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疫类中药补气类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7-05-15

 【中药的免疫作用】

 调整阴阳是中医药治疗的基本法则。而现代免疫学则认为,生理性免疫与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是决定机体发病或不发病的关键。促使病理性免疫反应向生理性反应转化,是治疗免疫性疾病的原则。

 这与中医药的阴阳调节法则极其相近。虽然疾病的发生机制很复杂,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破坏了机体相对的平衡状态,造成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所以中医治疗学追求的目标,就是纠正这种偏盛偏衰的失调状态。

 中药保持其天然结构和活性,是经过几千年筛选后,遗留下来确实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药物。科学家们已注意到中草药具有多效性、双向调节作用和适应原作用等优势。针对其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近年来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免疫力就是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自我防护机制。这套机制复杂而精细。从中医的话来说,可以称做「正气」。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仅来自脏腑气血的调和,也与先天体质、后天营养有关,更与一个人的内心思想、情绪有关。当人饮食作息有节,思想正直,看他精神抖擞,眼神澄彻,就知道这个人正气足,病邪不容易上身。也有的人工作劳累,常熬夜,疲倦、体力不佳,一下子感冒、带状疱疹通通都来了,因为这时人体的正气虚了,病邪就趁虚而入,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了。

 正气的强弱也与病情的预后有著密切的相关。以感冒为例,有的人正气强只有轻微症状,很快复原;而有人症状表现剧烈,可能要请假休养,才会慢慢恢复。这一强一弱之间的对比反差很大。


养出正气对抗疾病

 让自己「正气足一些」,少生病。古代医书已明确记载许多养生准则,只看后人愿不愿意付诸于行动,再辅以药膳食补进行调养,身心状况将会有所改变。

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说明了养生的准则:

1.「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避免「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4.「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如果能做到这些,自然就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草药特性略说
1.每种药均有其药性、药味、药材颜色、质的轻重等,此在中医药上均有所表
凡药材具有酸性者属木入肝,酸性在药理上能 能收;若苦者属火入心,苦味能泻下能燥 能坚实;若甘甜者属土入脾,甘味能补虚能平和能缓寒;辛者属金入肺,辛味能散发能润燥能横行;咸者属水入肾,咸味能上升能使软成坚实,淡味者能利通窍能渗泄,各味性所述中,前者为五味之义,後者属五味之用。
另药材有各种颜色,凡青色者属木入肝,赤红色者属火入心,黄色者属土入脾,白色者属金入肺,黑色者属水入肾,此所谓五色之义。
2.中草药用药又须知其气与味,气者为阳,味者为阴,凡具有寒热温凉者属气属阳,凡具有酸苦甘辛咸淡者属味属阴。气厚者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能发泄,气厚者能发热;味厚者则泄,味薄者能通。
辛甘者能发散,故归於阳;酸苦者能涌泄,故归於阴。咸味能涌泄,故归於阴;淡味能渗泄,故归於阳。药性中具有轻清升浮者属阳,因其有出上窍之功;具有重浊沉降者属阴,因其有出下窍之功。上述清阳之药发於肌表,浊阴之药走入五脏,清阳之药通实四肢,浊阴归入六腑,此是药性阴阳之大略意义。

3.凡药材质轻者能上行,故入心肺。药材质重者能下达,故入肝肾。药材质中空者益发於表,内实者益攻於里。药材材质是枝者可达四肢,药材材质为皮者可达皮肤。药材用其心、茎干者,可内行入脏腑。药材枯燥者归入气分,润泽者归入血分,故知药材有此等上下内外不同功用,因各以其类似形象而相宜。
(一)、凡药材色青味酸气燥者其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表),肝为乙木(里)。
(二)、凡药材色赤味苦气焦者其性属火,皆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表),心为丁火(里)。
(叁)、凡药材色黄味甘气香者性属土,皆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戍土(表),脾为己土(里)。
(四)、凡药材色白味辛气腥者其性属金,皆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表),肺为辛金(里)。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


 免疫类中药
中草药免疫有效成分主要有多醣、生物硷、皂甘、有机酸及挥发性成分物质。多醣类是许多中草药的免疫活性物质,如党参多醣、黄耆多醣、茯苓多醣、猪苓多醣、枸杞多醣、淫羊霍多醣、刺五加多醣及甘草多醣等等。在皂甘类化合物中被研究得较多的有人参皂甘、黄耆皂甘、党参皂甘,此类中药均能强化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能促进抗体生成、促进抗原抗体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又如苦豆根含有生物硷成分苦参硷,能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低浓度的氧化苦参硷即能加强小鼠的T、B细胞的增殖

骆和生在中医免疫学中指出中草药之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等某些药材,对低下的免疫反应有促进作用,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免疫反应向着有利於机体的方面进行,达到治愈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凡具有上述作用的中药,都可称为中药免疫促进剂

一般虚证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而多数补益药物都增强免疫作用。例如灵芝、人参、党参、黄芪、白朮、鹿茸、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等,能促进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活化,提高NK细胞活性,以及提高抗体生成,某些还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当中的一些药物,尤其是补血类,如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椹、地黄、当归、女贞子、鹿茸等,能明显增强骨髓(中枢免疫器官)的造血功能,可用于防治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血液病。


1.清热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研究證明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抑制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反应。如黄芩、金银花、青蒿、天花粉等,明显抑制超敏反应,当中某些还能诱生干扰素,或者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至于白花蛇舌草、玄参、穿心莲、秦皮等等,可以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2.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心血管,以及血液流变性等多种功能,对免疫功能亦有重要影响。其中的止血药类,如三七、牛膝、丹参、川芎、桃仁、艾叶等,除了影响血液凝固机制外,还会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生成。有的药物如三七、茜草等,还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3.祛风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它们影响了包括皮肤、呼吸道粘膜等的机械屏障功能,以及局部体液、细胞免疫功能。这类药物的免疫药理主要有抗感染、抗过敏反应等。如防风、桂枝、苏叶、生姜、柴胡等,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些药物还影响免疫器官。

4.祛风湿类中药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效用,例如青风藤、雷公藤、汉防己等。其他如徐长卿、五加皮、秦艽等,亦能抑制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5.临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类,如青黛、鸦胆子、甜瓜蒂、三尖杉等,可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而蟾酥、鸦胆子、斑蝥、青黛、甜瓜蒂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有很多日常食品如大蒜等,可用作抑制肿瘤细胞的诱发,或者抗衡致癌因素。


补气类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之柱。《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气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1.黄 芪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乾燥根。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内脏下垂,妇女崩漏,自汗,盗汗,水肿,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 g,大剂量 30~60 g。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不宜用。
【临床应用】
     1.脾气虚弱,中焦失运    脾虚失运,纳呆食少,食脘后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者,单用即可获效;若脾虚便溏或兼有泄泻者,可配炒白朮、茯苓、扁豆等药健脾渗湿止泻;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常配芍药、桂枝、饴糖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如黄芪建中汤。
     2.中气下陷,脏器脱垂    本品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升阳举陷,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脱垂证候最宜,常配人参、白朮补益中气,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汤。对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引起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者,常配人参、升麻、蔓荆子等益气升阳,聪耳明目,如益气聪明汤。
     3.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本品为固表止汗之良药。治表虚自汗,常与牡犡、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同用,如牡犡散;若卫表不固,易感外邪,常与白朮、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若阳气大虚,汗出不止,又当与炮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助阳,固表止汗。
     4.气虚水停,尿少浮肿本品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土不制水”引起的尿少浮肿,疲乏无力,纳呆便溏等症,常配白朮、陈皮、猪苓、茯苓等药益气健脾利水,如黄芪补中汤;若卫表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风水,常配白术、防己等药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如防己黄芪汤;对皮水肢肿,兼有阳虚者,又可配防己、桂枝等药益气通阳利水,如防己茯苓汤。
     5.气血不足,心悸乏力    黄芪甘温,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实乃益气生血之良药,常配当归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如当归补血汤。
     6.脾胃亏虚,瘦废不用    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肉失养,以致肢体痿软乏力,废弱不用。黄芪甘温健脾益气以振奋后天本源,直中病机,常与人参、龟甲、牛膝等药配伍,益气健脾养血,滋肝补肾壮筋。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3)可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4)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等三个方面。(5)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6)黄芪总黄酮对辐射所致的免疫系统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其他作用:可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衰老、抗辐射、保肝、防止肝纤维化等作用。
  【临床报导】
白细胞减少症
     (1)生黄芪 30 g,苏条参 15 g,小红枣220个,水煎服。治疗他巴挫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14例,疗效良好。〔冯文忠.云南中医药杂志,1980,(2):28〕
     (2)用黄芪口服液(纯黄芪制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几例。研究表明:黄芪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且增加剂量能提高疗效。〔翁晓生,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462〕
     (3)黄芪浓缩液每ml含生药 1g,每日服用 30 g,治疗 40例慢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有效率达80%。[何宗健.等.辽宁中医杂志,1997(8):356]
     3.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30~90 g,水煎服,l日1剂。1~12个月为一疗程,部分病例配以中、小剂量精度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7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潘复初,等.临床医学杂志,1985,(2):24〕
     4.重症肌无力观察益气牵正汤(重用黄芪 50 g)治疗重症肌无力性上睑下垂,治疗后随访观察1~6年、结果观察组痊瘉18例34只眼,有效3例5只眼,无效2例。1只眼。对照组痊瘉6例11只眼,有效7例11只眼,无效10例20只眼。两组远期疗效有极显著性差异。〔王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1):21〕

( 配合药方
本品配合党参治疗慢性肾炎的蛋白尿及糖尿病有效。
本品用于糖尿病:用黄耆30g、生地30g、山药90g,水煎服,1日1剂,可提高糖尿病的疗效。
本品用于水肿病:黄耆120g、生薏苡仁30g、焦杜仲30g,治疗慢性肾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品治肺脾虚症:黄耆、党参、茯苓、紫菀、陈皮配伍,如补脾汤。
本品用于盗汗(阴血亏损):黄耆、当归、生地、黄柏等药配伍,如当归六黄汤。
本品治疗气血两虚:黄耆、人参、当归、柏子仁、五味子等配伍,如养心汤。 )

《开宝本草》:味甘,微温,无毒。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證疮疡必用之。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證之疮疡,外固表虚之盗汗。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芪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耆,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东垣云:黄耆、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则芪为实气也。恶鳖甲。

《得配本草》:黄耆补气,而气有内外之分。气之卫于脉外者,在内之卫气也,气之行于肌表者,在外之卫气也。肌表之气,补宜黄耆;五内之气,补宜人参,若内气虚乏,用黄耆升提于表;外气日见有馀,而内气愈使不足。久之血无所摄,营气亦觉消散,虚损之所以由补而成也,故内外虚气之治,各有其道。不谙其道而混治之,是犹盲人之不见黑白也。

《本草新编》: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耆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耆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耆。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气而生,少用黄耆足矣,即不少用,与当归平用亦得,何故补血汤中反少用当归而倍用黄耆?不知补血之汤,名虽补血,其实单补气也。失血之后,血已倾盆而出,即用补血之药,所生之血不过些微,安能遍养五脏六腑,是血失而气亦欲包。在血不能速生,而将绝未绝之气,若不急为救援,一旦解散,顷刻亡矣。故补血必先补气也。但恐补气则阳偏旺而阴偏衰,所以又益之当归以生血,使气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则阴阳有制,反得大益。生气而又生血,两无他害也。至于补中益气汤之用黄耆,又佐人参以成功者也。人参得黄耆,兼能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耆、白朮,始能回举。倘用人参、白朮而减去黄耆。断不能生气于至阴也。故气虚之人,毋论各病,俱当兼用黄耆,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然亦当临症审量。

或问黄耆性畏防风,而古人云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谓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说然乎?此说亦可信不可信之辞也。黄耆无毒,何畏防风,无畏而言畏者,以黄耆性补而防风性散也,合而用之,则补者不至大补,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

或问黄耆补气,反增胀满,似乎黄耆不可补气也,岂有药以解其胀,抑可不用黄耆耶?夫黄耆乃补气药,气虚不用黄耆,又用何药。然服之而增胀满者,非黄耆之助气,乃黄耆之不助气也。阴阳有根,而后气血可补。阴阳之根将绝,服补药而反不受补。药见病不能受,亦不去补病矣。此黄耆补气反增胀满,乃不生气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岂有别药以解其胀哉。

或问黄耆气分之药,吾子以为补血之品,是凡有血虚之症,俱宜用黄耆矣,何以古人用补血之药多,用四物汤、佛手散,绝不见用黄耆之补血者,岂古人非欤?古人未尝非也,第以血症不同,有顺有逆。顺则宜用血药以补血,逆则宜用气药以补血也。盖血症之逆者,非血逆而气逆也,气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药,则气不顺而血愈逆矣,故必须补气以安血也。气逆则血逆,气安则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呕、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犹洪水,水逆则泛滥于天下,血逆则腾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补气之药于补血之中,虽气生失血,亦气行夫血也。此黄耆补血汤所以独胜于千古也。

或问黄耆以治气逆之血,发明独绝,然而亦有用四物汤、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洵乎吾子之善问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须补气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调血以归经。用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补而归经也。盖血最难归经,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轻耳。逆轻者,气逆之小也;逆重者,气逆之大也。以四物汤,佛手散治血而血安,虽亦取效,终必得效之迟,不若补血汤治气而止血得效之捷也。

或问黄耆补气,初作胀满,而少顷安然者,何也?此气虚见补,反作不受也。黄耆补气之虚,而胃中之望补,更甚于别脏腑。黄耆一入胃中,惟恐有夺其补者,乃闭关而不肯吐,此胀满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黄耆不可单用,增归、芎、麦冬三味,使之分散于上下之间,自无胀满之忧矣。故服黄耆胀满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过于受也。过于受者,服下胀而少顷宽;不能受者,初胀轻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别耳。

或问黄耆补气之圣药,宜乎凡气虚者,俱可补之矣,何喘满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满而增胀也。先生既明阴阳之道,深知虚实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或黄耆补气而不可治胀满者,非黄耆之故,不善用黄耆之故也。夫大喘大满,乃肾气欲绝,奔腾而上升,似乎气之有馀,实是气之不足。古人用人参大剂治之者,以人参不能助胀而能定喘耳,用之实宜。然天下穷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备人参救急哉。古人所以用黄耆代之,而喘满增剧,遂不敢复用,且志之书曰:喘满者不可用黄耆。因自误而不敢误人也。谁知黄耆善用之以治喘满实神。铎受异人传,不敢隐也。黄耆用防风之汁炒而用之,再不增胀增满,但制之实有法。防风少用,则力薄不能制黄耆,用多则味厚,又嫌过制黄耆,不惟不能补气,反有散气之忧。大约黄耆用一斤,用防风一两。先将防风用水十碗煎数沸,漉去防风之渣,泡黄耆二刻,湿透,以火炒之乾。再泡透,再炒乾,以汁乾为度。再用北五味三钱,煎汤一大碗,又泡半乾半湿,复炒之,火焙乾,得地气,然后用之。凡人参该用一两者,黄耆亦用一两。定喘如神,而又不增添胀满,至妙之法,亦至便之法也。凡用黄耆,俱宜如此制之。虽古人用黄耆加入防风,治病亦能得效,然其性尚未制伏,终有跳梁之虞,不若先制之为宜,彼此畏忌而成功更神,又何喘病之不可治哉。

或疑黄耆得防风其功更大,用黄耆加入防风足矣,而必先制而后用,毋乃太好奇乎?不知用黄耆而加防风,则防风之性与黄耆尚有彼此之分,不若先制之,调和其性情,制伏其手足,使之两相亲而两相合,绝不知有同异之分。如异姓之兄弟胜于同胞,相顾而收其全功也。

或疑黄耆补气之虚,止可补初起之虚,而不可补久病之虚,予问其故。曰:初虚之病,用黄耆易受;久虚之病,用黄耆难受也。嗟乎。虚病用补,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气之虚,乃气之逆也。气逆之虚,必用人参,而不可用黄耆。在初虚气逆之时,即忌黄耆矣,何待久病而后不可用哉。若气虽虚而无逆,则久病正宜黄耆,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谁谓黄耆之难受乎。

或疑黄耆补气,何以必助之当归以补血,岂气非血不生耶?不知气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而补气必补血者,非取其助气也。盖器虚之人,未有不血亦随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黄耆以生气,则气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气之有馀,气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气之益,而转得气之害矣。故补气必须补血之兼施也。但因气虚以补气,而复补其血,则血旺而气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则气不去生血,故补血而气自旺,不必忧有偏胜之虞。然多补其气而少补其血,则又调剂之甚宜也。

或问黄耆何故必须蜜炙,岂生用非耶?然疮疡之门,偏用生黄耆,亦有说乎?曰:黄耆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耆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


2.人参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 乾燥根。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
【主治】脱证,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气虚感邪,久病体虚 等。
【用法用量】水煎服,3~15 g。可熬膏,亦入丸、散。
【使用注意】传统认为人参与黎芦相反,与五灵脂相畏。实证、热证及湿热内盛,正气不虚者禁服。下宜与茶同服。
【临床应用】
    1.脾气亏虚,中气下陷    本品为补脾要药。凡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常配白朮、茯苓、甘草.共奏益气健脾之效,如四君子汤;若脾气虚极,中气下陷,导致脱肛、阴挺等脏器脱垂诸症,人参补脾气以助升发,每与黄芪、升麻、柴胡等相配,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如补中益气汤;治脾虚泄泻,大便清稀,反覆不愈者,常配获蘋、白朮、扁豆等药健脾渗湿止泻.如参苓白朮散。
    2.津伤口渴,虚热消渴    本品甘温不燥,补益脾肺.助运化,输精微,布津液,使气旺津生,以达益气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伤气阴,口渴多汗,脉大无力者,常与生石膏、知母、粳米配用,如白虎加人参汤;治内热消渴,引饮无度,常配大花粉、葛根、黄芪等益气养阴生津,如玉泉九;治老人、虚人消渴,大渴多饮者,常配麦冬、茯苓、甘草、枸杞子、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如人参麦冬汤。
    3.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本品大补元气,益心气,气足则神旺,既补气以安定心神,又益智而振奋精神。用于心气不足,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惊悸怔忡,常与茯神、龙齿、远志等同用,以养心安神.如安神定志九:若心脾两伤,气虚血亏、失眠健忘,体倦少气,配黄芪、龙眼肉、当归等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如归脾汤;若心肾不足,阴亏血少,虚烦不眠,则配以滋阴养血的生地、五味子、当归、丹参、玄参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如大王补心丹。
    4.气虚邪盛,感冒、便秘    素体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邪不易解,人参益气扶正,使正气足以祛邪外出,常与柴胡、羌活、独活等药同用,有益气解表之效,如败毒散;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咳嗽痰多者,常与苏叶、半夏、陈皮等同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如参苏饮;若治阳虚外感,热轻寒重,脉大无力者,又当与桂枝、细辛、附子等配伍,益气扶正,助阳解表,如再造散;治气虚血亏,热结便秘者,人参常与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药同用,扶正攻下,如黄龙汤。
    5.血虚萎黄    本品甘温,大补元气,益气生血,故可用治脾胃气虚,化源不足,免疫功能减退有“虚”计表现者;精神疲倦,虚烦失眠,气短乏力,少气懒言,惊悸怔忡,喘促日久、易感风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6.阳萎宫冷    本品有益气助阳之效,故亦可治疗元气不足。命门火衰、阳萎宫冷等症,常配鹿茸、巴戟天、紫河车等药益气温肾助阳。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对机体正常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RES)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明显提高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死亡率,对机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使各种抗原刺激后的动物抗体产生明显增加,既是免疫增强剂,也是免疫调节剂。(3)人参皂贰对体内对的淋巴细胞转化有增强作用。(4)对自然杀伤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调节网起正调节作用,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5)对环磷酸胺所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白细胞减少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均有对抗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强心、调节物质代谢、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增强造血功能及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内分泌功能、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适应性、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等作用。
【临床报导】
   1.白细胞减少症    对229例患者(因患肿瘤进行化、放疗引起者217例)用人参针剂治207例.用人参片治22例,用药1个月,显效率64 6%。疗效对化疗引起者优于放疗引起者。[薛晓明.中成药研究,1986,(11):20]
    2.粒细胞缺乏症    对8例患者用自拟救粒汤(其中人参6~10 g)治疗,结果均获痊瘉,在治疗后的2~5天体温降至正常,3~7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上升或恢复到正常值。[李重恩.中医药研究,1995,(2):17]
   3.重症肌无力    用补中益气汤内服配合中药制剂穴位注射治疗重症肌无力62例,结果治瘉55例,有效7例,治瘉率88.7%。其中对25例治瘉患者,随访观察5个月至1年8个月不等,身体状况良好.症状未见复发[李方.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40]

(产于韩国的大多是栽培的人参,但都是经过混合其他中药炮制后再晒乾者,称为高丽参,大多用于补气提神,但有高血压者一吃高丽红参,则血压更形增加,造成身体不舒,应要特别注意。还有一种东洋参,系用韩国及中国东北原产地人参的种子,在日本栽培而得者。西洋参,又名花旗参,产于美洲之地方,尤其是来自美国的Wisconsin州和加拿大的British Columbia地区较多)

3.党参
【来源】始载于《本草从新》,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乾燥根。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肺,益气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塘,四肢乏力,肺虚咳喘.气短自汗。气血两虚请证。
【用法】水煎服,6~15 g。可熬膏,亦入丸、散。生津养血宜生用.健脾补肺宜炙用。
【使用注意】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使用。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弱 本品为常用补中益气之品。治脾虚食少、纳呆便溏、倦怠乏力等症,可代人参与茯苓、白朮、炙甘草同用以健脾气、如四君子丸;治气虚下陷而见脱肛、子宫脱垂等脏器脱至轻症,又常以本品与黄芪、升麻、白朮等配用,有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2.肺虚喘咳 本品善补益肺气。用治肺气不足,声低气怯,动辄喘促.可代人参与黄芪、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等同用,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效、如补肺汤;治肺肾两虚,呼多吸少,短气虚喘者,可代人参与胡桃等配伍应用,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如人参胡桃汤。
3.津伤口渴 本品有补气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热伤气津,心烦口渴,可代人参与清热养阴生津的石膏、竹叶、麦冬等同用以益气生津如竹叶石膏汤。
4.血虚体弱 本品有补气生血之效。用治气血双亏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体弱乏力等症,常与白朮、炙甘草、熟地、当归等同用,如八珍丸;治血虚萎黄轻证,可代人参与黄芪、当归、熟地等配伍,如人参养荣汤。
5.气虚邪盛,感冒、便秘 本品与相应祛邪药同用,有扶正祛邪之效。治体弱感冒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等症,可与紫苏、前胡扁半夏、桔梗等解表化痰止咳药同用,有益气解表,祛痰止咳之效;治气血虚弱,热盛里结之证,可代人参与大黄、枳实、芒硝等攻下药同用以扶正攻下,如黄龙汤。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明显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被氢化考的松抑制的巨噬细胞吞噬活力。(2)对用环磷酸胺所造成的免疫抑制状态能明显增强淋巴细胞转化、抗体形成的功能,提高血清抗体滴度的水准。(3)党参多糖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适应性、抗溃疡,以及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等作用。

【临床报导】
1.白细胞减少症 自拟参子升白汤随症加减,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9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各项症状消失率与消失平均率、白细胞增升疗效,前者均高于后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龙景浪.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18」
2.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以新三两半口服液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作了观察。结果本品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效率为97.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且能明显提高血清IgA、IgG,并能改善某些血清微量元素缺乏。〔徐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K):29〕
3.硬皮病 自拟硬皮速软汤(重用党参达30 g)治疗本病患者100例,结果治瘉80例,显效20例。[邱志济.辽宁中医杂志,1999,(12):553]


4,白朮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茎。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上汗,安胎。
【主治】脾胃气弱之纳呆、倦怠、少气、泄泻或便秘、痰饮、水肿、黄疸、小便不利、 自汗、胎动不安等。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g。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 用。若用于通便.酌情加大用量。
【使用注意】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不宜。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本草汇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朮能补之;胃虚不纳,朮能助之。」
【临床应用】
1.脾胃气虚 本品有良好的补气健脾作用。用治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引起的气短倦怠、面色萎黄、食少腹胀、饮食不化等症,单用即效;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同用,则药力更佳;若再加入健脾益气的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为补气健脾的基本方,凡脾胃气虚所致诸症,均可以此方化裁为治。若治脾胃虚弱兼食积气滞者,多与枳实等消食导滞、行气除满之品合用,如枳术丸;若治脾虚兼寒者,可与乾姜。人参、炙甘草合用,以健脾温中。如理中丸;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而见脱肛、阴挺等症.又当与黄芪、升麻等配伍产,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如白朮升麻汤。

2.脾虚温盛,痰饮水肿、泄泻脾阳不足、痰饮内盛、眩晕心悸、胸胁支满、咳而气短者,常配茯苓桂枝、甘草健脾利湿,温化痰饮,如苓桂朮甘汤;治支饮胸满、眩晕头昏者,亦可单配泽泻以健脾利水除饮,如泽泻汤;若脾虚生痰,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者,当与半夏、天麻、陈皮等配伍。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如半夏白朮天麻汤。若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常配茯苓、猪苓、泽泻等药健脾利水,,如四苓 散;治脾肾阳虚水肿,便溏肢冷,又当与附子、乾姜、厚朴等配伍,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如实脾饮。

3.自汗盗汗 本品补脾胃,实肌腠,固表止汗,为补气固表之良药。对表虚自汗,单用即效,如以白朮为末,治自汗不止;治表虚卫阳不固而恶风自汗者,常与黄芪、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有益气固表,止汗禦风之效;方以本品配黄芪、浮小麦治虚汗;以本品分别与黄芪、石斛、牡蛎、浮小麦同炒,去馀药,只用白朮研末,粟米汤下,治阴虚盗汗。

4.风湿痹痛 本品苦温,能健脾燥湿,故亦可用治风湿痹痛诸症。治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白朮 30 g,酒煎温服,如白朮酒;治素风盛,疼痹脚弱,常配麻黄、附子、生姜等药,祛风除痹,如越婢汤。

5.大便秘结 脾虚津伤,肠运失济之便秘,可与生地、当归、升麻等同用,以健脾助运、润肠通便;治肾火衰微,大便秘结,畏寒腹痛者.可与巴戟天、山茱萸、附子配伍,有温肠开闭之效。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2)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3)对由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白朮煎剂有升高作用。(4)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结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明显增加IgG的含量。
2.其他作用:有保肝、利胆、抗溃疡、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有利尿、抗肿瘤、降糖、抗凝血、抑菌、镇静、安胎等作用。

【临床报导】
1.白细胞减少症 自拟升白细胞汤(重用白朮30g)治疗本病39例,结果治瘉28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4%。[赵建群.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2):21]
2.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用加味玉屏风散(白朮为主药)治疗本病50例,结果经服用加味玉屏风散一个疗程,半年至1年随访,没再发生呼吸道感染者20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28例,变化不明显者2例,总有效率为96%。[赵建群。湖南中医杂志,1997(2):55]



5.甘草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主治】倦怠食少,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毒。
【用量用法】水煎服,3~10g。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脘闷、纳呆、水肿等,并可产生假醛固酮症。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临床应用】
1.脾胃气虚 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常与人参、白朮、茯苓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
2.心悸脏躁 心动悸,脉结代者,前配人参、生地、阿胶等共奏益气复脉,滋阴养血之效,如炙甘草汤,若治心虚肝郁,心神失主,喜悲伤欲哭之妇人脏躁,常配小麦、大枣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如甘麦大枣汤,并可随证配入酸枣仁、生龙骨、柏子仁等养心安神之品,以增强疗效。
3.咳嗽气喘 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均可单用或配伍应用。如单用炙甘草为末服,治肺萎久嗽:但多入复方配伍应用,如治风寒咳嗽配麻黄、杏仁、生姜宣肺解表.散寒止咳,即三拗汤;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疏风散热止咳,如桑菊饮;肺热喘咳者配石膏、麻黄、杏仁清热宣肺、平喘止咳,如麻杏甘石汤;寒饮咳嗽配乾姜、茯苓、五味子、细辛肺化饮止咳,如苓甘五味姜辛汤;湿痰咳嗽配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化痰止咳,如二陈汤;肺燥咳嗽,则与桑叶、石膏、麦冬、人参等同用、有清肺养阴、润燥止咳之效,如清燥救肺汤。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中焦虚寒,脘腹隐痛不适者.常与桂枝、饴糖、生姜、大枣同用,温中补虚,缓急上痛.如小建中汤;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脘腹挛急作痛,或肢体拘挛转筋配芍药甘酸化阴,柔筋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治肝部肋痛,常配柴胡、当归、芍药等药,有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治湿热泻痢腹痛,又当与黄岑、黄连、大黄等药配伍,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如芍药汤。
5.痈疽疮疡 本品甘平,生用则性凉,既能清热,又善解毒,治邪毒蕴结肌肤所致痈疽疮肿等症,单用内服、外敷均效,但常入复方应用,以提高疗效。如治阴证疮痈,红肿热痛者,当与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疗疮之品同用,如仙方活命饮;治阴疽,漫肿不溃或紫黯色白,或久不收口者,当与熟地、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等同用,如阳和汤;外用时常配消肿解毒、祛腐生肌之品,如以本品与铅粉、当归、羊脂、猪脂为膏,外敷治疮肿,或溃后流脓不小,疼痛不已。
6.咽喉肿痛 甘草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每用。若症状较轻、红肿不甚.可单用,或与苦桔梗相须为用如甘草汤、桔梗汤;若外感风热之邪,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发热,常配桔梗、射干、山豆根等药,有疏风清热、利咽解毒之效,如甘桔射干汤;若热毒炽盛,咽喉红肿或生脓者,多与桔梗、玄参、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同用,如甘桔汤;治口疮,以生甘草配白矾,研为散,含化咽津,即甘矾散。
7.调和药性 本品味甘性平,得中和之性,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调和药性,每为要药,故有‘国老”之美誉。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甘草甜素能非特异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干扰素的生成。(2)对多种淋巴因数的产生有诱导和促进作用。(3)对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4)可增强抗体的产生。(5)有较强的补体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还具有抗病毒及抗菌、抗溃疡、保肝、促进胰液分泌、抗炎、镇咳祛痰、改善心血管功能、抗肿瘤、抗氧化、解毒等作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临床报导】
1.艾迪森病 口服甘草流浸青3~5 ml,l日 3次,多数用25~40天,单用甘草流浸膏者33例,合用皮质激素33例,均取得相当疗效。[叶维法.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8:54]
2.白细胞减少症 用炙甘草汤化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1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平均为3.8×109∕L。[袁志光,等.广西中医药。1999,(2):15]


6.大枣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本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宜之。
【用量用法】劈破,水煎服,10~30 g;亦可去皮核捣烂为丸服。
【使用注意】实热、痰热、湿热、湿盛或气滞所致诸疾,均不宜服。
【临床应用】
1.血虚萎黄 本品甘温,补脾胃,化精微,生营血。用治脾虚不能化生营血,气虚血少,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常与补气养血之品如人参、白朮、当归、熟地等配伍应用,如八珍汤。
2.妇人脏躁 本品甘温入脾,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做可用治妇女情志抑郁。心神不安之脏躁证,常与甘草、小麦配伍,能甘缓滋补,养心安神,即甘麦大枣汤;并可随证配伍生龙骨、炒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之品,以提高疗效。
3.缓和药性 本品味甘能补能缓,既能益气健脾,固护正气,又能缓和药性,使攻邪而不伤正,故常与药性峻烈或有毒之品同用,以缓和药性。如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可用大枣配葶苈子,能泻肺行水.下气平喘,兼护肺气,即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悬饮、水肿,大枣与药性峻烈、攻下逐水的甘遂、大戟、芫花同用,既能泻水逐痰以驱邪,又能固护脾胃以护正,即十枣汤。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石韦大枣合剂能明显对抗CTX所致的白血球减少、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2.其他作用:本品还具有增强肌力、抗变态反应、抗肿瘤、催眠等作用。

【临床报导】
l.白血球减少症 采用芪枣冲剂 30 g治疗 100例白血球减少症患者,每日3次。结果:芪枣冲剂组患者白血球恢复正常者占73%,较治疗前升高50%者占21%,无效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姜海波。山东医药,1997,(5):61]
2.小儿哮喘 大枣 10枚,黄独(黄药子) 100 g,煎取头、二煎药汁,混和,入冰糖,浓缩至150 ml,一日内分数次服完,隔日1剂,3剂为1疗程,结果治疗小儿顽哮10例,7例根治,3例好转。[王乃山.浙江中医杂志,1983,(12):356]
3.过敏性紫癜 大枣150 g,甘草20g,水煎,每日1剂,吃枣饮汤,7天为1疗程,共治疗过敏性紫癜20例。结果:服1个疗程治瘉16例,服2个疗程后治瘉4例,但有1例3个月后又复发,19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张挚林,等.四川中医,1995,(8):49]
4.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每次吃洗净生红枣10枚, 1日3次,至紫癜消退后继用数天,共治6例,其中1例配用维生素C、K等,均愈。[郑恩弘.新中医.19 86(6):26]


7.茯苓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大便溏泄,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量用法】水煎服,10~15 g。
【使用注意】阴虚而无湿热及虚寒、气陷患者慎服。
【临床应用】
1.尿少浮肿 本品可用治各型水肿证,如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常与桂枝、白朮、泽泻配伍,如五苓散;若肾阳虚衰,寒水内停之水肿,与附子、白朮、生姜合用,如真武汤:若阳虚气化不行,四肢皮肤肿甚,与防已、黄芪、桂枝、甘草合用,如防己茯苓汤;用于阴虚小便不利,水肿证,与猪苓、泽泻、阿胶
合用,如猪苓汤;身肿腰以下为甚,脘闷腹胀者,以之与白朮、附子、厚朴等同用,如实脾饮;若水湿郁遏,形成水肿身热,大便乾燥者,与木通、椒目、商陆相伍,如疏凿饮子。

2.痰饮眩悸 水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者,常与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朮甘汤;若痰饮停于胃、症见呕吐。眩晕、心悸者,与半夏、生姜同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3.脾虚泄泻 脾胃虚弱之便溏、泄泻,常与人参、白朮、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脾虚湿盛久泻,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等合用,如参苓白朮散。

4.心悸失眠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若属心肾不交的惊悸失眠,可配伍菖蒲、远志等药可收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如安神定志九。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从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2.其他作用:本品及其有效成分尚有利尿、镇静、抗肿瘤、强心、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临床报导】
1.重症肌无力 用党参、茯苓等药物组成的资生振痿丸治疗本病 32例,药物制成浓缩丸,每次 9 g,每日 3次,口服,小儿酌减。每2月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重复2~3个疗程。结果痊瘉8例,基本痊瘉9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取得满意疗效。[刘维.黑龙江中医药,2000,(5):30]
2.白细胞减少症 用人参、茯苓等制成的健脾养荣片治疗气血两虚之白细胞减少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尤显著性意义,显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健脾养荣片能迅速、有效地升高白细胞,适用于气虚或气血亏虚型白细胞减少症。[罗日永,等.新中医,1999,(1):14]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
[转载]免疫类中药 <wbr>补气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