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炉

 大宝应 2017-05-15

  一件陪嫁品,历经五代人,使用百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它——铜炉。
  铜炉,过去在农村到了冬天是用来烤火、取暖的用具,俗称“烘炉子”。这个铜炉的造型美观,是圆形的,形体悦目,式样好看,铜质又好,光亮无比。有炉盆(膛)、炉盖、手拎的炉把子,炉盖上有很多豌豆大的小圆眼,是散热用的。铜炉的口面直径22公分,高度23公分,重量为4.3斤。
  提起这个铜炉,联想起一段往事,让人心酸。母亲在世告诉我:这个铜炉历史漫长,是老外婆(外祖母)家唯一的一件好东西,当时家里很穷,我结婚时没有东西陪嫁,它作为陪嫁品,把我这个长女。铜炉是烤火、取暖用的,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钱买粮吃,宁可饿着肚子,都未舍得把它拿出去卖,一直收藏到现在。却成了纪念品,传家宝,变为古董、文物。
  说到铜炉,现在有些青年人对此很陌生,从未见过,未听说过,也未用过。可它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是每个农户人家必备之物。因为铜导热性能好,所以用铜制造。烤火、取暖非它莫属,是唯一的专用用具。可以说,数九寒天老人小孩整天离不开它,在我的记忆中,外祖母岁数大了,后来就在我们家住,母亲对她老人家特别孝敬。每到寒冷冬天,就主动把铜炉拿出来,擦洗干净,每天早饭烧好后,炉盆装上燃料,覆盖上火灰,把炉子生好火后送到外祖母和我的住处,让我们这一老一小享用。
  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就是这个当时爱不释手的铜炉伴随着我的童年,既送走了外祖母和我的父亲、母亲,又迎来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在成长。60年代初,家住农村,我的下一代还是用着它,起到很大的作用。直到80年代末,从农村进了县城,孩子出世。一次去省城办事,顺便从南京购买了一台在当时很时髦的电暖器回家,接替它的工作,从此让它“退休”。
  铜炉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手炉、脚炉,还有灌热水用的铜壶。当时在农村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才能用上铜炉,而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是从卖窑货的那里买来的瓦罐子、草盆一类的东西替代取暖。所谓卖窑货的,是当时农村有肩挑、船运上的做生意的人从烧土窑那里贩来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缸、坛、盆、罐、碗、壶,通常说的坛坛罐罐还有水壶、茶壶、尿壶、油灯台座子等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生活用品,现在这些东西存世很少,基本上看不到了。全部由不锈钢、陶瓷、塑料、金属制品来替代。

  怎样使用铜炉生火取暖,可挺麻烦的,也很费事。整个的操作过程:首先要备足取暖用的燃料:一是大糠,二是稻瘪子,三是锯屑子(锯木材的碎屑子)。把这些燃料存放一处,保管好。其次是在使用时,把燃料装在炉盆内,一般得大半炉,再从烧早饭的大锅膛内把烧后未熄灭的稻(穰)草火灰(也叫火脚子),用火剪剪(夹)出来,覆盖在燃料上面让它慢慢地向下引着火,但火脚子放上去后要捺紧,否则容易熄灭,然后盖上铜炉盖子。每过半小时左右,还要用翻火板子从炉的四周探下去,轻轻地拨动一下,让火脚子透气,扬起来。把燃料略翻上来接触火灰的面要大,要匀,保持火不熄灭。这样让它产生热量,从铜炉四周不断散发出来,特别是炉盖子上若干的小圆眼冒出来的热量,可以烘手、烘脚,还可以炕炕潮湿的袜子、鞋子,阴雨天没有太阳晒不干的衣物和小孩子的尿布等。还有些老年人整天不能离开热烘炉子,甚至就连外出窜门,人走到哪里,炉子拎到哪里。到了下午烧晚饭时,还要再忙加点燃料、火脚子,带到宿舍内,如果想要放进被窝内,焐个热被窝,让老人睡个好觉,但必须要慎重,注意安全。一定要把铜炉盖子盖紧,手拎的把子撑好,弄件旧衣服把炉子包扎好,以防万一。
  我小时候对铜炉还有最感兴趣,最高兴做的一件事,除烤火取暖外,就是和弟妹,围在火炉旁,一边烤火取暖,一边把外面拿铜钱、豆子做赌本,与同伙砸钢板、砸豆子,利用小纸牌看五对半,“摸呆子”,掷小骰子,赢来的那些装在小布口袋里的蚕豆、扁豆和家里挂在墙上做种用的玉米剥下来,放到炉子里,利用炉内的余火炸成麻花子,分着吃。这也是大人最不愿让我们做的一件事。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认为这件收藏品,不仅仅是一个铜炉,而是记载着某一个时代的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和一种怀旧的情绪。
  文∕张在羲;图∕章健
       本文发布于宝应生活网,本文链接: http://www./article-14196-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