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不过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成的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而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云,有的洁白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有的乌黑如“黑云翻墨未遮山”,有的呈黄褐色如“千里黄云白日曛”,有的呈现出红色和紫色的绚丽光彩,如“青山高隐彩云流”。云的形状各异,有满布天空的层状云、孤立的积状云,以及波状云等许多种,苏轼称“乱云如兽出山前”,以兽来形容乌云密布,形象而逼真;杜甫则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海楼”喻云形状之奇特。这些云,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已,但在诗人的眼中,云不但是一种景物,还是有情或无情的,它象征了人世间不同的人物或人事。 人们在感叹世事变幻无常时常以“白云苍狗”一词形容,而这一词正出自杜甫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二句。据说诗人的朋友王季友年轻时家贫,他的妻子嫌他穷困,离他另就,但世人却说这是因为王季友另有新欢,便纷纷指责他。杜甫为友人不平,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认为这种把好人变成坏人的社会舆论,有如白云苍狗一样。“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两句托物起兴,以浮云变换喻人事之无常。天上的浮云在风力的作用下,容易改变形状,观看者可以会意成各种动物或什物。“白衣”即白色的衣衫,“苍狗”即灰白色的狗,二者本无联系,但世故人情却能使它们发生关联,真是“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如今“白云苍狗”这个词,已脱离杜甫作诗时的背景,泛指事情变化无常。 杨万里在《晓行望云山》中,描写的虽是天色将晓时的山景,却在写景中寓理,十分机巧。雨后初晴,水气湿重,容易形成浮云。特别是在天“欲晓未明间”,那漂浮不定的云就显得格外迷蒙。诗人在一个大清早,漫步在山间,看到“满目奇峰”,这些“山峰”奇形怪状,绵延不绝,令人止不住驻足欣赏。“可观”,意谓值得一看,表现出景物之美丽壮观。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最后两句“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这两句点出“奇峰”实为云雾变幻所致,而那些静止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山峰;语言质朴,明白如话,通过写作者误把云当作山峰,把山中动与静的景致描写得极其活泼有趣。此外,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但假象终究掩盖不了事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更多描写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张旭的《山行留客》,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诗题是“山行留客”,“留”字是一个关键,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的就是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美景。一个“弄”字,赋予万物以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这一句集中写山景,极其概括地展现了春山的整个面貌,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又不至于因写景而冲淡了“留客”的主题。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否定客人的想法,是诗人的劝留之辞:面对着如此美的景致,怎能因为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轻阴”则意味着有雨将至,这也是客人兴致顿减而想离去的原因。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两句作进一步劝说,希望客人既来之则安之。诗人明白,客人急于回去是因为怕雨湿衣衫,并不是因为美景不够迷人,所以便以退为进,说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既然这样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这两句在委婉劝说的同时,还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春山水气迷蒙,云雾缭绕,飘飘缈缈如华胥之境。诗人强调了入云“深处”,意在说明“入”之愈“深”,其所见美景也就愈多、愈妙,如果就此停下,不是一大遗憾吗? 李白曾把浮云比作奸邪小人,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浮云”在这里指奸邪之人,而“日”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日”暗示着皇帝被奸邪之臣蒙蔽,远离贤臣,使自己报国无门。郭震也认为浮云是可恶的,他在一首题为“云”的小诗中写道:“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诗人抬眼望天际的白云,只见云在空中聚来散去,不断变换形状,好像很自由自在的样子。但诗人对此却不屑一顾,还哂笑道“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浓云蔽月遮星,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对此平凡景物却能出以奇思妙想,说这些浮云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却肆意横行,做弄出许多姿态来遮住皓月明星。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浓云密布的现象,颇得浓云之神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憎恶之情。其实,浮云舒卷与诗人何干?作者之所以憎恶浮云,只不过是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罢了。 来鹄的《云》,描写的是夏云,而夏云的特点是形状奇特,变幻不定,颇为壮观。而这首诗中的夏云虽也变幻多姿,却令作者厌恶憎恨,这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关。“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两句写景抒情。“千形万象”四字概括了云的形状多变的特点,紧接着的是“竟还空”这三个感情分量很重的字,好像是说这些千姿百态的云并没有实际作用,它们不为人间久旱的土地带来雨水,却不断地变换着模样,真是令人失望。“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映水藏山”四字描写的是夏云的动态。作者期盼甘霖的到来,虽然明知这些云没有作雨的意思,仍止不住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只见夏云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正当你仰头寻觅不到时,一低头就看到它映在水中,再当你猛地抬头时,它又隐藏在了山头。真是“片复重”,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两句描写出了云的悠闲之态,然而在作者看来,这是极其可恶的。“无限旱苗枯欲尽”句,揭示了作者满腔怨愤的原因,是全诗的背景。诗人将其置于中间,使之与末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极为有力地抒发了对云的憎厌之情。 此外,前两句所塑造的“云”的形象,既符合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影射了社会上那些看似“解民倒悬”,实际上却“不问苍生”的权势者。因此,它的意义价值是很高的。也有人称这首诗是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描绘云的,算得上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浮云飘忽无定,没有根系,常被用来形容异乡游子。李白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荡,任意东西,而远行的游人正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行踪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远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离开世间,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这正像诗人对朋友眷恋不舍的心情。“浮云”对“落日”,一浮一落;“游子意”对“故人情”,一个不舍,一个情深。诗人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色彩鲜明,气韵生动,虽有无尽的惜别之情,仍保持一种潇洒与诗意。 曹丕在《杂诗二首》中写道:“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这两句以比兴手法,抒发游子漂泊之苦。在中国的旧诗里,北方或西北,总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所以,诗一起调便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而“浮云”的特点是飘忽不定,它无所依附,没有定处,正所谓“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所以,浮云正象征了身处异乡的游子,也代表了他们不安的心绪。而“西北”与“浮云”连用,便使得全诗的基调更加深沉。“亭亭如车盖”句,是对浮云的进一步描绘。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车盖即为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子,“浮云”形似“车盖”,则又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 白云飘浮不定,有的人看来像漂泊无依的游子,而有些人则认为这是闲散自由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王维的《终南别业》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柳宗元的《渔翁》有“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句。白居易的《白云泉》也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句子,说山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十分闲散自在;而山腰的清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亦从容自得,没有牵绊。诗人诗人将云水人格化,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句中连用两个“自”字,强调了云水的自在逍遥,反映了作者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皎然在《白云歌寄陆中丞》中说“万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无系缚。黄金被烁玉亦瑕,一片飘然污不著”,赞美了白云自由高洁的的品质。世间万物都是有形,也是有所依附的,纵然是“神通广大”的人类,也会受到各种约束,而身不由己。然而,唯独天上的白云虽然有形却不受拘束,它来去自由,洒脱自在,可以随意改变形状。“万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无系缚”两句,通过白云与万物的对比,突出了白云自由自在的特点。接下来两句“黄金被烁玉亦瑕,一片飘然污不著”,强调的是白云的高洁无瑕之质。作者选取了“黄金”、“白玉”两种较为珍贵的事物,说黄金也有被熔化的时候,白玉也会有瑕疵的,可是白云高高地飘着天上,永远没有被污浊的时候。更多描写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 白云自由不羁,脱俗高洁,是隐士品格的象征。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了。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写道:“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前两句,写白云与“君”形影不离,一下子便把人们带入清逸高洁的境界。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不直言秦地、楚地,而称“楚山”、“秦山”,不仅与“归山”的主旨相应,增强了隐逸色调,还自然地以山而引出白云这一意象。这白云缭绕于楚山、秦山,处处都是,无论“君”在何处,白云便随他去何处。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甚至可“堪卧”。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不直写隐者,也不仅歌咏白云,而只把白云当做隐逸的象征。因此,隐者亦是白云,白云亦是隐者,不仅勾画了一个白云飘浮的仙境,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洁超逸的隐士形象。 李白的另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中,白云就显得超逸而不近人情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写景抒情,反映了内心的伤感孤寂之情。天上的鸟儿全都飞去了,直至无影无踪;寥阔的长空只剩下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连众鸟和孤云都在远离自己,世上还有谁来亲近“我”呢。所以,这两句看似纯景物描写,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感情。然而,“尽”、“闲”两字,又带有“静”的意味,仿佛是说,山鸟本来喧闹聒噪,孤云本来翻腾变幻,待它们都离开之后,诗人感到格外的清静,此时的内心也是闲适的。这里的“云”,并非满天的白云,而是一片“孤云”,这孤云本来就孤独无伴,却仍在慢悠悠地飘离诗人而去,可见孤云无情。正是孤云、众鸟的无情,才显示出敬亭山的多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觉得只有敬亭山默默地陪着自己,不离不弃,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啊。诗人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只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默默无言,却早已灵犀相通。 罗隐的笔下,白云是多情的。他说“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春日的锦江芳草萋萋,绵延千里,就好像是友人对自己绵绵的情意,它似乎是有意牵绊着马蹄,不忍我离去。秋季的锦江,白云片片,云卷云舒,逍遥自在,它仿佛也是多情的,为了挽留自己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春草和秋云自然是没有情意的,而是多情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碧草白云,所以它们才会“碍马”、“遮楼”。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此外,由于浮云的倏忽来去,它又被用以代表转瞬即逝的事物,也引申为不容易实现的事物或不愿去实现的事物。孔子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句,以浮云来比喻不合义理而得到的富贵。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以此表现曹将军不慕荣利,视功名富贵如天上浮云一般淡泊的品质。
附录:其他关于云的诗句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乘化随舒卷,无心任始终。(唐·焦郁《白云向空尽》)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南北朝·刘昶《断句》)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唐·李颀《古意》)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唐·李白《忆东山二首》)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唐·王维《送别》) 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唐·许宏《白云寺》)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唐·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楼》)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访隐者不遇》) 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唐·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青松岩畔攀高干,白云堆里饮飞泉。(唐·吕岩《七岩》) 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唐·常建 《塞下曲四首》)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唐·韩偓《夏夜》)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明·高攀龙《枕石》) 几处吹笳吸月夜,谁人倚剑白云天。(唐·李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隋·卢思道《从军行》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唐·苏颋《汾上惊秋》)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唐·陈子昂《古意题徐令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唐·吕岩《绝句》) 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南北朝·沈约《昭君辞》) 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唐·唐求《临池洗砚》) 百尺旌竿沉黑云,边笳落日不堪闻。(唐·常建《张公子行》)
(责任编辑:夏素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