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的我们,究竟为什么会焦虑?

 快读书馆 2017-05-15

文|若杉

- 01 -

和闺蜜聊天,谈及这几年在北京的生活,闺蜜一改平日嘻哈乐天派、天塌下来也能抗的作风,悠悠的吐出一句话:“现在的自己,仿佛和父母期许的样子差了许多!”

闺蜜出生在西北的一个二线城市,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收入温饱有余、小康不足,却牟足了劲儿,想把最好的都给她。闺蜜争气,从小一路拼杀,读当地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然后顺顺利利考上北京的一所211大学。至此,一切都是父母想要的样子。

闺蜜说:“我一直都知道,父母对我期许很高,觉得我应该是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他们从来都不说‘咱家的情况,就靠你改善’之类的话,只是偶尔看到电视上,那些衣着鲜丽的白领,开着豪车、住着高档公寓,偶尔在某学术会议上做个报告,被众星捧月般的称赞与肯定。父亲总会说,‘我女儿将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慢慢的,这样的画面多了,闺蜜自己也会觉得,自己一路成绩优秀,工作卖力,就一定能成为父亲想要的样子。

可是,现实总与梦想隔了几个转角。

闺蜜依然勤奋优秀,运气不差,大学一毕业,进入一家外企,起薪8000元,算是不错的起点,有了在北京生活最基本的门票。毕业第三年,与闺蜜聊起来,她说,“再攒攒钱,就可以买个小公寓了”。为了能在北京有个真正的家,闺蜜一省再省,与别人合租公寓,住在年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老式楼房里。

父母来看她,想着姑娘收入不错,工作不错,生活应该是优越美好的,却在抵达闺蜜住所的瞬间,见那黑黑的楼道,简陋拥挤的小屋,差点掉了眼泪。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在大北京打拼的女儿,栖息之处,远不如老家那规整明亮的三室一厅。

再后来,她所在的外企,在国内的发展远不及预期,闺蜜期待中的涨薪寥寥无几,倒是房价一飞冲天,让她曾经的小目标,变得愈发遥不可及。

闺蜜说:“我常常觉得无力,不是自己多渴望成功与富足,而是特别想要父母看到,他们倾尽所有培养出来的女儿,该有他们期待中的样子。”

- 02 -

有一次,在咨询中,一个来访者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从小到大,父母也好,学校也罢,都在教我们‘比’,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要比别的同学成绩更好,学习好当然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之,你要足够好。”

“这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比较,习惯了奔跑,于是毕业比谁进的企业更好,谁的工资更高,谁的太太更美,谁的孩子更可爱……这个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样比,太功利,要停下来,享受现在,享受当下。在“比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想停下来,谈何容易?”

我被来访者口中的“比文化”一词所深深触动,觉得极为贴切。

我们几乎一生下来,就被置于各种各样的比较中。何时学会翻身、走路、说话,何时入学、成绩几何,何时结婚,房子买在哪里……当“比较”变成了常态,焦虑便会相伴相生。因为,永远会有人比你更优秀,永远有更亮眼的目标在前方闪耀。

前两天,在花园散步,偶听一位妈妈在对自己读小学的儿子说:“你可不能骄傲,你一骄傲,成绩就落后了。”

我猜想,男孩定是取得了足以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要与妈妈分享,却换来了妈妈一句“你可不能骄傲”。这其中,自然有母亲对儿子“更好”的期许,却也有母亲自己的焦虑,她大概也不知道“好”的终点在哪里,只能让儿子不停向前,图得心安。

我们总在比较,总怕自己不够好,其实,父母最亏欠孩子的,是一次真诚的庆贺、一句发自内心的“你已经足够好了”!

- 03 -

我喜欢逛书店,有一段时间,发现书店的畅销书展台长期被一些“励志”书所占据。

比如,《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看起来能量满满的书名,总让人觉得有些用力过猛。我甚至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急切的想要成功,尤其是在连成功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时候。

一个朋友点醒了我,他说:“因为大家离成功太远,远的甚至看不到它模糊的轮廓,所以,要靠一些励志书麻痹自己,给自己鼓鼓劲。”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位来访者。他叫扬,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母亲是学校的英语老师,所以,他的英文一直是班上、甚至全校最好的,直到考上大学,来了北京,他连开口讲英语的勇气都没有了。

“同学们好多都有外教、出国参加过各种活动,我满口的中式英语,实在不想丢人,”扬告诉我。他不是不优秀,也不是不曾努力,只是教育资源及环境的差异,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落在了别人后面。

有一次,扬小心翼翼的对我说:“老师,人和人的差距居然可以这么大,我长到20岁,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北京,我同学从小学开始,每个假期去一个国家,现在已经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我刚计划着,如何在毕业之后的10年之内,在北京有一所自己的小房子,却发现,同班同学,刚刚考上大学,父母就在学校附近,为他买了一套大三居,当作考上大学的礼物。”

听着扬的叙述,我开始有些明白,当有些人拼尽全力,都赶不上身边人唾手可及的起点的时候,那份用力过猛的努力,不过是在焦虑之下,对命运不甘不愿的奋力一搏。

- 04 -

记得有一个长辈问过我:“为什么你们现在的年轻人,相比当年的我们,少了许多朝气蓬勃,脸上写满了焦虑与迷茫。”我想,上面的三个故事便是答案。当一己之力不仅无法撑起梦想、连栖身都变得困难;当“比”成为常态,内心缺乏肯定;当感到绝望时,发现身边的一些人,不费吹灰之力的站在自己梦想遥不可及的位置,焦虑便自然而然成了年轻人性格的底色。

但焦虑本身并不全然是坏的。

因为对于不够美的焦虑,我们学习化妆、衣着搭配以及健身塑形,让自己越来越美;因为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焦虑,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在音乐、美术等领域充实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丰富;因为对于生命局限的焦虑,我们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以期待不枉一生……因为焦虑着,我们不断前行,越来越好。

但焦虑不是越多越好。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适度的压力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当压力超过顶峰,工作效率则会随着压力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压力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显然,我们处在一个压力与焦虑都双重过载的时代。除了更努力去拼未来,也许,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平和。

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可改变, 我特别欣赏卡伦·霍尼的一句话:“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一个人要想真正的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所以,重要的是,不是外界环境给予你多少羁绊,不是现在的你与身边的他们,究竟差距几许,而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焦虑,本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能力强弱,也都不可避免的有着自己的局限。

试着去用心体察自己的局限与边界,知道自己所长,学会接纳并与自己的缺点握手道别,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生命那么短,能够把擅长的事情做好已是不易,何必与缺陷死磕?!

不再做一个只抱怨不改变的人。你也许会对目前的处境有诸多不满,找朋友吐吐槽可以,舒缓压力、愉悦身心是身体的需要。若要把时间花在无休止的怨恨上,却是得不偿失,改变可改变的,永远要比抱怨不可改变的有用的多。

最后,年轻的我们,之所以焦虑,不过是太渴望自己变好。但无论有多少炫丽的梦想,都请记得先做好眼前的事儿,当你在一点一滴地行动中看到自己的成长,离想要的自己愈来愈近,焦虑也定会随之愈来愈少。

作者:若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平台签约作者。人生最大的理想是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写不同的文章。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lif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