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治疗

 清茶清清 2017-05-16

五脏治疗,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一个核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不仅仅是指导用药治疗,并且还指导人们的日常饮食问题,做到健康饮食。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源,五脏理论源于此,五脏的治疗也源于此。但从《难经》和《中藏经》来看,有很多理论和《黄帝内经》是不相同的,可见中医学原来是有几个体系,《内经》不是唯一。本人对《内经》和《难经》里的五脏治疗,主要内容进行了些摘录。并进行分析。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恶风。

《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

肝的治疗很好理解,急和风是一样的,风性上扬。肝体阴用阳(体阴是藏血,要用血来柔养,用阳是肝为气机升发之门户,其性上升),肝气急,就是指阳气升发太过,甘药能补能缓,《难经》也说到肝虚要缓中。脾为后天之本,营气之源,脾胃健运则不郁木,并能生营血以养肝(中医称为土培木)。因为肝之性是疏散,所以用辛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辛补肝,是指辛味顺肝之性以促肝之疏泄,酸泻肝,是指酸味的收敛,不利于肝之疏泄。但肝之疏泄得有阴血为养,所以治疗上,见肝气太急,除了用甘药缓中,还要适当的加酸药以收敛阴气,使肝得柔。中医治肝上,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疏肝理气”,另一方面是“柔肝养血”。比如治疗肝郁的逍遥丸里,就用到了柴胡、生姜、薄荷、当归疏理肝气,又用了白芍和炙甘草的甘酸化阴以柔肝。肝是要有血才能柔养的,所以治疗瘀血是切不能过用辛散药,以免伤阴血。要活血化瘀,也得在甘药缓中生营血的基础上应用辛药散瘀。常见子宫肌瘤、关节痛、肝硬化等瘀血见症的疾病,很多人治疗,起手就是大队的活血化瘀药,病人开始阴血还足之时,药的副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后来,随着辛散药的应用,阴血渐耗,等到病人发现不对时,再四处求医,这时治疗已经较麻烦了。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恶热。

《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心之缓,不是春风拂杨柳的和缓,而是指涣散之意。喜为心之志,一个人天天开心过日子没屁事做,现在很多人说什么官司二代富二代怎么怎么的不上进。人家不要干活也吃喝不愁,不玩干什么?但时间一久,人的元气就涣散了,如果喜太过,就像范进中了举人一样的傻笑不已。肝的作用是促进气机向上升发,而心的作用是促进阳气向外展放,所以心气要收,心气收敛起来了,才能下潜到肾中。心恶热,原理也一样,心本来就是促使气机向外展放了,再加热,就会涣散得更厉害,所以要用酸药和咸药收敛,聚扰,所以说酸收咸补,但得有个度,这个度就是要看个体的消耗问题了。人动则生阳而血流加速,静则生阴使血流变慢。少动之人,血行慢,气机的展放也不会那么强烈,所以对于酸咸之味就要减少。记得以前在山村生活时,菜都要弄得咸咸的,长辈们也总是说菜要咸点,要不人干活没力气,但生活在城市里没怎么活动的人,还和山村里干重体力活的人一样吃得很咸,收敛太过,血行更慢,于是什么冠心病之类的毛病也就出来了。至于甘味泻心,此理不通,不论是从气机运转的角度理解,还是从药物本身的性能来理解都讲不通。特别是对于虚损性的疾病,甘药必用,因为甘能补。这是不是因为历史年代久远,抄书抄来抄去抄错了的原因。因为《难经》中的调营卫思路,应用临床治疗,经过千年的实践的确是有效的,一直被世人命名为调和营卫的“桂枝汤”里重用炙甘草,还有直接治疗虚损心心脏病也是必用甘药,所以甘药是不能泄心的,应为苦能泻心。因为苦药性燥,能耗阴血,心主血脉,阴血亏虚了,心无血可行,这才是泻。

用咸药治疗心脏病的问题,比如龙骨、牡蛎、珍珠母等重镇之药应用于早搏、房颤等疾病,对于症状的缓解的确很明显。特别是房颤方面,药方里用两三味重镇之药,实能做到一剂见效,于是病人也就很开心。我杭州有一个朋友的妈妈,七十来岁了,多年的心脏病,去年冬天因为外感见咳喘胸闷等症状,我用运中化浊为主治疗,病情得到好转,过年期间又见房颤,于是去找原来一直治疗的祖传中医(这些祖传中医,谓之为什么太医后人,用秘方治疗等等,这些内容,稍明白点的人都明白,因为真正祖传很牛的人,解放前都是家族里开诊所的,后来都被国家请到大医院和中医院校里工作了,九十年代起再打着什么祖传中医旗号的人,水平能好到那里去。这是起码的历史知识)。对于房颤的治疗,本人虽医知道用重镇药治疗一剂见效,但我还是很少这样治,因为考虑到心的作用是主血脉,为整个身体行血,且气机的展放是靠心系统,重镇药用一两剂缓解下症状是可以,但切不能过用,一过用反而抑制阳气的升发,心无阳可用,也就无力行血于周身,气机有降无升,疾病永不得愈。所以本人针对房颤方面的治疗,多是以穴位刺激来代替。比如用内关、三阴效、太溪等穴配合。很多人治疗失眠谓为阳气过亢上扰心神,也动不动就是重镇药来治疗,强硬把阳气往下压,很多人也失眠没治好,其它毛病反治出一大堆,这也是因为过用重镇药影响了气机的升发,使气机不能正常运转造成的结果。

对于虚损性的心病,治疗在于调营卫,这个“调”字大有讲究。不是补,不是泻,而是调。调,就是纠偏,把营和卫两方面纠正到正常称为调。心主血脉,血为阴为营,但气为血之帅,气为卫,无气则心无力行血,也就谈不上什么治疗了。所以切不能被前医把“桂枝汤”的理解以一句“调和营卫”就套用治疗。而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卫阳不足的则以补气温阳为主;如果是阴血方面不足的,则以润养精血为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恶湿。

《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脾为身体气机转运的枢纽,处于中焦,所以对于治疗中焦理解是如“衡”,衡指的是称杆。称东西时,称杆是要平的,所以治疗中焦脾胃病,用药要平衡,药量不能过轻过重。脾胃只有平衡了,才能为气机的升降出入提供便利。如果中焦痰湿之邪阻滞,气机就会失畅,气机上升难升,要降难降,出入也不利。

在中医上,脾是有名无实,因为中医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器官。西医把脾切除了,人一样可以活,而中医的脾则是一个系统。但中医学上,李东垣提出脾要燥才能健,叶天士则提出胃要润才能降,而柯琴则提出肺胃为贮痰之器。痰是比湿邪更粘稠的湿,饮食入胃,如果不能及时的消化掉,的确是会积痰于胃。从现在临床上看,胃病上痰湿形成的比例要比阴虚形成的大得多。且从脾和胃的功能上来看,胃是一个囊,装食物而已,而要把胃中的食物化掉,在于脾。如果脾不能健运,胃就不能化食,腑气不通,气机就不能下降。苦能燥,胃中有痰湿,的确是用苦药燥湿,特别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房屋里的东西都发霉了,此时治疗,苍术、厚朴诸苦燥药应用的确很有必要。朱丹溪是浙江义乌人,见湿阻引起的气机运转不畅特别多,才会创越鞠丸,方中五味药,用了苍术、神曲两药以运转中焦,现在因为水果、冷饮、输液等社会因素,痰湿重的人更多,于是本人取其意,更加厚朴、苏叶等药提高化湿运中的力度。

有湿用苦药,虚则用甘药,这是治疗脾病的大药,但对于化湿方面,还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就燥药方面也有温凉之分,这对气机的运转都有直接的关系。芳香化湿药,主要是通过气味重,把郁滞的气机疏散开,另外芳香药的药质多偏轻,比如藿香、佩兰、苏叶、石菖蒲等药,这些药大都有促进气机升发的作用,所以对于因湿阻气机升发不足的可以用温性的苦燥药和芳化相结合;淡渗的药,主要是把湿邪向下利,如茯苓、薏苡仁、滑石等,这类药煎起来没有什么味道,很淡,所以才称为淡渗。对于湿阻引起气机不降的情况,可以用苦燥和淡渗相结合应用,如果是因为上焦的阳气不能下降,见上焦热、中焦湿、下焦寒(见舌尖红,舌的中部和根部苔白厚滑腻,心烦、口渴、胃脘痞胀不舒服,四肢困重无力等症状),治疗上得用寒性的苦燥药和温性的苦燥药再结合渗利药一起用,比如本人常用黄芩、厚朴、苍术、茯苓等一起配合,这样就能使上浮的阳气下降。如果是湿邪充于三焦,这时就要三焦分消,比如“三仁汤”的思路进行治疗。

湿邪难治,难在天天要吃食物,稍有不对,湿邪又恢复如初。所以《难经》中提出的“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常识。比如某人见舌淡苔厚腻的寒湿症,还一定要天天吃生冷的水果,这样的人,就算是用最合理的药来治疗,也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于饮食上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吃一两次感觉不对了,就要节制。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恶寒。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

肺的作用是促进气机的下降,所以肺气是要下降才为顺,上逆就不顺了。所以才会说肺苦气上逆。苦药能泄能燥,苦寒之药,都能降气,比如黄芩、大黄等。另外肺为贮痰之器,苦药能燥湿,湿痰同源,所以苦药用以降气。人体气机的运转上来看,肺和肝是相反的,肝是辛补酸泻,而肺是酸补辛泻。酸辛之味,自然也不是说药物的本身是补是泄,而是指肺的生理性能方面的问题。肺的肃降,在于宣发,肺中有邪在扰,才导致不能肃降,所了辛药的泻,是祛邪的问题,比如寒中有寒邪郁闭用麻黄宣散寒邪,病邪去了气机才能下降。

《黄帝内经》中来看,治心方面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酸能收,咸能聚,心和肺都是位于上焦,可以看出来,要促使气机向下降,酸咸之味很重要。从中医学上的脉像上来看,夏天的正常脉是洪脉,秋天的脉是浮脉。也就是说上心肺之脉都是浮上面的,不外心脉比肺脉有力,夏秋是阳脉类。冬天的脉是沉进去的,春天的脉是弦而和缓,都是阴脉类。所以上浮的气要下降,得把气往里收,下面的气要往上升,得疏通,所以治肝用辛补,治肾用辛润。但是肺和心同处于上焦,心则恶热,肺则恶寒,这是完全不同的地方。《黄帝内经》“形寒冷饮则伤肺”,形寒指的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人再吃生冷的食物,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从而导致肺气不能肃降。现在看到很多治疗咳嗽的药方,不去辨证,大队的寒凉药应用,的确是心寒。

《难经》说损肺要补气,现在很多人把人参、黄芪等药归于补脾,是因为甘味,但要知道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足肺才能宣肃。所以平常所说的“健脾补气”,这是两种治法,健脾是健脾,补气是补气。健脾的作用在于促进食物的运化,而补气的作用是在于促进肺对清气的吸纳。从营卫来说,补气在于卫的方面,健脾在于营的方面。《理虚元鉴》中治疗虚病的二统,说阴虚统于肺,指的是肺气的清肃,阳虚统于脾,指的是运化。这些理论看起来和《内经》不合,但还是一样的,补虚之用都是甘药,同样是说肺气的肃降和脾的运化之枢要。但书中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理解的角度我是不会苟同。

《黄帝内经》中说到人过四十,阴气就留下一半,这阴气指的是肾气,而不是阴方面的问题。人的欲望过多,会扰动肾中精气,欲望越过,扰动就越厉害,所以朱丹溪用了很多文字提出了要灭人欲,做人要清心寡欲,这样才不会扰动相火。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理解,就可以明白,丹溪老人所说的阳常有余指的是人的欲望无穷,就会扰动肾气,使的肾气不足。如果因为他的一篇文章就定论为什么养阴派,这更是一个笑话。他是创制了大补阴丸一类的药方,但是还有玉屏风、越鞠丸等药方又是怎么理解的呢?我通过《名医类案》等书,收集了丹溪老人700多个病案,进行归类分析,他治疗更多的是以调理脾胃、疏通气血为核心。所以治学之要,切不能跟风,先认真把著者的原著认真看了再说。不过,有些医家写书时,在当时的社会时代上,为了体现某种意义,这是常有的事,比如某位医家技术一流,名气一流,很多跟风者看一点就下定论,看到丹溪写阴不足论就乱用养阴药,这不是著者的错。现在治疗癌症,也一样乱用一些所谓的抗癌药,治疗炎症乱用清热解毒药一样。金元四大家中,没有那位不精研内经,不通易理的。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肾恶燥。

《难经》损其肾者,益其精。

肾为藏精之所在,所以说肾怕燥,但用辛药来润,此理是说不通的,辛药能行能散,比如苏叶、柴胡、麻黄、桂枝等发散药;川芎、红花等活血药;陈皮、青皮等理气药等等都是辛味,药的本身没有什么润的,辛味除了当归有些润以外,真的想不出来什么可以润肾了,于是有人实在想不出什么来讲辛能润肾,列举了菟丝子,但是菟丝子也不是辛味的啊。如果单纯从药的本身能不能润来讲,《难经》直接以“益其精”来说比较好,比如菟丝子、枸杞子、地黄、黄精等补肾填精药,都是润的。所以润肾用辛药,得从气机的升降来理解。肺主清肃,肺要宣才能肃降,辛入肺,辛药能宣肺,以起到气机下降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里在“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还加了“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来解释辛味为什么能润肾之燥,是辛药用后,达到“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的目的,才使肺气肃降(人伤寒,腠理郁闭,内热不能外散于是见发烧,气机上逆,用“麻黄汤”发汗,汗出热退,气机下降,这才是理解辛能润肾的作用)。

肾欲坚,这个坚字很多人理解为“坚阴”,但具体说明什么叫坚阴,又没人说得出来什么叫坚阴,只说黄柏可以坚阴。但苦药只有黄柏吗?把五脏治疗的用药理论形成一个系统机械化,是李东垣形成的,因为李东垣并没有把一些原理说明白,导致后世只看到一个形,依样画葫芦的信念着。如果《黄帝内经》中说苦能坚肾,又能补肾。那么《难经》中所说的“益精”作用,苦药是不具备的,因为苦味是燥药,没有润肾的作用,也没有补肾的作用。所以这问题还得从气机的运转角度来理解。心为火,心火要下降于肾才能正常,苦寒之药能清心火,使火势下降;另外苦能燥湿,脾为气机运化的枢纽,湿去则气机下降的道路才能畅通。肾欲坚,坚指的自然是坚固之意。肾为藏精的仓库,仓库坚固才能更好的藏精,孤阴不长,孤阳不生,肾中的精气是阴阳两气的混合物,只有使心火下潜,才能使肾这个藏精的仓库更加坚固。

 

五味入五脏,用药如此,饮食也一样。中医上讲药食同源,很多临床治疗的药,就是日常生活的食物,不外是从中药柜里抓出来就成了中药。所以对于饮食和治疗上,五味太过,《内经》也有论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所以,一个健康人,平时的饮食上,五味要全,不能过偏。如果看到家中有谁出现较明显的偏食,就一定要去留意下,通过五脏入五脏,以及上述的治疗原理进行适当的把饮食口味进行纠正。这才是真正的健康饮食,而不是某位神人把某个食物的神化,也不是网络上小道消息的胡乱编写。

五味补五脏,同时五味也损五脏,只有平衡饮食,五脏才能平衡,元气才能充足,气机才能正常的运转。

另外对于五脏的治疗,还有情绪上的调整、针灸穴位上的应用、运动起居的适应等。

情绪上的问题,怒归肝,思归脾,喜和惊归心,悲归肺,恐归肾。气机升发不足,可以通过激怒的方式进行刺激,比如某人因为思虑太过,气机郁滞,脾的运化功能不好,影响了气机的升发,激怒可进气机的升发,以疏通中焦脾胃之气;悲伤之人讲些笑话让人开心。但这些也不是机械的对待,也一样得辨证,因为情绪是直接动摇五脏气机,所以才说神志内伤是直伤五脏,如果刺激太过,反而会有害。比如气机郁滞的肝气郁结不疏的激怒方式,对于暂时性的郁,元气没伤,可刺激得较重;如果郁的时间较久,脾胃失运,气血已经不足的,就不能太过于刺激,而是用中药、针灸等一起配合,可以用理气运中配合针刺穴位,另外小小的激怒一下下。如果病人久郁已经伤到肾元的忧郁症病人,此时切不能再激怒,而是要补养肾元,调和五脏平衡,使人的肾气充足,有力疏发气机,慢慢使人的气机正常运转。

所以治疗疑难病的医生非常累,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很多。而不是一张药方打发掉这么简单的事。另外病人自己的以及病人的家属进行相互的配合,这样的整体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有某个环节不到位,那怕医生开最好的处方,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吴南京

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

于义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