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写雨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江山携手 2017-05-16

    人们在谈到古诗词时,往往会提及风、花、雪、月四种典型的意象。其实,另一种意象——雨,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与前四种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也有倾盆而下的暴雨。在古中国,雨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雨又被称为“甘霖”、“甘澍”,二十四节气中有“雨水”、“谷雨”两个节气。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寒食节和清明节附近是容易阴雨连绵的,杜牧的名诗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句,广为传颂。从四季来看,以春秋两季,雨水居多,春雨多给人以喜悦,而秋雨多给人以悲伤,这在古诗词中都有反映。

  雨,是历代诗人惯用的一个意象。它以不同的情态,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它淅淅沥沥地下着,既润泽了诗人的彩笔,也打湿了读者的眼帘。古诗词中的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雨之喜

  上文提及,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滋润万物,为大地增添勃勃生机,特别是在大地久旱之际,一场及时雨,可以说是救苦救难的良药。杜甫有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在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因此,杜甫一听到这美妙的雨声,就感到无限的喜悦,这喜悦的背后恰恰反映了诗人崇高的忧国忧民之情。他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伴随着春风,悄悄地潜入夜幕,那雨丝细细密密的,深情地无声地滋润着整个大地。这两句将春雨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春雨已经不再是冷漠的无情之物,而是一位体贴的温柔的通晓人心的女子。她在傍晚时分降临,但又不想打扰了正在入睡的人们,所以,等到夜深了她才悄悄地降落下来,她滋养着整个干涸的大地,也是那样的寂静和无声。“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表明那雨是伴随着春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春雨是有心“润物”,无心讨“好”,春雨降临恩泽,不求回报,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诗人妙笔生花,热忱地表达了对无私春雨的赞美和热爱。

  《苏秀道中》是曾几的一首七律,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秋日久旱,忽然天降甘霖,作者的欣喜之情可以想见,他说:“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他欢喜不已,甚至认为即使是自己的房屋破旧,大雨淋湿了床,淋湿了被子、衣服,他都是高兴的,他更加希望看到的是溪中的水都是满满的、深深的。这两句分别化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床头屋漏无干处”,《春日江村》之“溪流岸岸深”句,一联之内,两用杜诗,表情达意尤为自然贴切,极写诗人的欢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秋雨、梧桐,是代表愁苦的典型意象,作者却说雨落梧桐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喜雨,也并非一定是及时雨,当然也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如若这雨的到来,为自然增添几分姿色,而此时作者的心情又是舒畅的,那么这雨也称得上是喜雨。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僧志南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很显然,这些雨都是令人喜悦的。

  杜甫除了上述的《春夜喜雨》一诗,还有一首《晨雨》,顾名思义,诗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两句,转写雨的动态,凸显雨之细腻。“雾交才洒地”是说,晨雨十分轻细,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能能落到地上。雍裕之形容柳絮是“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柳絮轻盈,易被风吹起,人人皆知,而杜甫笔下的晨雨竟也这般轻盈,如果不借助他物甚至都不能落地。“风折旋随云”句写的仍是晨雨之柔,它好像弱不禁风,风吹便被折断,随即就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一个“折”字,将雨丝连绵的情状十分真切地传达出,它好像是千万条游丝,被风一吹便断。“折”字既显风力之猛,更细致地描摹出雨之轻柔。

  苏轼有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一首流传最广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写的是西湖之形美与神美。显然,这里的雨作用是十分微妙的,它为西湖蒙上了一层轻纱,使之更具魅力。“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面:在阳光灿烂的照耀下,西湖的水面显得十分平静,偶尔有一阵轻风吹过,波光荡漾,水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描写西湖下雨时的山色:青山被烟雨所笼罩,看起来朦朦胧胧的,仿佛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这里,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但是不管是写晴天之湖光也好,写雨天之山色也罢,晴和雨都是相互衬托的,两者殊途同归,那就是共同表现西湖的美色。同时,晴和雨又是不可分割的,西湖的天气本就气象万千,或朝晖夕阴,只有晴雨融合,才能表现出西子湖真正的面目来。通过诗人“晴方好”、“雨亦奇”这一盛赞,为读者呈现出不同天气下西湖美景,流露出其对西湖无限的喜爱之情。

  西湖遇上濛濛细雨自然是美妙的,如果一场声势浩大的急雨到来,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苏轼亦有描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的组诗。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骤雨之景,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其中的一首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的前两句将一场忽然而来的骤雨,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诗人把用“翻墨”喻黑云,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来描绘雨的动态,有声有色,十分形象;“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势之急。说明这是一场过路的阵雨,一刹那来,瞬间而去。可不是吗,不一会就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景象了。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雨后的西湖风光。“卷地风来忽吹散”,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直把湖面上黑云吹散烟消云散,于是大雨也就不知所踪了。“望湖楼下水如天”大风吹走了乌云、骤雨,湖面上瞬间恢复了平静,此时,水映着天,天照着水,西湖碧波微微荡漾,远看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温柔而明媚。

  除此之外,苏轼还写过一首关于暴雨的诗《有美堂暴雨》,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气势十分雄伟壮大。“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两句,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天边的暴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几乎立了起来;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的景象。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乌云飞奔的情形。“吹海立”则表现暴风之猛烈,雨势之滂沱。有美堂纵然很高,但作者不可能见到大海,因此“吹海立”是想象之词。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及近、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作者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

  西湖多荷花,夏日雨落荷叶的景象亦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一词,描写的正是词中情形。作者梦到自己驾着一叶扁舟在西湖游玩,游过荷叶荷花下面,到处都是荷叶荷花的清香。西湖水面烟雾迷茫,香气与烟雾掺杂在一起,仿佛仙境一般。突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着船篷,作者被惊醒,眼前又是另一幅精美的图画:“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荷叶上的雨,晶莹剔透,它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忽聚忽散,散后像千万颗珍珠一样,四处迸射,最后还是聚在一起,“聚作水银窝,泻清波”,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泻到水中。这几句描写的是作者醒来时看到的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把如此细微的景物描写得极为细致,使人如亲眼所见。“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散”与“聚”二字,十分准确地刻画出池荷上的雨珠的状态变化,散时如珍珠,聚时似水银。“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上水珠周而复始滚动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写的是梦中所见美景。词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一场春雨为山路增添了许多鲜花,花儿姹紫嫣红,迎风摆动,风姿绰约,为满山增添了盎然春色。这“春路雨添花”之“添”字,用得十分精妙。本来,在春雨的滋润下,山花开放是寻常自然之事,作者却说这山花是春雨“添”的,这样不仅写出春雨“锦上添花”之作用,还把静态景物动态化,使人如见百花缓缓而开的情景。另外,“添”字表明春雨来的及时,山花开得迅速,词人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花动一山春色”之“动”字,用得亦是恰到好处,它将春花与春色有机地融为一体。春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当鲜花争奇斗妍之时,就是春天明媚灿烂的时候。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是温庭筠《咸阳值雨》中的两句,描写的是咸阳桥雨景。咸阳桥,即西渭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如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的就是渭城送别的情景。既是送别之地,多少带着些哀伤,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并无悲伤之情,反而充满闲适悠然。咸阳桥上的雨在作者笔下是“如悬”的,好像是千万条细丝从空中垂下来的一样。这个“悬”字,将雨脚绵延如虚悬空际的帘箔之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令人神往。下一句,紧承上句,把视角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更为开阔的角度来写这茫茫雨色。“万点”言雨丝之密集;“空蒙”二字渲染出云行雨施、水气迷离的特殊景象,点出这场春雨为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钓船”是实景描写,烟雨钓船本来就是一幅唯美的水墨画,诗人还用一个“隔”字,更把水墨的那种隐约梦幻感进一步强化。

  李廌的《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有“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两句,描写春夏之交的雨景。“好风如扇”比喻新颖别致,不落窠臼。陶渊明有“春风扇微和”之句,其中的“扇”字是动词;这里的扇是名词,与陶诗的用法不同,应为独创。春夏之交的风,微凉清爽,比起春天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更多了几分暖意,但又无夏日之风的燥热感,因此十分怡人。有好风,怎能少了好雨的陪伴,作者眼中的雨“如帘”,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而且又还原了当时所见: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岸花汀草、涨痕添”句,描写的正是人隔帘所见。夏雨时断时续,一番雨刚停,另一场雨又到,为河水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写“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创设出一种幽美的词境。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两句是韦应物《幽居》中的佳句,以白描手法写出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春雨在夜间悄然而至,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已经萌生。春雨一般是细如牛毛的,让人难以察觉,作者称之为“微雨”,准确地把握住了春雨的特点。春雨是夜间来临的,作者并没有眼见,只是由眼前景物生发的感觉,感觉它是来过的。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流露出些微的欣慰之感。这两句表面写的是春景,实际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很显然,这场“微雨”是很讨人喜爱的,它无声无息间催生了小草,为人间点缀了绿意。“不知”即“殊不知”之意,表露出作者心中的惊喜与欣慰之情。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更显含蓄蕴藉,丰富新鲜。

 

  二、雨之愁 

  人生苦短,倏忽而已,当诗人们正处人生低谷时,加之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的情感,再逢雨飘然而下,这雨就成了苦雨,它承载了诗人们的失意与愁苦。春季多雨,雨摧残了花儿,加速春天的离去;秋季多雨,雨打芭蕉,点滴霖淫,一叶叶一声声,滴在愁人的心头。戴叔伦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商隐说“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些雨都是惹人忧愁的。

  写梧桐(空阶)、细雨的诗词,最有代表性的当为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人通过听雨这个独特的视角,分别展现了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少年时,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时,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现在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浮沉几十年,词人已经改变,国家也换了朝代,不变的唯有眼前这雨,依旧是滴滴嗒嗒落个不停。“悲欢离合总无情”,这句是词人遍览自己的人生之后所发出的感慨,是追抚一生的经历所得出的结论,包含有无限感伤。“总无情”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沉重,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怅恨,也是对国家的叹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词人已心如死水,波澜不惊,无动于衷。但通过词人的彻夜听雨,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得到,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俗世的大彻大悟之境。词人只不过饱经忧患,性情已经大有改观,藏于内敛了。

  蒋捷的听雨名句,其实是脱胎于北宋万俟咏的《长相思·雨》。芭蕉雨“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它不管人们是否乐意去听,只管滴滴答答响个不停,让人一夜难以入睡。那“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无穷无尽,积压在心头。“空阶滴到明”,“空”字,形容台阶空无一人,更是指作者心中的空洞孤寂。这句意境十分优美,是一种极其伤感缥缈的美。试想,在一个寂静而冷清的夜里,独自一个听着窗外的雨声,它一滴滴地落在阶前,那声音悦耳动听却又使人忧伤叹惋,它好像是时间的脚步声,又好像是自己的心跳声,或许又是哪一个人的肝肠寸断声……就这样有节奏地,滴了一夜,而你也听了一夜。

  与之相类的句子,俯拾皆是,如周紫芝的《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晏殊的《踏莎行·碧海无波》“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等等,均以梧桐细雨来烘托环境的凄凉,内心的孤寂。更多有关雨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李清照对这芭蕉(梧桐)雨,亦是十分敏感,她有两首词,分别提到了梧桐雨、芭蕉雨,都写得十分哀婉动人。她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靖康之变,是宋朝的转折点,更是词人命运的转折点。靖康之变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三重打击,其中尤以夫丧的打击最大,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彻底地转为了沉郁凄婉,《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便是这时期的最典型代表作之一。这首词里,主要包含“淡酒”、“风”、“雁”、“黄花”、“窗儿”、“梧桐”、“细雨”七种意象,这七种意象相互交融、促进,共同渲染了一个哀伤恻婉的氛围,每一个意象都写得忧伤哀婉催人泪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缠绵的细雨敲打在宽大的梧桐叶上,发出嘭嘭的响声,令人难以承受,连时间都变得漫长起来。这细雨一直下到黄昏时分,雨细如愁,稀稀疏疏的,一点点一滴滴,不肯消停。“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极具表现力,倍加衬托出凄凉之感;“点点滴滴”两组叠字,浑然天成,毫无造作之感,再加上起首的三句十四个叠字,一曲唱下来,词人的哀怨表现得缠缠绵绵,绵绵无期。全词,格调清丽,气氛悲怆,具有浓浓的孤寂凄苦之感,令人黯然神伤,不忍卒读。

  另一首诗《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也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夜雨芭蕉是秋日里最撩人心绪的景象,那滴滴答答的声音,像是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无人慰藉你的寂寥。“伤心枕上三更雨”,词人夜深不寐,伏在枕上暗自伤心,苦不堪言,可偏偏又下起了秋雨,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也打在了词人备受创伤的心上。此时,那芭蕉再也不是“舒卷有馀清”的芭蕉了,它是秋雨的“帮凶”,和秋雨一齐来折磨词人。“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芭蕉雨的声音,实在令人难以入眠,作者只能披衣而起,孤零零地等待天亮了。叠句“点滴霖霪”写夜雨淅沥,烘托作者心绪凄凉。结句点明题旨,突出了深沉的忧国怀乡之情。

  杜甫写过喜雨,也写过狂风暴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雨是令人讨厌的,可诗人表现出的情感并非的悲苦的,而是高昂的。这首诗是杜甫忧国忧民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风格沉郁顿挫,情绪高亢激昂。诗中的风是狂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云是黑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雨则是暴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遭此苦难,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下千千万万的寒士,最后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呼喊。这一声发自内心最强烈的呼喊,正是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对国家对人民最无私最忠诚的爱。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作者愿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仍然不忘广大苦难百姓的忧民情怀。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雨和风亦是狂暴的。“雨横风狂三月暮”,三月已经到了尽头,而美好的春天也即将逝去,这时却下起了大雨,刮起了狂风。花儿本来就开始凋零,经过这场风雨后,乱红满地,枝上已是绿肥红瘦,春天彻底消逝了。春天多微风细雨,纵然是摧花的风雨也少狂风骤雨,而此词中的雨却是“横”,是蛮横、凶暴的;风是“狂”,是猛烈而狂暴的。实际上,这狂风暴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还比喻无情的封建礼教。它们摧打着花儿,正像花季的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戕害,失去了青春年华,失去了理想与追求。 

  李璟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上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青鸟传书的典故。这里却说青鸟不再传信,表达了词人心事落空的惆怅。下句承上,写相思难解之情。“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苞,形状极像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多用以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等句,均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李璟的独创之处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使人如亲见一位结着仇怨的姑娘,她在雨中“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戴望舒《雨巷》)。

 

  三、雨之韵

  雨声并非都是惹人忧愁的,轻柔细腻的雨声沙沙轻响,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圆润有致的雨声叮咚作响,如一支和谐的曲子,给人的身心带来畅快。有雨的天气迷蒙一片,如梦如幻,这是在晴天丽日中体味不到的韵味。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把春梦和愁绪的美丽与柔婉之质写到了极致。飞花袅袅,飘忽不定,如梦似幻,令人恍惚;细雨如丝,朦朦胧胧,迷漫无际,充盈人间。那飘缈不定的飞花极其轻盈,正如无所凭籍的春梦;那细腻而又弥漫的春雨,像极了心中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生发出一种飘缈朦胧、若即若离之美。这两句的奇巧之处在于: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如以上的范例,均将愁或梦比作流水、烟草、柳絮、细雨等。但秦观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境界自高一层。这两句用语奇绝,别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两句,描写夏日突然下了一阵雨的情景。这雷声来自柳外,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隔柳之雷声,音量减小,故曰“轻雷”。这雨指的是“池上雨”,雨落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然而池中有荷叶,雨打荷叶声便代替了雷声,别有一番情趣。雨落在荷叶上,是一副十分有情味的景象,元好问说“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杨万里也说“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他们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荷上雨,而欧阳修这两句则从听觉入手,不写荷上雨珠的跳动,只写雨打荷叶的声音——“雨声滴碎荷声”。这句的新奇之处,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应指荷叶翻动之声,声音本就微弱,在雨声中就更显轻微了,因此为“碎”,“碎”字,细腻的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两句,描写秋雨中的渡头、沙滩。长着红蓼的渡头正下着秋雨,沙滩上印着鸥鸟的足迹,一排排,一行行。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词,一开头就为读者呈现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图。“红蓼”即开红花的水蓼,生长于水边;“鸥”,形色像白鸽,诗中的鸥鸟在沙中,但只留有印记,作者这样安排,用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不但是画面显得更加有韵味,还为全诗奠定了寂寞凄凉的基调。“蓼”和“鸥”都是容易引起人伤感的意象,再加之“渡头”、“秋正雨”等孤独的背景,更渲染出一种寥落之感。诗中的秋雨是何模样,作者一笔带过,却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两句描写的是雨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这雨是黄梅雨,与夏季的急雨有很大区别,作者谓之“疏雨”,即稀疏细雨,便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梅雨的特点。“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因是“疏雨”,显得轻柔,稍被风吹便飘摇不定,这也是从梅雨的特点着手。这句描写雨景,为视觉所见,“莺啼处”则是听觉所闻,因莺啼声清脆婉转易引人注意,才有后句的雨景描写。这两句作为词的开篇,有声有景,意境优美迷离。既然是梅雨,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淅淅沥沥、绵绵不休,连续下了多日,使得春花凋残,春树青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写湘江秋雨之景,气势磅礴,十分壮观。湘江沿岸,到处都生长着繁盛的木芙蓉,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生满了花,那丛丛簇簇的木芙蓉花,在秋风的吹拂下,犹如空中飘浮的彩云。广袤的田野之上,遍地生长着薜荔,那茂盛的碧绿的枝藤,经过秋雨的洗涤,显得更加青翠可人。诗人见到这仙境一般的美景,瞬间被陶醉,进入忘我的境界,喜悦、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生出对大自然的崇敬。“芙蓉国”、“薜荔村”,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而“万里”、“千家”极言目域之广阔,两者结合,气象高远,意境极为开阔。

 

  四、雨之禅 

  雨可以冲刷掉世间的污秽,也可以荡涤人的心灵。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词人酒醉淋雨之后所作,通过一系列雨中豪放潇洒的举动,表现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遭遇挫折,但毫不气馁的倔强性格和阔达的胸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三句写得粗犷豪迈,既有几分夸张,又有几分诙谐,作者不怕风雨淡然自若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蓑衣”可以有两个理解,一个是实指,即身上穿的蓑衣;另也可以代表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让作者不惧风雨,艰难困苦中可以勇敢前行。“任平生”三个字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大风大雨中我行我素的风格。 

  韦应物的名诗《滁州西涧》,最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的虽是荒津野渡之景,但却充满了禅意。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变得湍急。郊野渡口,并无人渡河,只有一叶扁舟随波飘动。“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并非从天而降,这样就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用一“急”字补足了春潮和雨的动态。最后一句写渡口无人,扁舟荡漾的情景,本是一幅荒凉之景,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的情趣。“自”字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在结构上,“春潮带雨晚来急”句,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客观景物和抒情主体有机地融为一体。

  白居易的小诗《微雨夜行》,短小而平实,这秋雨像极了春日杏花雨,它带给人的不是萧瑟凄凉,却是一种宁静诗意与淡泊。“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不知因何事,作者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作者才发觉:原来是下雨了!更多有关雨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以最后两句最为有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情感悲到极致,意境却美到极致。“残荷”是红莲的故衣,经历了夏与秋的变换,越发的沧桑,雨打残荷的声音想必也不会那么悦耳。只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夜,除了萧萧风雨声,最动听的恐怕就剩下雨打残荷声了吧。一声声,点点滴滴,错落有致,总算胜过一个人孤独地度过这漫漫长夜。一个“留”字,足见得诗人的欣喜之情,还好没有错过,还好就这么不期而遇。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总之,雨在诗词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可以使人喜也可以使人忧,它可以锦上添花,亦可以雪上加霜。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夏素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