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余韵 冢斜古村

 cxag 2017-05-16




大禹余韵  冢斜古村

 

说起大禹后裔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禹陵村。事实上,在绍兴还有一个与禹陵村齐名的大禹后裔村,它就是位于绍兴县稽东镇东北部的冢斜村。


稽东镇冢斜村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距绍兴市区32公里。

北有大龙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轰溪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从古村西北向东北沿着象山和轰溪山之脚下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由于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较多,且保存较为完整,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在2010年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冢”是墓,“斜”是指宫人墓,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因墓不正向,故名曰“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

 


现在村中八成以上为“余”姓,余氏是大禹的后人,大禹有三个儿子,三子叫罕,赐姓为余,有纪念禹妻涂山氏之意。据余氏家谱记载,冢斜村的始祖余子陵是余氏第96世,从1401年从山阴县潘彭坞迁入冢斜,繁衍600多年,至今已有22世,这是一段没有间断的历史。


村口不远处便是余氏宗祠,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和东西看楼组成,内置一个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筑考究,雕饰华丽。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村里祭禹的日子,地点就在余氏宗祠里。


从余氏宗祠出来,一路可以参观还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造的6座古台门:老台门、新台门、上大院、下新屋、朝西台门、高新屋台门,这些古台门如今依然是村民们的寄居之所。虽然屋子周围堆放着柴火、农具等不少杂物,看上去有些破旧与凌乱,但是从房屋的整体结构,从石刻、木雕等许多细节处,我们依然可以找寻到它曾经的辉煌。

若是按照年代论资排辈,冢斜古村中最年长的建筑还属永兴公祠,当地村民更喜欢把它叫作永兴庙。它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的,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在冢斜村行走,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眼望去,满地都是古建筑,几乎每一座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或故事。

如今村里住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整个村子都泛着一股古朴、沉静的韵味,让人有游离时间之外的感觉。置身山水之间,沿着斑驳的青石小路,一起去感受隐匿在江南山水中的古村之美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