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 平定青海(清朝)TOP:94 战争概述: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清政府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将星指数:★★★★★年羹尧、岳钟琪 精彩指数:★★★ 政治影响指数:★★ 战争深度解析: 雍正四年(1726年)一月的杭州的早上无雪,却拥有着南方冬天侵骨的寒意。 老军门年羹尧缓缓打开了城门,开始了他城门清道夫的工作。 他工作得很认真,城门每一片杂叶都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如他为皇帝清理西北的战事。 清理工作结束,年羹尧坐在小板凳上倚墙休息。这时候杭州的天空飘浮起了冷太阳。 一如西北边陲常有的冷太阳。 城门远处,马蹄嘶嘶。 一队人马急驰着来到了年羹尧面前:“年羹尧接旨”。 “莫非西北又有战事,皇上终于又想到我了”。他刹时心中浮现如此幻想。 然而命运是无情而残酷的,这位从一等公降到守城军门的雍正朝第一武将,等待他的是九十二款大罪,结局还算“温情”——自尽,免诛九族。 平定青海,成为年羹尧生命中的最后的荣光。 传奇小说中常将年羹尧常定位为雍正皇帝的“家奴”,历史中的“家奴”年羹尧虽然沙场扬名,但却是读书人出身,而且身系名门(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 年羹尧不但读书,而且读得非常不错,二十岁(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就中进士,不久就授职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是汉族知识份子中的姣姣者才能跻身其中,足见年羹尧之才学)。 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就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此时年羹尧不到30岁,足见康熙皇帝对他的赏识。 四川是清政府在西部最重要的省份,制约和对抗青海、西藏、甘肃、云贵少数民族势力的最大根据地。年在四川干得非常不错,兴利除弊,政绩卓越,于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并于康熙六十年升任川陕总督,成为康熙晚期在西陲的重臣要员,康熙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个好官”。 康熙晚期,西部蒙古众部蠢蠢欲动,不断兴起战事,时任四川地方最高官的年羹尧也以读书人身份被推上了军事舞台,开始由一名文官转变成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入藏灭准噶尔部,到平叛青海郭罗克部,再到征剿策妄阿拉布坦部。年羹尧多次督兵剿抚辖区内少数民族武装。“年大将军”的威名开始在西部边陲传播。 与此同时,频繁的西部战事同时也造就了另一个闪亮的名字---岳钟琪。 岳钟琪出身将门,据说是抗金英雄岳飞之后,其父岳升龙是康熙时期的议政大臣,四川提督,在康熙西征噶尔丹中屡立战功。被康熙称赞“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岳钟琪20岁就随父从军,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沙俄扶植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次年,康熙令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噶尔弼为定西将军,年羹尧为四川总督负责后勤保障,征剿策妄阿拉布坦。时年33岁的岳钟琪随军征讨,率兵六百为先锋,一举擒获达哇蓝占吧等叛军头目,打败了叛军三千余人,余部及巴塘叛军闻风丧胆,皆纳款请降。 岳钟琪通过此战,开始在西北战场上崭露头角。 康熙五十九年,岳钟琪受康熙命为前锋,随定西将军噶尔弼统兵入藏平乱,岳钟琪率兵四千先抵昌都,当机立断,强占入藏门户三巴桥,为进军拉萨铺平了道理。 此战后,岳钟琪师还四川,因战功授左都督,四川都督。 然而对于年岳二人来说,真正让他们名扬四海的,还是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战。 康熙四十七年1697年,联盟之长达什巴图尔率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康熙帝封他为“和硕亲王”,封各部台吉分别为贝勒、贝子及辅国公等。至此,青海西部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青海蒙古成为清朝的藩属,清政府完全控制了青海全境。 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爵位,成为联盟之长。 雍正元年1723年5月,罗卜藏丹津趁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部分官军东撤之机,纠集青海蒙藏各部会盟反清。同时,又让塔尔寺主持号召西宁以及各处寺院喇嘛,共同起兵,发动叛乱,进攻西宁等地,西部形势一度严峻。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雍正帝派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征剿罗卜藏丹津。 年羹尧对雍正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要求岳钟琪随军参赞军事。 岳年二人联手,造就了清初西北战场的一个传奇。 岳钟琪率五千骑兵,冒着风雪发动突袭,从西宁城向西急行军十二天,在第十三天的黎明的荒原上捕捉到罗卜藏丹津的主力。罗部未想清兵会突然出现在面前,根本来不及战马备鞍,霎时全军崩溃,四散逃命,罗卜藏丹津换上女人衣服才得以溜掉,岳钟琪穷追不舍,直至桑骆海(青海省西南角)方凯旋而回。 此战岳钟琪率军纵横千里,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敌营。岳年二人的威名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雍正二年,郭隆寺喇嘛纠集万人,追随罗卜藏丹津叛乱。 郭隆寺(今佑宁寺)是西北边陲名刹,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西藏至青海的喇嘛必取道于此,这里地势险峻,山下五堡环峙,易守难攻。 在康熙年间,郭隆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武僧近万余人。 郭隆寺,成为平叛青海中最后一块骨头。 岳钟琪率兵三千前往征讨。 岳部到达山下,堡内寂无人声,岳钟琪预计必有伏兵,分兵一千先行,其余列阵山前相机进剿。 堡内果有伏兵,但岳部已有准备,击溃伏兵,攻占了其中一个保垒。 山后叛军一万多人闻声而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叛军虽众,但皆乌合之众,战斗力远逊岳部,很快岳部攻夺山梁,攻入郭隆寺。之后,岳部又乘胜发起攻击,以三千兵力全歼郭隆寺万余叛军。 至此,青海之战基本平定,年岳二人的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点。 年岳平定青海叛乱后,清政府吸取了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了对青海地区各族的统治。1725年,首先废除青海蒙古部落联盟,将其收为内藩,把青海蒙古划编为29旗,授原各部台吉担任札萨克,治理一旗事务。为了控制和笼络王公贵族,规定了严格的会盟制度和朝贡制度。会盟制度规定:各旗每年会盟一次,只有在会盟时,在钦差大臣或办事大臣监督下,选举盟长,不得私下推举。朝贡制度规定:各旗王公、贝勒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自备马驼赴京朝贡觐见。同时,还规定互市制度。即每季度第二个月,在那拉萨拉(今日月山)与内陆和藏族进行互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并且,划定各旗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不得私自往来。在蒙古各旗与西宁府辖地之间,划定界线,增设与加固隘口,派兵驻守。 西宁附近蒙藏各部参与罗卜藏丹津叛乱,最初都是以寺院为中心,尤其以塔尔寺和郭隆寺为首。因此,平定叛乱之后,特别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及寺院的管理。处死塔尔寺主持堪布诺们汗,限定塔尔寺选留“老成持重”的喇嘛300名,其余全部遣散。同时,还规定各地藏传佛教寺院的房舍,不得超过200间,喇嘛多者300人,少者十数人。寺院不得向百姓收取租税。1726年,废除明代所封喇嘛名号,收缴印敕。重定喇嘛职称,继续承认寺院原有的政教合一的统治。 至此,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之年羹尧: 平定青海之乱将年羹尧送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年羹尧晋升为一等公,另赏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也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震西北,又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雍正帝在平定青海之初的一年里,对年的态度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对他的恩宠到了无复以加的地步,不仅在西部大权独揽,而且还直接参与朝政,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给予他极大的权力。在西北行宫时,年所用官员,不经奏请,谓之“年选”,与当年吴三桂之“西选”并称。 不仅如此,雍正还公开表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也许他知道这样的说法有失至尊的体统,但激情澎湃的雍正帝但还是情不自禁的向年如此“示爱”。 为了把对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生活上,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年父亲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待遇史上也只有杨贵妃享受过)。 图:雍正对年羹尧一度宠爱过甚 雍正还说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稍有理智的人都可以看出,雍正的这段“爱”太过于肉麻,太过于激情,是皇帝头脑发热下的意气用事 激情退却过后,等待年的是无情的冰山,是千古不变的政治游戏规则。 雍正三年(1725)三月,雍正朝出现了“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的贺表上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以此为把柄开始了对年党的清算,将其调出西北老巢,贬任杭州将军,接着连降十三级(野史说其最后被贬至守城军门),尽削其职爵。最后逮至京城问罪,以九十二款罪勒令自尽。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之岳钟琪: 如果说年羹尧的家破人亡是因为其飞扬跋扈,在雍正的宠爱下忘乎所以,那么岳钟琪尽管非常的低调。但一样逃不过权高威主所带来的劫难,雍正六年,湖南靖州生员曾静派学生张熙投书时任甘肃巡抚、川陕总督的岳钟琪,称他是岳飞之后,应起兵反清,岳钟琪向朝延告发此事,曾静等被捕,构成了雍正朝最严重的文字狱。此事之后,出于军事需要,雍正对岳钟琪仍委以重任,但已生疑心。终于在雍正九年(1731),以进击准噶尔部的局部失利为借口,以“误国负恩”罪将岳钟琪拘禁。 不过,面对势力和声名都远不如年的岳,雍正总算刀下留人,将大学士们“奏拟钟琪斩决”的折子上改成了“监斩候”(即死缓),老岳家才没有出现第二个岳飞。 乾隆二年,51岁的岳钟琪在经历五年牢狱生活后得以释放,贬为平民。 乾隆十三年,清政府用兵大小金川,师久无功,这时候才想起了已经在家赋闲十一年,而当年名震边陲的岳钟琪,于是以总兵衔起用(后授四川提督)六十二岁的岳钟琪。 岳钟琪入川后,以三万五千众破敌,示之以威,又以惊人的胆略,率十三骑入敌巢,说降大金川土司沙罗奔。平息了旷日持久的大小金川之乱。 之后,六十多岁高龄的岳钟琪依然来回征战于西北疆场上,68岁时重庆陈琨起义,岳钟琪亲往捕治,凯旋途中病逝。乾隆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评价堪高。 战争猜想:年羹尧犹如坐喷气式飞机大起大落的悲情政治命运引发了后世众多的感慨和猜想,是什么使得雍正皇帝从对年的热情似火骤然转变为冷酷无情,痛下杀招呢?史学界通常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是年拥兵自重,企图谋反(见清《永宪录》、《清代轶闻》),现在对这种说法大都持否定意见。纵观年的一生,骄纵虽有,反意却无。至死前他都还希望主子念旧情,网开一面。而雍正自己也说过“:“朕之不防年羹尧,非不为也,实有所不必也。(雍正也觉得年是不可能造反的)。另一种说法是年参与了雍正的“篡位”活动,雍正要杀人灭口(与此同命运的还有隆科多)。这种说法也有待商榷,先不说雍正“篡位”这一清史最大秘案的背后真实是什么,即有篡位一说,当年年羹尧远在西北,不是可能参与一系列宫延事变和知晓其中的秘密的,年起到的作用最多不过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胤禵,使其无法兴兵争位罢了。杀人灭口之说也经不起推敲。 至于《清史稿》所述年“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即于覆灭”传统官方定论,我们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为帝王那无法摆上台面的政治目的所用的“遮羞布”---既然在你雍正挑逗(万般的宠爱)下,为什么不允许年羹尧偶尔发情撒娇呢?只是年不知道皇帝可以提起裤子翻脸不认人,而年不能。 其实年的政治悲剧我们可以淡然的看成一个在政治博弈中千古不变的政治游戏规则使然---功高必然威主,狡兔尽则必然烹走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