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三十七篇《瓠叶》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瓠叶


    [经·小雅·鱼藻之什]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作品介绍]

小雅·瓠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表达主人在宴饮宾客时自谦之意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言初宴,第二章言献酒于宾,第三章言客人回敬主人,第四章言主客互相劝酒。此诗形式上全用赋法,语言明白如话,再三反复咏唱,字里行间洋溢着写不尽的情意。


[注释]

⑴瓠(hù):葫芦科植物的总称。

⑵幡(fān)幡:翩翩,反覆翻动的样子。

⑶亨(pēng):同“烹”,煮。

⑷酌:斟酒。言:助词。尝:品尝。

⑸斯:语助词。首:头,只。一说斯首即白头,兔小者头白。

⑹炮(páo):将带毛的动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烧。燔(fán):用火烤熟。

⑺献:主人向宾客敬酒曰献。

⑻炙:将肉类在火上熏烤使熟。

⑼酢(zuò):回敬酒。

⑽酬:劝酒。


[译文]

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酒杯请客尝。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回敬礼节到。

野兔肉儿鲜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劝饮又一杯。

赏析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来有较大分歧。《毛诗序》云:“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饔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有人认为诗序的说法缺少文本依据,过于迂曲。从毛传郑笺来看,当是庶人燕饮朋友之诗。也有人认为诗的作者是宴会中的一位客人。

这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热情待客的小诗。全诗共分四章,形式上全用赋法,颇具雅诗特点,然诗中反覆咏叹者多,渲染描绘者寡,又与风诗相近,故龚橙《诗本谊》谓此《小雅》“西周民风”之一。

诗首章取瓠叶这一典型意象,极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瓠叶味苦,则所食非美味佳肴可知,但主人并没有以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并取酒相待,请客人一同品尝。诗中多用代词,加快了节奏,情绪显得欢快跳跃,而首章“亨”、“尝”押韵,属阳部,更为全诗定下了一个热烈高昂的基调。

诗后三章以白头小兔为叙赋对象,从另一面极言菜肴简陋。“一物而三举之者,以礼有献酢酬故也,酒三行而肴惟一兔首,益以见其约矣。”(《传说汇纂》引张彩语)《诗经》时代,关于荤菜,有“六牲”之说,即豕、牛、羊、鸡、鱼、雁(见《礼记·内则》),在正式宴请客人的场合,据礼当备“六牲”,而兔子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就如同北方谚语所谓“狗肉端不上台面”一样。明了这一点,便可看出同是宴饮之诗,《小雅·伐木》有“肥羜(音zhù,小羊)”“肥牡”,《小雅·鱼丽》有“鲿”“鲨”“鲂鳢”“鰋鲤”,和《小雅·瓠叶》中仅有“瓠叶”“兔首”相比,厚薄奢简尽显。正如第一章所叙述的那样,主人并没有因小兔之微薄而废燕饮之礼,而是或炮或燔或炙,变化烹调手段,使单调而粗简的原料变成诱人的佳肴,复以酒献客、酢客、酬客,礼至且意切,在你来我往的觥筹交错中,可以看出主宾之间确实“有不任欣喜之状”(陈延杰《诗序解》)。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来看,《小雅·瓠叶》确实算不上雅诗中的上品,但它却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这首诗既表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又表现出礼仪之邦所独有的尚礼民风和谦虚美德。

佚名

赏析

《小雅·瓠叶》是一篇客人受到主人热情接待后的即兴之作,它体现了古代人饮酒之中的文明礼仪。诗篇中,主人待客的二种菜肴十分简单,一种是清炒新鲜瓠叶,另一种则是主人把一只猎来的野兔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做出了好几道风味不同的美味佳肴。诗中着重渲染了宾主之间相互敬酒的热情场面,开始主人先给自己倒满一杯酒,也给客人倒满了酒,接着主人通过简单的开场白,恭恭敬敬地请客人品尝。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殷勤地欢迎客人的到来,之后客人回敬主人,真诚地感谢主人一家盛情款待。当饮酒进入高潮期,接近尾声时,主人高举酒杯宾主相互祝愿一饮而尽。宾主欢宴的场面,作者用了“尝之、献之、酢之、酬之”四个动词就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古代人充满生活情趣的酒礼、酒道、酒风。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此亦燕饮之诗。言幡幡瓠叶,采之烹之,至薄也。然君子有酒,则亦以是酌而尝之,盖述主人之谦辞,言物虽薄而必与宾客共之也。”

这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热情待客的小诗。有注家解为主人谦辞。笔者以为不尽然。前两句是主人自谦菜肴简薄,后两句特别是第三句,“君子有酒”,有人解为主人,这就与自谦不合了。应该是主人盛赞客人为君子,正如歌中唱道:“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君子之交,肴简而礼备,酒薄而情深。客人来了,你看我屋前檐下,瓠子叶片正是鲜嫩肥厚之时,风吹来翩翩飘动,我采来烹制一盘小菜,咱们喝两盅吧。好啊,看你还各下如此美酒,乐得难得。其实也只是村酿野醴,但君子之交情深,美酒啦!于是宾主二人对饮起来。

小兔子怎么吃呢?主人家应该是普通农家,除了有现成的瓠叶可供烹饪,再有就是还有刚刚逮来的一只小野兔,不妨小火煨了吃,烤了吃,熏了吃。就是这一只小兔子,主人家反复三次掂量到底是怎么吃,因为不丰盛,所以才如此大费周折,煞费苦心,大展厨艺。一兔三吃,不简单哩!由此也可见其待客之情真,之慌忙。

说到饮酒,大有学问。尝、献,酢,酬,四步曲,一是正式进入酒宴之前,先品尝一下酒的滋味,好酒好酒!接下来就等主人敬酒了,先提三杯,三杯过后尽开颜。客人喝干后,又开始回敬主人家了,感谢东道感谢东道!最后,喝到一个节目,该上饭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时主人提议大家共饮此杯。这就是所谓导饮了。

一盘瓠叶,一只野兔,一杯薄酒,宾主对坐欢饮,情深厚场热闹!几句小诗明白如话,再三再四地反复咏唱,字里行间洋溢多少写不尽的情意啊!

佚名


赏析

        

《毛序》说:“《瓠叶》,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牢(祭祀用的牺牲)饔(yōnɡ,杀死的牲口)饩(xì,活着的牲口,古代诸侯之间正式行聘礼时,派卿以上官员送去数量较多的粮食、肉类、柴草和活的牲口。这种礼节和所送的肉类、牲口叫“饔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毛之说非本诗之义,这仅仅是一首宴客敬酒的诗,体现了“物虽薄而必与宾客共之”的同乐思想。

华夏民族历来是豪爽好客的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主人恨不得尽倾其家所有以款待登门的宾朋。《诗经》中描写宴朋会友宾至如归的诗很多,有描写宾主欢乐之情的《鹿鸣》,有刻画主人好客之意的《伐木》,有渲染酒菜之美盛的《鱼丽》,本诗则突出菜肴之简约,可谓独树一帜。

让我们细细地看一看主人待客的餐桌上都有些什么菜肴吧!数过来啊数过去,只有一盘煮熟的葫芦叶,还有一只碰巧捕到的野兔。就是这一只野兔,主人还要反复地掂量:是褪毛爆炒呢,还是烤,或者是熏,或者是裹上泥巴扔进火里煨?主妇最后痛下决心:一半烤来一半煨。一只兔子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反复吟唱,可见主人的心思费尽。

菜肴虽然少得有点寒碜,但丝毫不减宾主的礼仪。菜肴寡,美酒补,席间的宾主并不因为菜肴简约而扫了兴致,主人全家捧出陈年老酒,一个劲地招呼宾客就座,“请客品尝杯斟满”;接着,“斟满一杯敬客人”;又接着,“宾客回敬满杯斟”;最后,“主客互劝齐干杯”。“尝、献、酢、酬”四个字井然有序地写出了宴饮依礼而行的过程,并从这井然中透露出热烈欢快的气氛,他们你来我往地敬酒,频频地推杯换盏,吃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我们也想加入其中,与他们共同快乐一番。

宴饮宾朋最关键的是什么?是情真而意挚。既然体现的是一种情意,自然就会让菜肴的是否丰盛退居其次,既不会以丰备而寡情,亦不以微薄而废礼。因为它重在不是让人吃什么,而在于让宾客以什么心情来赴宴。“鸿门宴”的酒席肯定极丰盛,无论是客还是主,一方心怀鬼胎,一方战战兢兢,谁有心思去品尝?

一把菜叶一只兔,胜似山珍海味鱼翅燕窝。俗话说的“瓜子落花生,敬人一片心”、“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深”,阐述的都是这同一个道理:只要你诚心诚意,喝口凉水也舒心。

佚名


赏析

《毛传》:‘《瓠叶》,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饔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朱熹《诗集传》:‘言物虽薄,而必与宾客共之也’。《毛传》有些啰嗦,朱熹只说到诗歌的皮毛,没有点中诗歌的主穴。实际上,这首诗歌仍是表现和宣传一个‘礼’字,即使我的酒食甚薄,只有胡瓜与野兔,也要请宾客共享,也不能缺少待客之礼矣。刺幽确实有些牵强,思古复礼才是诗歌的宣传目的。

郑笺:‘牛羊豕为牲,系养者曰牢,熟曰饔,腥曰饩,生曰牵。不肯用者,自养厚而薄於宾客’。旧说‘虽有牲牢饔饩,不肯用也’的说法不对。诗歌表达的不是不肯用牲牢饔饩,是没有也。从这点上说,朱熹的理解更准确一些。让我们看诗歌怎么说: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我有胡瓜叶,摘来烹菜,君子有酒,斟来说共同品尝。我即使只有胡瓜叶子,也要烹之与君共享。虽然酒菜不好,但都拿来共享,不吃独食。真君子之礼也。幡幡,像旗子一样飘舞的样子。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个兔子的头,拿来炒了烤了,君子有酒,斟来说要敬酒。即使只有一个兔子头,也要拿来和诸君分享。可见待客之真。真君子之礼也。有兔斯首,有人解为有兔子一只,大错特错也。谁家会说‘我家有一首兔子’?古人用词再不同,也有其规律,我们可不要凭臆想来随意解释哟。这种现象很多。误人误己,实不可取。遇这种情况,一定要表明是自己的观点,如有出处也应注明。

后两章意同二章的意思基本一样,只用词不同。反复重复,意在强调我只有一个兔子头。意为倾家以待也。

其实诗歌意思简单明了,并没有旧说所解释的那么复杂,诗歌根本没有涉及待客之礼的具体礼节。汉朝文人的臭毛病,牵强附会,举一反三,在这里又充分体现。必要的联系不可少,然给根细针他能说成棒槌,这种方式实不可取。其结果就是在细枝末叶上大费周章,而文章的主旨却被忽视,或因对细枝末叶的纠缠扭曲了文章的主旨。旧说对这篇诗歌的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意思很好的一个诗歌,倾家待客的君子行为居然被解释为不肯真心待客。真是岂有此理。害人不浅,可恼可恼!

佚名


《瓠叶》   [经·小雅·鱼藻之什]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译文:

瓠叶翩舞瓠瓜香,采来做菜又煮汤。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酒杯请客尝。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敬客喝一杯。

野兔肉儿鲜又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回敬礼节到。

野兔肉儿鲜又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备好香醇酒,斟满劝饮又一杯。

关于《瓠叶》的诗旨,历来有较大分歧。

一曰“大夫刺幽王”说。《毛诗序》云:“《瓠叶》,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祭祀用的牺牲)、(yōnɡ,杀死的牲口)、(xì,活着的牲口,古代诸侯之间正式行聘礼时,派卿以上官员送去数量较多的粮食、肉类、柴草和活的牲口。这种礼节和所送的肉类、牲口叫“饔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

二曰“燕饮诗”说。宋代朱熹解曰:“此亦燕饮之诗。言幡幡瓠叶,采之烹之,至薄也。然君子有酒,则亦以是酌而尝之,盖述主人之谦辞,言物虽薄而必与宾客共之也。”毛传郑笺来看,当是庶人燕饮朋友之诗。是一首描述普通人家(注:士以上阶级)热情待客的小诗。

泊客以为以上两说法均有偏颇之处。

一是大夫刺幽王”说肯定是穿凿附会的。《毛诗序》什么都往“刺幽王”上靠,泊客实在无法苟同。

二是朱熹曰:“燕饮之诗。“这个肯定是。但是普通的燕饮之诗否?非也!君请看,虽然主人家只备了两种食材(“幡幡瓠叶“和“有兔斯首“),但主人家烹饪手段了得:“亨之“、“炮之“、“燔之“、“炙之”。而且,宾客吃得津津有味:“尝之”、“献之”、“酢之”、“酬之”。

故此,《瓠叶》不仅仅是一首宴客敬酒的诗,而是体现了“物虽薄而必与宾客共之”的同乐思想。

清《方玉润评》曰:“大抵古人燕宾,情真而意挚,不以丰备而寡情,亦不以微薄而废礼。“瓠叶”、“兔首”,固不必拘,然总是微薄意。...... 然而格调平庸,词意肤浅,未免《三百篇》之滥觞,则又不可不知也。“

中国的酒文化就在此:同乐、有礼。

故此,《瓠叶》是一首描述周朝士人家热情待客的诗歌,思古复礼才是诗歌的真正目的。

◆  ◆  ◆  ◆  ◆  

诗经237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