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储记紫砂传人储立:一点一滴营造一心一意营生

 lionkk 2017-05-15
文_息壤 图_方笃
储记紫砂传人储立:一点一滴营造 wbr wbr一心一意营生X

储记紫砂传人储立:一点一滴营造  一心一意营生
“藏砂传人”位于龙江路,店内处处可见不同大小、风格和器型的紫砂壶,茶具、字画、古筝、明清家具陈设其间,琴音袅袅,茶香氤氲。我如约见到了店主储立,一位制壶、藏壶并致力于推广紫砂文化的80后年轻人。与他交谈,听他娓娓道来有关家族、创作和收藏的故事,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和他身后隐匿的世界就渐渐生动明晰起来。
储氏家族:由吴入蜀 紫玉金砂
由壶辨人,它的泥料写着自然,器型绘出意趣,雕花刻下技艺。它经历过幽香的铁观音,也经历过醇厚的普洱,无法言说,精气神却在。
由人近道,他的身世透露传统,创作蕴藏文化,生活表达美学,他传承东吴余韵,融合蜀地精髓,年纪轻轻,任重而道远。
生于紫砂世家,储立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父辈衣钵顺理成章。他的祖父储炳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担任过宜兴人民法院审判庭庭长,一生爱壶、喜茶。父亲储建伟受家人熏陶也喜欢上紫砂壶,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并经营。储立的母亲周惠琴是中国工艺美术师,其紫砂作品古朴大方、清逸隽秀,广受追捧。
在父母的口传身教之下,储立自幼学习制壶和书法。2006年,他拜上海紫砂收藏大师许四海为师,系统学习书画、紫砂壶制作和鉴赏。许四海人称“江南壶怪”,常以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教诲这个关门弟子。2007年储家由宜兴迁至成都后,储立又拜书法家魏学峰为师,学习篆刻,为自己的制壶技艺锦上添花。
说到储
家从吴入蜀,亦是一段佳话。储立的妻子罗安杰是成都人,和储立是同学,两人志趣相投并相爱成家,但妻子不习惯宜兴的气候与饮食,于是一家人也随之来到成都。如今看来,这一段情缘无意间促成了紫砂文化在四川的发扬光大。另外,成都的包容力、人情味和慢生活也是储家人告别宜兴的大家族和业已成熟的生意,留在此处不愿离去的原因。
储立擅长制作传统器型中的方器,并以铭刻为装饰。方器讲究方圆结合、刚柔相间,以壶见人,仿佛可以窥见创作者内圆外方的君子品格。储立兴致盎然地讲起他的第一件作品,那是一件梅桩,因为嵌盖与提梁的烧制不易控制,完成之时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储立十分看重文化底蕴的涵养,除了每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外,平日里常研习书法、篆刻、古陶艺术甚至西方绘画。“制壶的灵感很多,但主要是来自生活,来自日常事物,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创作起来简直入不了定。”
闲暇之余,以紫砂会友,聚集文人墨客名士共享、思索和创新紫砂之道,既是一件雅事,也是储立作为传承者的责任。
储记紫砂:师法传统 取道自然
与西方人不同,东方人对美的理解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正属于生活的艺术。
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出的一个个略有差异的紫砂壶,完全自然的材料和原始的工艺,都涌动着内在鲜活的灵魂。
如今,我们使用的传统材料越发稀少,取而代之的是种种复合材料,是冰冷的化学涂料,是快速消费快速淘汰的生活形态。对此,储记紫砂不随波逐流,始终遵循古法,坚持全手工制作。
先是提炼泥料,把精心挑选出来的矿石置于阳光下,暴晒几日后放入水缸浸泡,紫砂会化,石头则不,取出杂质留下紫砂,这个步骤为“除杂”。接着用天然吸铁石吸走紫砂中含有的大块铁质,否则这些铁质经高温便结晶。然后磨细,因为天然紫砂矿石颗粒粗细不均匀。制作工艺采用“镶接法”,首先设定尺寸,画好图纸,再根据图纸用泥片镶接。所谓“心中有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最后烧制,窑内涡轮气体能保持整个炉膛温度一致,烧出的茶壶颜色自然没有差异。
经过以上工序,一把茶壶就诞生了。但是要成为精品,还需具备“六个美”——泥料美、器型美、工艺美、意趣美、文心美、装饰美(书画、诗句、篆刻)。以石瓢为例,它等腰相同,对正平行,嘴与把一线,盖口晃动小。一把小小的茶壶,把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原理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清代陈曼生作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为永年”说的又是茶壶蕴含的处世哲学。
由此可见,制壶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传统根脉的。“现在做壶的人多,但静下来做一把好壶的人很少,储记追求的不是有用功,而是“无用功”,无用为大用,希望我们的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300年后还有人在把玩储记的紫砂壶。”
如何妥善地使用珍稀的紫砂矿源?如何在制作中将技术和与文化结合?或许我们应该放缓脚步,细细回味其中妙处,思忖手工制壶作为传统技艺之一,缘何千百年来与环境友好,缘何生产、制造与使用对环境无害。想必这将是一种有着东方意识形态的环保思考,是回归,也是对未来的交代。
藏砂传人:温故知新 继往开来
器型可以效仿,面子可以做旧,但紫砂本身历经沧桑后的性情却是无法仿制,紫砂之上凝聚的良苦匠心与沉淀数百载的精湛工艺更是难以复制。
一件好紫砂,在不谙情故的人眼里,不过是一堆废料,而在懂道人的眼里,便是稀物,是留一件少一件的好东西。
出于兴趣,储家收藏了许多老紫砂壶,把玩鉴赏的同时还能裨益于创作。“许多老壶,做工也许没有现在精细,但是它的气韵和刻艺都值得现代手艺人学习。”
藏品多了,储立自然在鉴定方面颇具心得。他认为鉴定老壶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是全手工制作,是否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从泥料看,只有手工才能除杂,现代工艺节省了时间,却没有提高品质,石头经机器打碎后混杂在紫砂里面,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也被悉数吸走。从工艺看,紫砂壶的接口在明代是放在壶前的,清代考虑到美观才开始把接口置后。至于模型、注浆、拉胚、喷浆等工艺,都是从民国到现代才有的,绝不可能制作出老紫砂壶。从烧制看,古时用柴火烧窑,与现代的煤、电、气窑相比,烧成的壶品在颜色上亦有差异。除此之外,刻字与手感也是重要的鉴定细节。
面对近年紫砂收藏之风,储立有清醒的认识。收藏者自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要了解壶本身和制壶者的艺德及工艺。“每一把茶壶都有一个典故,只看壶是谁做的,太片面。喜欢紫砂壶就要了解它的文化与背景。”
作为年轻一代,储立在继承的同时还不忘创新,他与父母创作了一把主题为金沙神鸟的茶壶。其器型形似四川盆地,嘴和把为龙头,盖为嵌盖,上面是太阳神鸟。储爸爸题诗一首:风流三星地,云脚四千秋,蜀水龙来御,金沙凤去幽。这件作品融合了巴蜀文化与东吴文化,开辟了紫砂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另外,储立和妻子还把熊猫作为文化元素运用在紫砂创作上。
“我们储家人,一面要努力营造,追求创作的数量,创造现世的财富和价值;另一面要认真营生,讲究壶品的质量,发掘紫砂的文化味和生命力。”这是家传的教诲,储家的精神,也是储立自己的哲学。
《品之道》49期 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