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源书店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5-16

  仿佛一眨眼,书香返人间。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自己的空间,配置书架,搁放图书,曰书屋,曰书吧,曰书院,场面更大的,老老实实地冠之书店。各行各业,卖家居的,做房地产的,开面店的……无一不收书入囊。

  这是好事。算是“曲径通幽”吧。

  何况有哪些书店,会坚持只用书作为唯一的产品来招徕顾客?须有咖啡,有音乐,有沙发。甚至,得养几只猫。

  谁又能说,这样的书店不是书店? 

  早在21年前,上海的汉源书店就已重新定义书店。作为沪上最早一家开启书店 + 咖啡 + 沙龙 + 若干文化元素的先行者,汉源实践了多年。

  一切都不是预谋。

  汉源书店的老板、尔冬强太太李琳女士回忆,开书店的由头,得从尔冬强(著名摄影师、收藏家)1992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说起。《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A Last Look: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一本关于上海老建筑的书,是尔冬强与合作者江似虹(Tess Johnston)共同的作品。这本讲述上海老建筑的书籍,最初的意向是和中国的出版社合作,但接触后被拒,理由是“不太合适”。后联系耶鲁大学出版社,对方却说内容太“红”,要修改。

  尔冬强遂决定在香港成立自己的出版社,即中国通出版社(Old China Hand Press),陆续出版《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教会学校》《上海装饰艺术派》等一系列专题摄影画册,以图像的方式记录并关注中国城市史。

  为了更好地展示、分享自己的相关研究和爱好,不久尔冬强又决定:开一家书店。

  地址定在绍兴路。位于上海黄浦区的绍兴路,已近百岁,上个世纪20年代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最初被称为“爱麦虞限路”,后改为绍兴路。这条长不足五百米,仅有十几米宽的路虽悠久历史,却畅行不便,是单行道,远不如其东西两端的瑞金二路、陕西南路的醒目热闹,行者稀少。

  “一定要在绍兴路,我们从小就在西区长大。尔冬强在建国路长大,我以前也在附近读书。”李琳说。

  另一个 “私念”是,绍兴路当时荟萃了很多出版社。“在这里开书店,我们觉得就是打进了中国的出版社。”在21年后回忆此事时,李琳才发现,汉源的书,和这条路的出版社从未发生过任何联系。

  书店甫一开张,即选用了书和咖啡配套的方式。尔冬强夫妻在欧洲旅行时发现,欧洲城市人文气息浓厚,主要的标志之一是书店不仅仅是书店,是城市休闲的文化场所。但在九十年代初的上海,图书和咖啡是分离的,按照工商部门的要求,图书和咖啡等饮品不可同时出现在注册内容里。变通的结果是,分两个门牌注册:绍兴路27号1是图书,27号2则为咖啡、茶;装修时打通隔墙,遂变成上海滩首家书店 + 咖啡的模样。

  店里的设计中西贯通,进门就是客厅的布置:巨大的圆弧形书架直面门口,上面放置了艺术、摄影、城市史、文学等精选图书;书架前有圆形木桌,雕花木圈椅,桌上摆放着漂亮的烛台。目光所及,几乎都能看到尔冬强精心的收藏。

  书并不丰茂,却选得精致专一。尔冬强自己的部分藏书也放在这里的书架上,读者可随兴翻阅。

  更多的人来这里,也许并非为了买书,而是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寻求静心阅读之处,也是可以独自享用的“书房”。

  在开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汉源书店吸引了不少人。他们中间,有人每天定时来这里写作,上班时来下班时回,比如王安忆;有人把这里当做公司脑力碰撞的场所,时常召集各部门来此开会,比如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也有人悄悄来此看了一下午书,却“惊起一滩的鸥鹭”,比如张国荣。张国荣在演唱会开始前的一个下午,曾在汉源书店喝茶看书,被歌迷认出,这让汉源成为影迷歌迷来此瞻仰的“必到之处”。

  转腾挪移后,绍兴路的出版社只剩下几家,长居此处的店少之又少,许多店家一年也熬不过去,换手率之高,在沪上名列前茅。如今的绍兴路,就像这里的早春,只见法国梧桐的枯枝零落,连阳光照在身上也只剩料峭的寒意。

  经营模式可复制,汉源书店21年的历程却不可复制。能克隆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两年前,距离绍兴路千米左右的陕西南路上,尔冬强夫妻开了一家升级版“汉源书店”——汉源汇。

  此刻,金宇澄小说《繁花》插图展正在汉源汇举行。


陕西南路374号汉源汇


绍兴路27号汉源书店


汉源汇一瞥


书店一隅


汉源《繁花》插图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