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如果没有金庸,我们少年时代只剩琼瑶和三毛了。 如果没有金庸,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高晓松 01 浙江海宁袁花镇有一望族,名姓查。 这查家,不但善经商,还出读书人。 清朝康熙年间,这查家可不得了, “一门五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爷还为查家题过匾——敬业堂。 及至清末民初,查家几经磨难, 家道虽然衰落,但仍有良田三千亩。 1924年3月10日,查家查枢卿添了一个儿子, 查枢卿根据排行,给儿子取名为查良镛。 查家有钱,可供小孩选择的消遣很多, 但查良镛别的不爱,偏爱上了家中藏书。 整天泡在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 父亲怕他读出毛病,便想方设法让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拖他出去放风筝, 放着放着,一回头,查良镛不见了。 父亲急得不行:“怕被别人拐走了。” 找了半天没找着,回家一看: “这小子正泡在书房看书呢。” 02 有一天,泡在书房的查良镛。 偶然间翻到一本《荒江女侠》, 这是顾明道写的一本传统武侠小说。 查良镛一读,震撼得血脉贲张: “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从此,他就迷上了武侠, 四处托人收罗各类武侠小说。 石玉昆的《七侠五义》,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 武侠看多了,查良镛便经常幻想, 幻想自己化身成为书中之侠客, “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 武侠梦,就这样在他血液里埋下了种子。 03 1940年,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 当时,联合高中办了一个壁报。 爱好写作的查良镛,便成了壁报常客。 1941年的一天,壁报前围满了人, 争相看着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 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 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 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学生们看了,纷纷偷笑不止。 都知道这条眼镜蛇就是指校训导主任沈乃昌。 因为沈乃昌的名言就是——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查良镛。 “我瞧不得他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 查良镛心中热血一荡,便想行侠仗义。 于是撰写了这篇文章来讥讽沈乃昌。 沈乃昌看到文章,气得全身发抖, 立马跑到校长那里哭诉:“请立即开除他。” 几天后,查良镛被勒令退学了。 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 金庸故居 04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 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 “我门家本来是相当富裕的, 但住宅、园子都被日军烧了, 母亲和弟弟都在战争中死亡。” 查良镛目睹和遭遇了国破家亡后, 便立志成为侠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个侠客——“就是做一名外交官。” 为什么要做外交官? “就是想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发挥作用。” 于是1943年,查良镛高考时, 报考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文系。 入学后,他一心扑在学业上, 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年级第一名。 但中央政治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 简单点说,就是国民党培训政治干部的学校。 校长,就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 所以,其他党派学生便经常遭到国民党学生的拳打脚踢。 一天,国民党学生又把异党学生揪到操场, 进行极其恶毒的辱骂和殴打, 忍了很久的查良镛看不下去了, 心中热血一荡,又想行侠仗义。 冲到政务处,大声质问学校领导: “为何放纵国民党特务学生胡作非为?” 侠客,从来就不是这么好当的。 查良镛行侠的结果,便是被勒令退学。 05 “做外交官的梦想破灭了。” 离家千里,孑然一身,无依无靠, 失学后的查良镛,既愤懑又沮丧。 突然,他想到了表兄蒋复璁, 蒋复璁当时正在重庆担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 于是,查良镛便找到蒋复璁, 在其帮助下,在图书馆谋了个职务。 也算是“祸之福所依”吧, 失了学,但查良镛却坐拥了百万藏书。 随后两年,他专事读书,笔力大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 查良镛便离开重庆,回到了家乡, 进入东吴法学院插班进修国际法, “希望能有机会重新踏上外交官之路。” 1946年秋天,《大公报》刊登启事: 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 应聘者蜂拥而来,竟多达3000人。 查良镛凭着出众才华,一路过关斩将, 最后以第一名成绩被《大公报》录取, 就此在报社做起了电讯翻译工作。 1948年3月,《大公报》香港版复刊, 查良镛被调派香港,支援复刊工作。 06 1949年,中国解放后不久。 查良镛发表了一些国际法论文, 得到国际法权威梅汝璈的赏识。 梅汝璈致电查良镛:“外交部请我去当顾问,我需要一位助手,你愿不愿意?” 查良镛回答:“愿意,我的梦想就是做外交官。” 1950年,查良镛来到北京。 外交部领导乔冠华对他说: “想来外交部工作,得先去人民大学进修。” 当时,人大拥有全国唯一的外交系。 “在外交部工作,一定要是共产党员。 你在人大学习结束后,我介绍你入党。” 查良镛一听,脑壳有点大了。 因为他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 “入了党,一切行动都要听指挥。” 这一点,查良镛觉得自己不太适应。 再加上中国已经解放, 外交官“侠客”似的吸引力已然减弱。 深思几天后,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选择了重新回归香港《大公报》。 这一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 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07 一同调往《新晚报》的,还有陈文统。 金庸与他,共用一张办公桌。 说来凑巧,两人都爱看武侠小说, 所以工作之余,经常侃得不亦乐乎。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共同嗜好——下围棋。 两人时常买回二两孖蒸、四两烧肉, 然后摆下棋盘,一边吃肉,一边对弈。 1954年,香港的太极派与白鹤派, 因门户之见发生争执,互不相让, 于是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向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投下战书, “签下生死状,比武分高低。” 由于当时香港禁止打擂, 两人便把擂台设在了澳门。 这场比赛,轰动香港, 吸引了上万香港人到澳门观看比赛。 那场比赛,虽然只打了短短两回合, 就以吴公仪一拳击倒陈克夫而告终。 但当天《新晚报》“号外”报道一出, 立马就被香港市民一扫而光。 目睹此景,总编辑罗孚脑子灵光一闪:“何不趁此机会推出武侠小说连载,以招徕更多读者呢?” 他找到武侠迷陈文统:“愿不愿意写武侠连载?” 陈文统一口应承下来:“可以啊!” 第三天,《龙虎斗京华》便见报了。 陈文统用了一个笔名——梁羽生。 没想到《龙虎斗京华》一炮打响, 每天报纸一出,香港市民便人人争读。 一个新武侠小说时代就这样开启了。 08 1955年2月初, 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 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 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 “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但查良镛并没有马上答应: “别说武侠,我连小说都没写过。” 罗孚和梁羽生一同劝说道: “只有你了。你一定可以。” 查良镛抹不过面子,最终答应了。 答应了,可是写什么呢? 那晚,查良镛躺在床上失眠了。 突然,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讲的一个传说。 “传说那年,宫中熹妃生了一个女孩, 因为担心女孩难讨皇上雍正的欢心。 便使出了偷梁换柱的妙计, 用海宁陈家的男婴替换了自己生的女婴。 这个男婴,便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于是,查良镛便想把这个传说变成武侠小说。 1955年2月8日,新晚报推出了《书剑恩仇录》。 查良镛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但是,没想到市民反应平淡。 推出两周后,也很少见人议论。 “我很是失落。”金庸说。 可没想到一月之后,《书剑恩仇录》突然爆红。 每一天,金庸都会收到大量来信。 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开局平淡,但随着人物和情节的展开,火越烧越旺,“茶”越来越香,慢慢就让人欲罢不能了。 “最终,《书剑恩仇录》的影响竟超过了梁羽生。” 名声一响,很多报社便找上门来, 纷纷高薪邀请金庸撰写武侠小说。 金庸答应香港商报,撰写了《碧血剑》。 ▲ 金庸与夏梦 09 在撰写《书剑恩仇录》期间, 金庸又从新晚报调回了大公报。 但进入1957年后, 一直奉行讲真话的大公报也开始说假话了: “人民公社进行的时候我到广东看过, 说一亩地可以生产四五万斤粮食 完全就是假话,根本不可能。” 作为大报,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呢? “我觉得做新闻工作不应该这样做。” 1957年,金庸便从大公报辞了职。 辞职后,加入了香港长城电影公司。 因为这里,有著名影星夏梦。 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现实生活中的夏梦不仅长相漂亮, 而且文化修养极高,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子。 金庸喜欢得不得了,所以才愿意因“梦”入“长城”。 进入长城后,金庸做了编剧, 为夏梦量身定做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 虽然反响不错,但他却没多少机会接触夏梦。 于是金庸积极寻找机会当导演, 终于,他做了《王老虎抢亲》掌镜, 这才与女主角夏梦逐渐熟络起来。 据坊间传说,金庸和夏梦有过一次约会, 那次,金庸倾吐了埋藏在心底的话语。 夏梦一声叹息:“也许来世还有机会……” 毕竟他俩,都早已是已婚之人。 金庸之念想,就终止于这一声叹息。 1959年,金庸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长城。 从此,他小说里便有了夏梦的影子, 不管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 还是《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 抑或是《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 “一颦一笑,都带着夏梦的影子。”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金庸的小说,既是一流的武侠小说,又是一流的爱情小说。” 或许,这正是“一流”的原因所在吧! 痛彻的失去,成就终极美丽的幻想。 ▲ 1962年的《明报》 10 离开长城离开夏梦之后, 金庸的侠客之梦又被点燃。 那时,反右运动愈演愈烈, 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 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 于是,他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 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出刊。 在发刊词中,金庸表明立场:维护社会公信。 每天头版,金庸会写一篇社论, 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各类新闻事件, 发出既公正诚实又见解独到的声音。 但是,报纸销量却非常糟糕。 这样下去,估计半年就得关门,怎么办? 沈宝新说:“你写武侠小说连载吧!” 于是,金庸便开始在明报上撰写《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 随着笔法的成熟,金庸武侠更是锐不可当。 香港才子倪匡说:“看小说的人不看金庸,简直就是笑话。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会首先翻阅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是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 《明报》销量,一下从几千飙至数万。 金庸的影响,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 当时,新加坡等国的报馆, 竟利用地下电台输送金庸小说内容, 以满足本国读者迫不及待的需要。 武侠小说,就这样拯救了《明报》。 ![]() 11 报纸有了销量,报社便有了钱。 金庸便又有了做侠客的资本, 于是又以笔为剑以笔为枪, 抨击那些“假大空”的新闻和事件。 当国家面临危难和祸乱时, 爱国的知识分子应该站出来发出真实的声音, 这也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一手武侠,一手社论, 就这样成为冲锋陷阵的“侠之大者”。 发声,必然会招来祸患。 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排名第一的是香港著名播音员林彬, 有一天,林彬在开车上班途中, 车被一群人拦下,他还没明白过来。 那群人便提着汽油桶冲了上来。 林彬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在车上。 林彬死后,金庸连发了两篇社评, 一篇是《烧不灭的声音》,一篇是《敬悼林彬先生》。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 那时,金庸准备了十块车牌。 “每天换一个,以免被跟踪。”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 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 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找倪匡代笔。 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 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 金庸躲避暗杀,结果害瞎了阿紫。 《天龙八部》之后,不屈服的金庸, 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的《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进入1970年代,暗杀与舆论围剿回归平静。 金庸的“侠客”之心便随之黯淡下来, 此时,《明报》已是香港第一大报, 再也不需要武侠来装点与支撑门面了。 于是1972年9月,《鹿鼎记》一完, 金庸宣布挂印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 ▲ 邓小平接见金庸 12 挂印封笔之后, 金庸开始整理自己写过的武侠小说。 “很多地方,前后是矛盾的。” “很多地方,逻辑上存在问题。” “很多地方,文字太粗糙了。” 这一整理,就是整整十年。 他将整理后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串成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955年以来,金庸小说虽风靡整个东南亚, 但中国大陆却很少有人读过, 因为金庸小说是被禁止出版的, “充满打打杀杀,是社会的毒瘤。” 但是邓小平却特别喜欢, 还专门托人从香港带回了金庸小说。 1981年,作为《明报》社长, 金庸接到了来自北京的访问邀请。 金庸提出:“我可以拜访邓小平先生吗?” 邓小平立马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1981年7月18日上午,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金庸, 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然后又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金庸回港后,便给邓小平寄了一套整理后的《金庸小说全集》。 不久,金庸小说便在大陆开禁了。 北宋时,柳永之词流传天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金庸小说一开禁,顿时风靡中国。 凡有井水处,皆见读金庸。 ![]() 13 我童年所处的80年代,娱乐甚少。 最大的娱乐之一,就是看小说。 那时,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特别流行。 我是男生,自是不喜欢读言情, 觉得琼瑶、岑凯伦写的爱情故事, 实在是很傻很天真,完全读不下去。 我就喜欢读武侠,喜欢得废寝忘食。 但那时喜欢古龙,不太喜欢金庸。 一是年纪小,金庸小说中的很多东西理解不了。 二是觉得金庸太正,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 天天唠叨什么“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一点都不反叛,读其书就像上思想品德课,无趣。 上了初中高中,阅历和积累渐长, 对金庸其人也慢慢有了一定了解, 重读金庸,便喜欢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周国平说:“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是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 金庸为何天天唠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正因为“侠之大者”是其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待到成年后,我越来越觉得:古龙与金庸,一个都不能缺。 这世间,既需要古龙的热血义气,也需要金庸的家国情怀。 高晓松说:“如果没有金庸,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感谢金大侠,让我们的少年时代有了骨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部金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