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温湿度调控方法,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杠杠的!

 我心……飞翔 2017-05-16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常见的一个重要病害,俗称“跑马干”,如果不及时防治,会使植株急速干枯。自1868 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近160 年的历史。在北京早在1918 年就有人报道过。针对这个病害,我们已积累了多种的防治方法。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

 

利用温湿度调控防治黄瓜霜霉病应属于生态防治技术。即:利用人为的方法,造成有利于蔬菜而不利于寄生物的条件,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包括:膜下灌溉生长期温湿度的控制高温闷棚3个方面。

下灌溉是用地膜覆盖,将灌溉水隔在地面,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的一种栽培方式。众所周知,高湿有利于大多数病害的发生,其中包括黄瓜霜霉病。而且保护地里发生的霜霉病往往比露地严重,这就和保护地里湿度大有关。

棚室中的湿度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外界进来的空气中的水分,二是灌溉后土壤及地表水的蒸发。两者比较起来,灌溉造成的高湿,更为重要。在保护地使用地膜将土面覆盖起来后,可以有效地将水分隔离在土中,能明显降低棚室内的湿度。湿度小了,许多病害包括黄瓜霜霉病都会明显地减轻。

▲图1、北京常用的高垄栽培整地方式

要实施膜下灌溉,在整地的时候就要留下空间。例如我国北方保护地果菜类,一般都是起垄栽培。做垄的时候,在垄背上应留出一道浇水的小沟(图1),盖上地膜后,就用水管在这条小沟里浇水。

▲图2、腹膜后的高垄栽培方式

▲图3、采用滴灌管道进行膜下滴灌

也可以使用不留小沟,将滴灌管铺在垄面上给植株供水。一般情况下在小沟里浇水或滴灌即可满足植株的水分需求(图2、3)。

▲图4、仅将大沟扣住的膜下滴灌

还有的菜农为了避免扣膜造成根系通气不良,留下种植行,仅将大沟用塑料膜扣住4)。甚至在垄沟也铺上地膜,将整个温室的地面都覆盖起来。这样的灌溉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湿效果。湿度低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即可受到抑制。

目前在使用膜下灌溉时,所扣的地膜有黑地膜和透明膜之分。黑地膜多用在冬、春茬黄瓜。它吸热多而快,有利于提高地温,还可以遮光,对膜下的杂草有抑制作用。同时黑地膜在夏季晴天时,可使膜下空间的温度提升到70~80 ℃,甚至接近100℃,有利于杀死藏在土表的蓟马等害虫,抑制一些浅层土中杂草种子的发芽。

黄瓜的茬口不同,地膜的铺设方法也有不同。例如夏秋茬地温高,可以在定植后铺膜,能防止地温过高对黄瓜根系发育的不利影响。另外,还要注意将定植孔附近的地膜破口用土封起来,以免膜下的高温蒸汽溢出,将黄瓜的根颈灼伤导致死秧。


2

生长期调整棚室的温湿度防治黄瓜霜霉病


利用控制棚室的温湿度防治黄瓜霜霉病,首先应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条件有所了解。试验表明,黄瓜霜霉病的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5~32 ℃均可萌发,最适条件是1522 。而在田间,温度在1030 ℃、相对湿度85%以上、有水膜的情况下都可以发病。还有文献说,在有水膜时,当气温从20 ℃降到12 ℃,6 个小时孢子囊即可萌发及侵入;而当气温从20 ℃降到10 ℃,有水膜时,12 个小时孢子囊即可萌发及侵入。如果能避开或恶化这些条件,就可能遏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此外,还要知道黄瓜在一天中生理活动的状况及所需要的条件。研究表明,黄瓜植株一般上午是以光合作用为主,需要较高的气温(25~30 ℃)和较强的阳光;下午以营养转运为主,需要中等的温度(1624 ℃);晚上呼吸消耗为主,需要较低的温度(1012 ℃);夜间温度过高会增加营养的消耗。在满足黄瓜生理活动需要的前提下,避开病菌所需要的条件,即可抑制霜霉病的发生。

1 北京地区不同夜温下日落后棚室放风时间

根据这一原理,管理黄瓜的时候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就可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① 上午采用闭棚升温,让棚温迅速由12 ℃提升到3035 ℃。在这一阶段,虽然短时也会出现适合发病的条件,但是很快就又出现不利病害的条件,不会引起病害的发生。② 在午后逐渐放风,降低棚温,使日落时棚温不低于24 ℃。这段时间因相对湿度较低,一般也不会造成病害的发生。③ 根据夜间的最低温度,在日落后适当放风排湿后再关闭放风口,使整个夜间室温维持在12℃以上(1)。尽量缩短夜间出现高湿的时间,也能减少病害的发生。

由于采取这样的控制温湿度措施,使夜间湿度变小,结露的时间明显缩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抑制黄瓜霜霉病流行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一是夜间的温度低于10 ℃时,不可使用此法。二是高于13 ℃,整夜可以不闭棚,则无需采用这种方法来控湿。以北京为例,适合的季节是45 月及910 月。

▲图5、利用高温闷棚防治区

▲图6、未利用高温闷棚对照区

▲图7、高温闷棚处理区的病菌霉层基本消失

▲图8、未处理经高温闷棚的对照区叶背霉层浓密

3

利用高温闷棚防治黄瓜霜霉病


高温闷棚是利用蔬菜和病菌对温度的耐受能力的不同,进行病害防治的一种方法。也属于生态防治。

黄瓜霜霉病菌,一般在45 ℃以上处理30 分钟即全部死亡。而对于黄瓜植株,使用45 ℃的温度处理23 个小时(除花粉外),都不会出问题。因此我们将日光温室中的温度升到45 ℃左右,保持12 个小时,就可以在保证不伤害黄瓜的情况下,杀死植株上大部分的黄瓜霜霉病菌,抑制病害的流行(图5、6、7、8)。

具体的做法:

① 选择晴天闭棚后室内温度可以达到45 ℃以上的季节进行。处理前首先通过天气预报了解一下次日的天气情况,如果是晴天即可以进行。还要查看一下拟处理的黄瓜棚室内的墒情,如果土壤比较旱,头一天应先浇一水。

② 在温室内3 有代表性的地段各悬挂1支温度计。温度计高度为:感温部分(水银球)与黄瓜的生长点齐平。

闷棚当天,上午900 开始将棚膜盖严,待到温度提高后,进棚观察温度。当棚温平均达到42 ℃时开始计时,利用适当开缝的方法,将棚温保持在46 ℃以内,处理12 个小时(瓜秧比较弱时处理1 小时)。

作者:李明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