,也是汶川人的荣耀,更是汶川人永远无法推卸的历史责任。 来源:刘哲昕爱心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