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直男癌,还是捍卫女权?

 我爱恋恋 2017-05-15

“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伊姐原创的亲子&婚姻私房话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关注 伊姐看电影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文 | 伊  姐



5月12日终于回国了,这也算是我单独出门旅行最长的一次。


回国来不及倒时差,当天晚上去看了《摔跤吧!爸爸》,因为太多人在后台留言——


伊姐,希望你写一下《摔跤吧!爸爸》


观影过程其实很矛盾,这不算一部完全“政治正确”的电影,其中很多教育理念甚至价值观,是有争议的。


但它感动了全球数以万计的观众,我在看的时候也数度落泪。


一部有争议的电影那么燃,为什么?

 

 

让孩子完成梦想算不算错?



《摔跤吧!爸爸》讲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曾经当过印度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辛格,渴望生下男孩,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为印度拿上第一块摔跤金牌,为国争光。



但天不遂人愿,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快放弃梦想的时候,在一次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别塔,与小伙伴的打斗里,意识到女儿的天分,决定把女儿培养成摔跤世界冠军。



他成功了,女儿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摔跤吧!爸爸》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算最后成功了,但让孩子背负父母的愿望去生活,是不是错?

 


普世价值来说,当然错。因为胜者永远稀缺,因为世人只看到胜者的笑,不闻败者的泪。


吉塔和巴别塔在完全不民主的情况下,被告知从此每天五点起来训练,与男孩搏斗;不被允许进训练场,就在农田搭建的摔跤场露天打斗,成为全村人的笑话。


光这样的心理压力,就足以摧毁青春期敏感的少女。



当吉塔和巴别塔终于无法忍受身体的过重负荷,战战兢兢提出反抗,得到的回应是被剪掉了长发,哀求无效,颤抖无效,痛哭无效。


这样的屈辱和压抑,放在我们的理解语境里,自杀也是不奇怪的。



  • 辛格对女儿说“如果你获得了银牌,你总会被遗忘”;


  • 辛格对女儿说“我要让我们国家的国歌响彻整个赛场”;


  • 辛格对女儿说“你们的爸爸在跟全世界对抗,就是为了你们的未来”。


唯金牌论、极端爱国主义、“为你好”癌父母思维——槽点太多对不对?

 


但是,人要在时代里发声的。对因饥饿浮肿的人说,你应该去减肥、KEEP FIT、健身,是另一种“何不食肉糜”。


去看看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家。


女性毫无地位,出生被杀害是常态,活下来的沦为生殖工具。


她们被强奸、被漠视、法律从不发声。别说普通人,女明星也是被轮奸对象。



你以为这只发生在乡村?不,主角饰演者阿尔米汗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的朋友是常青藤高材生,嫁给印度受教育良好的中产家庭,生下的女双胞胎婴儿,被奶奶假装不经意从楼上踢下去,虽然伤未致命,两个宝宝逃过一劫,这件事震惊了阿尔米汗的朋友,也因此彻底远离丈夫的原生家庭。

 

还记得是什么让吉塔和巴别塔彻底转变观念,自发决定刻苦练习?是开心地去参加朋友的结婚派对,抱怨父亲的毫无人性。



结果被告知“真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而我的爸爸只让我做家务,嫁给从未谋面的男人减轻家庭负担”。

 


而在删节版里,有这么一段话,吉塔的妈妈难过地问,女儿学了摔跤,以后怎么嫁的出去?辛格回答:她们要选自己喜欢的伴侣。

 

我把她们培养得更好

将来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



怎么评价《摔跤吧!爸爸》里爸爸的行为,到底是直男癌还是捍卫女权,一切要放到现实背景中去看。


为什么充满争议,而《摔跤吧!爸爸》依然把无数人看哭?因为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追求刻板的“三观正”,它们展现动人的“三观真”。


它一定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实地反应了这个时代,赤裸裸地面对了人性,在每一个艰难的选择下,我们的卑微和伟大,才让你痛哭失声。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辛格如此强势、霸道和残忍,却依然让我们起立鼓掌?


因为我们明白,不完美的爱,也一万倍优于漠然;这一份牺牲自己人生也要帮女儿的父爱,是真的。


让爱的方式难堪的,不是辛格爸爸本身,是整个印度的国家风气和政治环境啊。

 


这个时代,成功的人都是幸存者


 

很多人说,吉塔和巴别塔被历史铭记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童年的天真,青少年怀春的浪漫和付出巨大对抗世俗的代价。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不管爸爸怎么做,在印度那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她们都没可能拥有这些。

 


《摔跤吧!爸爸》跟今天的中国国情、宗教和经济发展不同,但相同的是——


贫富差距很大,因为在社会变革期,阶层流动是共同的时代话题。


我们何尝不知道,幸福是顺应大多数的活法,在集体潜意识里得到大众肯定,而成功却往往是逆风而行,赌未知,饱受争议,我们做了那么多,都在用行动投票一个问题——


你想要孩子过怎样的一生?


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清楚,这件事的答案,往往不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是被强大现实选择。

 

辛格这样去要求女儿们,除了圆自己的梦,更重要是,希望增加女儿们的选择权。辛格和巴别塔摆脱了不被尊重的命运,从物质到精神得到强大的议价能力,可以周游世界,可以选择嫁人或者不嫁人,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


如果离开了摔跤,这一切不复存在。



失去童年和青春苦不苦?苦啊。但人一辈子很长,别忘记了,还有中年和晚年;也别选择性遗忘,所有付出,皆以你想不到的方式,给你回报。

 

  • 对于物质基础很好的家长,让孩子轻松,可以说是“自主选择”;


  • 对于在夹缝里生存的社会,让孩子努力,却是真实的“没有选择”。


我们今天的鸡汤文,总在热血地鼓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却一直掩盖一个现实:有选择权的,本身已经是强者。


细想一下吧,在这个越发残酷的时代,所有有选择的人,都因为用自己的方式,杀出了一条血路。没有意外。


而做强者,就是要付出代价。   



从生命深处,调动孩子的主观热情



辛格未尝不知道,自己这样逼迫孩子的风险,所以,他对妻子说,给我一年,如果这一年我失败了,我彻底放弃希望。


但,这一年,两个女孩终于看清了——“变强大,顶着压力做自己OR变隐忍,顺着环境过一生中”——


她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她们爱上了摔跤。



从此——


吉塔和巴别塔不再用各种小动作偷懒,自觉5点起床练习;


第一次被打败后,强烈期待下一次上场;


即便遭遇了大城市生活的冲击短暂迷失,终究与自己和解,回到争夺世界冠军的专注之路上。



这一切,某个意义上说,跟辛格爸爸无关了。


因为,辛格爸爸已经完成了教育里最重要的事——教育就是引出,让热忱与兴趣配适,链接。


这不是我说的,是前腾讯副总裁吴军说的,出生平凡却常青藤毕业的他,告诉世人:教育只有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就完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格爸爸真的懂自己女儿,判断正确,很棒。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因为体育官僚互相碾压,吉塔终于登上世界冠军争夺赛的那一刻,辛格爸爸居然被反锁在屋里,无法在现场给她战术指导和精神引领。


赛场生死瞬间,沮丧而惶恐的吉塔想起第一次训练,爸爸命令她和妹妹跳入刺骨河里。


爸爸在岸上说,记住,不是每一次我都可以赶来救你,要相信自己。



吉塔沉静下来,集中意念,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自己身上。


那瞬间北斗星移,宇宙助她。


她完成了史上最牛的五分得分,完成了不可能的事儿。


那一瞬间,我觉得吉塔真的成功了,并不仅仅拿到了金牌。


她打败的不是前世界冠军,是内心那个不自信、不独立、不敢脱离依赖的自己。


不再为他人的期待而活,不再活在满足父母的愿望中,从此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


她的人生,不会因为这块金牌结束,而会因为这块金牌,刚刚开始。



《摔跤吧!爸爸》基于真实的故事改编,现在这个家族的三个女儿都拿过了世界冠军。


影片原型


但她们的人生还很长,因为人生里不仅仅有金牌,还有太多别的比分项。


为什么一部那么主旋律的片子,让我们一再刷屏和泪奔?


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苦中带乐、燃中带丧、有时候说不清楚怎么做是对错的一回事。


重要的是真实面对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不顾一切实践它。


教义里说:世界终有神拯救。


但辛格爸爸告诉女儿们:“这个世界充满假象,唯有痛苦从不说谎”。


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我相信,好的电影,就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存在的方式。


最后,很想用张艾嘉《念念》里的台词结束本文——


这不是结束,故事刚刚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