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上至宝希世奇珍|一件手卷集合南宋四帝御笔,宋高宗存世稀有真迹之一

 昵称974066 2017-05-17


四 朝 宸 翰

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在杭州胡雪岩故居边上,有一块奇怪的停车场。按理说这里寸土寸金,但停车场就这么稳稳地存在了很多年。


因为,这块地上无论造什么,都贵不过它地底下埋的。


传说中的南宋临安皇家园林“德寿宫”,就在这里。800多年前,宋高宗赵构退位,在这里生活了25年。停车场地表下五米再往深处,就是德寿宫的遗迹。


德寿宫很传奇。它最早是秦桧的府第,秦桧死后,有人说这里“有王气”,就被收归了官有。宋高宗把这里扩建为皇家园林,高宗、孝宗禅位后,都长住在这里,直至终老。


德寿宫遗址发掘现场


2005年,徳寿宫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我们去采访了很多次。宋高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在杭州做过些什么?直到十二年后,见到这件《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此前所见所想,有了更切实的落脚。


当年,海上收藏巨擘吴湖帆在写给表兄陈子清的信里说:


“近见云林、叔明二轴(长皆三尺左右,阔一尺左右),实令人醉心,惜为经济关系,徒增怅惘。叶遐翁又带来宋高宗、孝宗、光宗三帝书扇,真惊人心魄之品。此皆弟之眼福。

        

叶遐翁,就是近代著名书画鉴藏家叶恭绰,他带来的“宋高宗、孝宗、光宗三帝书扇”,就是这件《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左:外盒  右:包首

       

盛放手卷的木盒上,有两行小字:无上至宝希世奇珍,潘氏海山仙馆秘笈。

        

展开手卷,卷首为王福庵题“奎章睿藻”,随后是南宋四位皇帝的手书团扇和斗方四幅,分别为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都有清代学者翁方纲对题。卷尾是收藏家叶恭绰、程琦的题跋。

        

作品经收藏家潘延龄、程琦等递藏,曾收入《海山仙馆法帖》,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为日本藤井有邻馆收藏。

        

整整近九百年,完好。

        

所以,当年将它收入《海山仙馆法帖》的广东巨富、收藏家潘仕成,不惜以堪称千古无人后无来者的词来形容它——无上至宝,希世奇珍。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手卷  水墨绢本


尺寸:(一)24 × 24.5 cm (二)25 × 26 cm (三)24.5 × 24.5 cm (四)25 × 21.5 cm

引首:王福庵(1880-1960)题:奎章睿藻。王禔。钤印:琅琊、杭州王禔福厂父印信

外盒:南宋四朝宸翰集锦卷。无上至宝希世奇珍,潘氏海山仙馆秘笈。

签条:南宋四朝宸翰集锦卷。天香书屋宝笈。古吴冯念蘐书时年□十有四。  钤印:念蘐


对杭州人而言,在“惊心动魄”、“无上至宝”、“希世奇珍”之外,这件手卷还有一份温度。城市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落脚于这细细的长卷之上,流转与想象,有了确证的实物。


叶恭绰在卷尾题跋里说,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正是高宗晚年在德寿宫里写的


自幼受宋徽宗影响的高宗,同样热爱书法,也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并“创立了一种新的南宋王朝书风”


2012年,时为欧洲重要私人收藏的《南宋四朝宸翰集锦卷》,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567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为当季纽约亚洲艺术周最贵的一件拍品。

        

今年6月,它将现身中国嘉德2017春拍。


关于这件作品本身和南宋书法,胡莹博士有非常精彩的文章,附在最后。我们今天,主要来谈谈宋高宗和德寿宫,希望对作品的体味,在内外之间更见丰富。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手卷 水墨绢本


↓ ↓ 翻 转 手 机 横 向 欣 赏 ↓ 




/ 一 /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


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南宋皇城,就在今天杭州凤凰山东麓一带。南宋大内的宫殿布局,基本上承袭了《周礼》“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

       

前朝为皇帝与文武近臣商讨政事或举行各种仪式大典的宫殿区;前朝后面,就是皇帝、皇后及太子居住的地方。


高宗阅读奏书或召集文武名臣的地方,在复古殿。高宗嗜好艺术,常在复古殿挥笔书画,还特地从新安(今安徽歙县等地)请来著名墨工戴彦衡,专门为他制造御墨。

 



宋高宗 赵构

1107-1187年


南宋皇城图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退居德寿宫称太上皇,吴氏被尊称为太上皇后。

        

宋人把皇宫称为“大内”,或“南内”和“南宫”,把德寿宫称为“北内”或“北宫”。也就是说,德寿宫,是可以和皇宫相提并论的。


依据学者林正秋先生的著述,德寿宫的布局与皇宫相似,坐北朝南。宫内殿阁虽不及皇宫中多,但后苑园林建筑的精美却超过了大内。


“小西湖”是德寿宫后苑的核心,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占地十余亩的大龙池。东景区赏名花;西景区观山水;南区是文体活动娱乐场所,有宴请文武朝臣的载忻堂,又有表演傀儡、说话和杂剧等戏的剧场,还有大广场,可骑马、击球、荡秋千等;北景区亭榭林立,有用日本进口椤木建造的椤木亭,观赏桃花的春桃亭……还有一条长六米的万岁桥。

        

但高宗并不满意。据说,这年十月,孝宗派人到德寿宫邀请太上皇一起游赏聚景园,高宗装模作样地说:“传语官家(皇帝),备见圣孝,但频频出去,不惟费用,又且劳动多少人。”


孝宗领会了太上皇的意思,在“北后内院建造冷泉堂,垒巧石为飞来峰,开凿大池,引注湖水,景物并如西湖。”


德寿宫园林建筑分布示意图  ?柴立青绘


青莲朵(又名芙蓉石,原德寿宫旧物,现安放在北京中山公园)

        

扩建后的德寿宫后苑,超过了皇宫后苑。高宗在这里的25年,堪称奢靡——

        

他的生活费用,每年由皇宫内库拨给,近百万缗,但高宗还是觉得手头紧。孝顺的孝宗,便常常以另外名义拨款给德寿宫。


南宋朝廷的教坊取消之后,乐部艺人三百余人,也全部划归德寿宫使用:说书、傀儡、杂剧、歌舞、演奏乐器等,应有尽有。


记得后苑还有一个金鱼池,当时称为“泻碧”。据说,高宗是家池养殖金鱼的第一人。



 / 二 /


现在,回过头来谈谈赵构的书法。

       

学者方爱龙说:“历代帝王中,纯粹因书法而得后世认可的恐怕也只有赵构一人。”这当然与赵构对书法的态度有关。


赵构曾总结过自己的书法学习经历:“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褉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他还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宋高宗 《草书天山七绝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高宗《书题橙黄橘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高宗《书题太液风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依据方爱龙在《宋高宗赵构和南宋帝王后妃的书法》一文中的分析,来看看赵构的书风变化。

        

赵构最初取学于父皇赵佶的书法,青少年时期,开始潜心学习黄庭坚与米芾书法。登基后,先是用黄庭坚字体作书,后转向使用米芾字体。退位前,在复古殿,他又开始对钟、王法书潜心研习,小楷始具个人风貌。    

        

绍兴年间,赵构在与大臣论书时,一再强调了取法钟、王法书的重要性。绍兴十年十一月,在与秦桧论书时说:“学书必以钟、王为法。得钟、王笔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  而他在绍兴年间的大量作品也均为靠近魏晋气息的小楷。

        

方爱龙说,在位期间的赵构书法观明显地表露出与一般人所不同的价值取向,他注重书法的实用性,力求将写字与传经结合起来,以实现一种文化理想。所以,这一阶段,他没有更多机会在行草书这一难度更高的创作上去完成“自成一家”的风貌。


杭州碑林陈列的赵构《御书石经》部分原石(2008年前陈列样式)


图左:宋高宗赵构《御书石经·左传》

图右:宋高宗赵构《御书石经·论语》

浙江图书馆藏民国早期册装拓本(选页)


宋高宗 《赐岳飞手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直到退处德寿宫后,赵构“北宫燕闲,以书法为事” ,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二王”的潜心研习,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札、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太清楼本”)、杨凝式《韭花帖》等晋、唐法帖最为用心。德寿宫时期,赵构的书风终于表现为行草书在二王体系下的个人化,大字、行草书始得自成一家。


艺术史家方闻先生曾在《超越再现》一书中认为,宋高宗创立了一种新的南宋王朝书风。


/ 三 /

 

受宋徽宗影响,南宋皇室整体都保持了相当高的艺术学养,延续着对书法的热情。从高宗,到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甚至吴皇后、杨皇后都擅长书法,可谓空前绝后。


书学著作自南宋也更为完备,对各帝书风、水平均有记录。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记载:


  • 孝宗,讳昚,太祖宗派秀王之子……书有家庭法度。

  • 光宗,讳惇,孝宗第五子。亦能书。

  • 宁宗,讳扩,光宗长子……书学高宗。

  • 理宗,讳昀,宁宗侄……其书亦从高宗家法中来。

    ……


这些记载在书迹实物之下,有了观照。

       

再将目光回到手卷

       

盛放手卷的外盒来自清末广东巨富、收藏家潘仕成。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是用了整整三十七年,刻成了书法史上著名的《海山仙馆法帖》,《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就在其中。



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翁方纲对题

《海山仙馆藏真》拓本


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 翁方纲对题

《海山仙馆藏真》拓本


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 翁方纲对题

《海山仙馆藏真》拓本


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 翁方纲对题

《海山仙馆藏真》拓本


海山仙馆旧影及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七十岁小像


打开卷本,三件扇面书法的题跋中,翁方纲都提到它们是“南宋画院写生团扇对题幅”。这是南宋最常见的双面团扇对幅作品,一面为画,一面为书法题写的诗句。当然,这几件御书扇面的另一半已无线索。

       

第一幅,便是题为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的纨扇。

       

依据徐邦达先生在《南宋帝后题画书与院画》中的记录,这是他所见高宗存世作品的十件真迹之一。



签条: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

释文: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醾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


题跋:翁方纲题跋:汪砢玉《珊瑚网》云:“刘松年着色团扇,宋高宗对题,有'明安国玩’四字印。”按印可与此幅相证也。然松年淳熙时始为画院学生,高宗安得题之。此砢玉误以为高宗尔。附寄于此。方纲。

鉴藏印:明安国玩、健庵眼福、伍元蕙俪荃氏、方上同心、陈定、临河程琦收藏金石书画之印、程氏伯奋。


尹光华:此页绢本圆光,一、二及三、四两行行距较近,而中间空行甚宽,显见是书写于现成团扇之上。(中间原有竹柄为界,故宽)虽作草书,但稳健自重,圆转流走而不轻率。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然法度老到,情趣兼胜。与美国大都会所藏《草书天山七绝扇》笔法用墨(多枯笔)皆同,是他晚年手墨无疑。此页左下有“明安国玩”白文椭圆印,知是明中期无锡安国曾藏之物。安国为一代巨富,所藏宋元名迹多而且精,是中国鉴藏史上之巨眼。上世纪八十年代徐邦达先生曾撰《南宋帝后题画书与院画》一文,此扇经其论证为他所见高宗存世作品十件真迹之一。(见《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


徐邦达先生概括了此件与其他数件真迹的特点——为(高宗)中晚年手笔。行楷谨严,草书圆熟,晚笔尤为苍劲,而结体更没有一点松懈之处,备见功力。绍兴以来,学他书体的人极多,但艺术水平大都相差很远。  


宋高宗 御笔草书七绝 (局部)


左下第二方印章,“明安国玩”白文椭圆印——这是明代中期无锡巨富安国的收藏印。在鉴藏史上,安国为“巨眼”级人物,富可敌国,不惜重金购买各种古玩及书画珍品,所藏宋元名迹多且精。


“明安国玩”印


短短一百五十三年南宋朝,流传下来的帝王书迹,不过数十件。如若将其中政令、诏书以及院画书题剔除在外,更是少之又少,且多已入藏北京、台北故宫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高宗算是其中最多的,但流传的独立书迹,不足十件。流散在民间的,更是凤毛麟角。


宋高宗并无子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给养子赵昚,即宋孝宗。孝宗在位27年,半壁江山曾为之焕然一新,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 赵眘

1127-1194年


孝宗书迹罕见,关于其书风,《书史会要》中仅六字:“书有家庭法度。”字如其人,孝宗本人性格沉稳、自律,一如他笔下的字。

        

长卷第二幅便是题签为“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的扇面,据猜测,为孝宗的自作诗,与道教相关。       


签条: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

释文:只因青帝苦多情,偏向仙曹系姓名。王母赐伊丹一粒,花中独自得长生。


题跋:翁方纲题跋:宋画院团扇写生对题之幅,右下近边处半印尚略可见。

鉴藏印:曾藏潘健庵处、伍元蕙俪荃氏、程琦私印、可庵所得铭心绝品


尹光华:本卷第二幅旧签题为宋孝宗御笔,亦团扇,小楷书七绝一首,观其内容,应是当时画院花卉团扇之对题。孝宗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人,因高宗无子被选养入宫立为太子,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他,在位二十七年,于淳熙十六年(公元 1189 )传位于光宗,退处重华宫为太上皇。亦善书,任太子时高宗曾自临兰亭序赐他,嘱他临仿五百遍以明笔法。如今能见孝宗的墨迹极少,美国大都会藏其《行书池上疏烟七言联句纨扇》、波士顿美术馆则有《平生睡足七言联纨扇》,亦行书。徐邦达先生在《南宋诸帝后题画书与院画》一文中附有荣宝斋旧藏的《行书春云初起诗》斗方一件,上钤“选德殿书”长方玺印,选德殿是孝宗淳熙年间所建,故徐老认为该件的原底本应是孝宗的真迹而荣宝斋藏本则是勾摹得很好的有来历之物。古代精心勾摹的书法,往往下真迹一等,足资参考。我们拿来与《四朝宸翰合卷》中题为孝宗的这件《只因青帝》团扇相比,发现团扇本虽为楷书,但它和荣宝《春云初起》页仍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结体都呈竖条状,用笔圆转少圭角,“字间距离匀称,横直皆成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美国所藏理宗二扇,虽多为行书,但其中“翡翠”“平生”“江雨”“日”“岸”等字与《只因青帝扇》风神都极为相近。另日本印《书道全集》中有一件素为大家认可的孝宗墨拓《和雪隐长老偈》,亦具有上述圆转少圭角,字距匀称等特点。因此,我们同意前人将本页亦定为孝宗的作品。


当年,高宗将自己临写的《兰亭序》分别赐给孝宗和吴皇后的养子,要求他们“依次临五百本”。孝宗恭恭敬敬地抄写了七百遍,呈给父皇,另一位则推脱自己没空抄录搪塞了过去。这让高宗内心对继位人选也有了答案。


在高宗亲自教诲之下,孝宗的书法在南宋诸帝中称得上甚佳,但同时也导致孝宗和高宗的字不易区分。目前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孝宗书《行楷书七言绝句纨扇》和《池上疏烟七言联句纨扇》,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亦仿效高宗内禅让,并退居德寿宫,并将德寿宫改名为重华宫,在此度过晚年。


宋孝宗 《行书池上疏烟七言联句纨扇》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孝宗 《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孝宗 《行书春云初起诗》 荣宝斋旧藏


第三幅题为“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的纨扇,叶恭绰认为是整卷中最精彩的一件。


这件的特别之处在于,两行之间还有“御书”二字印。


签条: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

释文: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

钤印:御书


题跋:翁方纲题跋:南宋画院写生团扇对题幅,间有“御书”二字印。以所见宋南渡诸帝笔意考之,此盖光宗手书也。丁丑(1817年)六月,八十五叟方纲。

鉴藏印:潘健庵图书印、伍元蕙俪荃氏、双宋楼、程琦鉴藏


尹光华:《四朝宸翰集锦卷》第三页书“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二行十字,亦团扇,因有“御书”长方朱文印,徐先生亦断其为宋帝书。该卷旧签题为光宗所书,但当我们捡读了上述海外所藏几件宋理宗的墨迹特别是大都会所藏《潮声》后,我们确信此件亦是理宗手墨。因为只要把两扇放在一起比对,相信明眼人都可以判断他们为一人所书。二扇除结字用笔相似外,连字体大小,行款间距也极为近似。《蓼岸扇》中“蓼”“岸”“飞”“寒”“戏”“水”“禽”字的撇笔末梢与《潮声扇》一样都习惯性的向上勾起;“蓼”“寒”“蝶”“禽”的几处捺笔也都锐利如刀削,“蓼”“寒”与“声”字的撇捺都如伸脚展腿般的外撑,让瘦长的字形有了外扩的气势。而且用的都是劲健的尖笔硬毫。其书写的年代应与本卷《云日明松雪》一页相近,约为理宗五十左右或稍后所书。


叶恭绰则以两件同为南宋帝御笔作为佐证,认为这幅应是宁宗所书。一件是《行楷书浅沙五言联句》,曾出现于香港嘉德2013年秋拍;另一件是何冠五田溪书屋旧藏《行楷书潮声五言联句纨扇》,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而这两件目前学界公认为宋理宗的手笔。

          

徐邦达先生也在《南宋帝后题画书与院画》中谈到,《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中的第三幅、第四幅都应归为理宗的书迹。


叶恭绰:此南宋御书扇面,向为吾粤潘、伍诸家所藏。第一幅乃德寿宫暮年笔,已臻浑穆之境。最精彩为第三幅,依余所考,盖宁宗所书,非光宗笔也。德化蔡氏藏宋宁宗己未所书扇面“浅沙平有路,流水漫无声”十字,笔法韵味以至尺寸 与此同,可以为证。又粤东何氏田溪书屋所藏南宋御书扇面,有“潮声当昼起,山翠近南深”十字一扇,亦同为宁宗作,并且亦曾经潘氏收藏,是应与此四扇由合而分,无从悬断,如能为延津之合亦佳事也。中华民国廿五年(1936)秋日,番禺叶恭绰获观因题。


宋理宗 《行楷书潮声五言联句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理宗 《行楷书浅沙五言联句

2013年香港嘉德秋拍第509号拍品


第四幅斗题为“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此幅左上角有“御书之宝”,右边则有“乙卯”二字葫芦印。


这件作品,曾著录于清著名收藏大家端方的《壬寅消夏录》。



签条: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释文: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钤印:御书之宝、乙卯


题跋:翁方纲题跋:此幅左有“御书之宝”,右有“乙卯”二字葫芦印,考南宋惟高、孝、宁、理四帝有“乙卯”。高、孝两朝曾见墨迹,与此笔势不类。理宗之“乙卯”在宝佑三年(1255),宁宗则庆元元年(1195年)也。尝考宋诸帝墨迹,亦偶有用中间之干支为印者。然此幅二印,谛审之,则“御书之宝”篆刻,尚较“乙卯”印色泽稍新。盖“乙卯”之印是旧印,偶尔取用者。是则宁宗之庆元乙卯,为即位之初元,取用于对题幅内,颇为近之。此以“乙卯”印之刓泐,而知其为旧印,因“乙卯”之为旧印,而知其为即位初元之印,是以此幅为宋宁宗之笔无疑也。

鉴藏印:汉水耿会侯书画之章、耿嘉祚印、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潘延龄印、伍元蕙俪荃氏、湛思、六湖书画之章、真赏、东平、程可庵书画记、可庵秘玩。


尹光华:在徐邦达先生上述论文中,他将《宋四朝宸翰集锦卷》中第四第三开都归于有关宋理宗书迹的考辨部分,他认为本卷第四页“云日明松雪”扇上钤有“御书之宝”及“乙卯”纪年印,“乙卯应是理宗三年(公元 1255 )之干支,姑将此扇归于理宗名下。”论断极为正确而审慎。考南宋一百五余年间,共有三个乙卯年,一为高宗绍兴五年(公元 1135),一为宁宗庆元年(公元 1195),一为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用存世的高宗的作品与本卷“云日明松雪”扇相比较,实在都无相似之处。关于宁宗的书法,宋人岳珂曾如此说:“今宝章之诞贲,知祖武之克绳。殆家法之相似,聊自检于宫庭”。可见当时人已论定宁宗的书艺是完全承袭了高宗遗法的。


除了1936年秋日叶恭绰留下的题跋外,卷尾还有程琦写于1996年中秋节的长跋。

       

程琦是在此卷递藏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的程琦,因父亲程秉泉就是大古玩商,自少时就结识了广阔的人脉,尤其是与清末大收藏家裴景福,两家来往甚密切。新中国成立后,程琦便移居日本开古玩店。


他眼光独到,收藏极富,水准也高。据说,当年国际拍卖市场上,数他和王季迁是最为瞩目的华人收藏家。


程琦对此卷的挚爱,流露在跋文字里行间,称这几幅墨迹“恢恢乎帝王之度”、“精采照人”,为“稀世之宝”。


程琦:此南宋四朝宸翰,卷首尾四幅尝刻入潘氏海山仙馆法帖,累见著录,流传有绪。千百年来,收藏得地未遭毁损,亦异数也。综观四帝法书,多承晋唐遗规,不脱家庭矩范,古茂中寓秀劲流丽而又端严,恢恢乎帝王之度也。至于龙章绚烂玺印灿然,并经翁苏斋学士考证精详,信为稀世之宝。论者谓南宋诸帝承凋敝之余,值国事机陧河山破碎半壁仅存敌患当前方兴未艾,马钦山之一角河山尚多感慨,为上者宜如何朝乾夕惕、励精图治,以复祖宗百世之基业,以雪二帝蒙尘之奇耻,乃不此之是图而耽于晏安,纵情翰墨浸至阘茸以亡为世诟病。今展视遗翰,奎章睿藻,精采照人,以艺事而言固亦卓然千古者已。岁在游兆困敦(1996)中秋节,临河程琦伯奋父识于远香小榭,时澍雨初过,林木窅秀,令人心旷神怡胸襟豁然,爰烹新茗用端州古砚濡笔记此。 钤印:程琦私印、程氏伯奋。



 / 四 /

 

帝王对文化艺术的倡导与复兴,并未能力挽南宋王朝衰败的狂澜。


宋六陵亦在历史更迭中屡屡遭遇冲击,直至近代,仍被不断平整。


巍巍皇陵,如今除了眼前的古松,仅剩的不过光宗陵墓的少许遗迹。


那个在复古殿、德寿宫习书的宋高宗去了哪儿?

       

没有人知道。


好在还有书迹。

       

宋高宗最为著名的书迹,便是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经》。

       

杭州凤凰山上今存一米大小的摩崖刻字“忠实”二字,相传亦为高宗所书。这一年,高宗40岁,距离忠臣岳飞之死,已整整五年。



宋六陵所在,松树上有宋六陵的保护标志


左:宋六陵各攒宫位次(卫星定位)

右:康熙《会稽县志》卷首《宋六陵图》,但并不准确

(点击查看大图)


特别鸣谢: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唐俊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

等老师所提供的大力帮助


参 考 资 料


徐邦达《南宋帝后题画书考辨》《南宋帝后题画书与院画》

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

郑嘉励《南宋六陵诸攒宫方位的复原意见》

方爱龙《宋高宗赵构和南宋帝王后妃的书法》

胡莹《恢恢乎帝王之度——说<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恢恢乎帝王之度

说《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文|胡莹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所书团扇和斗方四幅,第一幅为宋高宗《御笔草书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第二幅为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第三幅为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第四幅为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卷首王禔题:“奎章睿藻”。翁方纲、叶恭绰、程琦题跋,潘延龄、程琦递藏,尝刻入潘氏《海山仙馆法帖》,累见著录,流传有绪。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皇室整体的文学修养与艺术才情绝无他代可以比拟。自高宗起,吴皇后、孝宗、光宗、宁宗、杨皇后至理宗,几乎代代能书,书法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依照中国艺术史上书画同源同体同法之说,在书法上有极高造诣的南宋皇室对于绘画也必然有着相当的欣赏水准,正是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之下,南宋宫廷绘画的诗意与优雅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与诗情画意的宫廷艺术相比,南宋政局波云诡谲,两宋时期共有四次内禅,其中三次发生在南宋。每位皇帝的登基故事均可谓波澜壮阔,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攀上权力顶峰,其后皆能投入精力参与艺事,尤其不废临池,并且对于书写风格的选择也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因而面对此四朝宸翰,煌煌巨迹,当从政治与艺术两条线索展开,更有助于我们明晰此卷的意义与价值。



(一)开国皇帝、书法家皇帝——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在位1127-1162年),南宋开国皇帝,亦是研究南宋皇室书法最为关键的人物。赵构为徽宗第九子,本无资格承续大统。靖康元年,金兵入侵,时为康王的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不想翌年汴宋皇城轰然坍塌,金人将包括宋徽宗、钦宗父子和他们所有的皇后、妃嫔,皇太子、亲王、宗室、宰执和其他在京大臣及各色艺人,共计十余万俘虏,以及浩繁的御府收藏书画文物带回北方。这时赵构正在济州(今山东巨野),是徽宗诸子中唯一没有被俘虏北去的亲王,于是移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自此开始了延续一个半世纪的南宋王朝。


南宋建国初始,处境可谓风雨飘摇。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力倾轧、和战之争。但是在这些沉重的压力下,高宗依然延续祖辈以文化治国的基本国策,并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关注艺事。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此举动视作宫廷腐朽贵族贪图享乐、粉饰太平,但这种说法也并非全对。因为南宋初期招募四方名手,筹组画院,竭力搜求战乱中散佚的书画名迹,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举措实际上与其他文化建设一样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国家被异族入侵,失掉了政治中心——中原,甚至失掉了皇家宗庙祖陵,南宋政府必须与占领北方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竞争政治的合法性。而书画是能够证实其中原正统文化继承人身份与其政权合法化的最大资源之一。


高宗继承了其父徽宗的艺术天赋,本人就是一位书法家,善作行、楷、草书,而他的书法创作又与南宋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高宗早期受徽宗影响习黄庭坚书风,南宋楼钥《攻媿集》载:“高宗皇帝垂精翰墨,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伪齐尚存,故臣郑年辈密奏,豫方始人习庭坚体,恐缓急与御笔相乱,遂改米芾字,皆夺其真。”


由此可知,高宗改体主要是因金朝的傀儡,北齐皇帝刘豫(在位1129-1138年)也写黄山谷体,为避免传递军情时字迹被敌方模仿,遂弃黄改学米芾。然而仅三、四年时间,高宗又以“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为由二次改体。绍兴初年,高宗全心钻研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楷模,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不仅心摹手追,常以临二王书迹广赐臣下,更以“二王”书风创立了南宋“皇室象征”的标准化字迹。


图1:宋高宗《御笔草书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


现今传世归于高宗名下的书法作品有数十件,数量已是南宋帝室之冠,当然部分作品的真伪还有待考订(见附录)。整体来看,高宗的书法创作大致可分为退位前和退位后两个阶段。退位之前,身负国家兴亡之重责,这时期的书写内容大体分两类:或者与二王相关,比如题王献之《鸭头丸帖》(1140年,上海博物馆藏)、《孝女曹娥碑跋》(1154年,辽宁省博物馆藏);或者与政事相关,例如《赐岳飞手敕》(114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御书石经》(1143年,日本)、《徽宗文集序》(1154年,日本)等。其中《御书石经》为高宗亲手抄录的儒家经典,并命人刻于太学石柱上,这些文本不仅是南宋太学的课读范本,同时亦通过拓片的复制广泛传播,向世人宣扬高宗作为中原文化继承人的正统地位。


也许是为回报早年生活的艰辛,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位,尊为“光尧寿圣太上皇”,与吴皇后一道退居德寿宫,在此后的二十五年里,虽仍以“一月四朝”的形式御控朝局,但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书法创作当中。在退位之后,随着政治紧迫性的褪去,高宗对艺事的关注也逐渐摆脱了实用主义色彩。《玉海》乾道七年(1171年)条载,“孝宗以太上皇帝真行草书十卷示宰臣,内中包括宋玉高唐赋、陆机文赋、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周兴嗣千字文……等十件。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宋高宗《真草二体书嵇康养生论》手卷(中国嘉德2000年秋lot898),其上钤有“德寿御书”印,正是其退居德寿宫时期的作品。从现存高宗退位后的书法作品来看,除手卷之外,以誊写诗词的团扇面最为多见,内容明显以歌咏生活之轻松命意为主,反映退位之后悠闲的生活状态,徽宗时期浪漫的诗画理想此时开始复苏。这一时期,高宗书风臻于成熟,以行、草二体为主。本幅《御笔草书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图1):“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醾白玉花。小草真诚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笔法精熟,效晋人法度,典雅圆融中复得潇洒飘扬之逸韵,无论书写内容还是风格皆是德寿宫时期的典型作品,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高宗《书题橙黄橘绿》(图2)、《书题太液风荷》(图3)相资对照。据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记载,本幅即为日本藤井有邻馆所藏《南宋四朝集锦》册之一,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1978年出版之《宋元之美术》书中曾有影印。


图2:宋高宗《书题橙黄橘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宋高宗《书题太液风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赵昚


宋孝宗赵昚(1127-1194年,在位1163-1187年),为高宗继子,系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高宗南渡不久,唯一的皇子早夭,此后再无子嗣。绍兴二年(1132),高宗命人访求宋太祖赵匡胤后裔,从中选出七岁以下者十人入宫,十人中又择二人。据载,两个候选的孩子一“丰而泽”,一“清而癯”,即一胖一瘦,拱手并立御前,突然一只猫走出来,胖孩子立刻上前一脚将猫踢开,高宗道:“此儿轻易乃尔,安能任重耶?”(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就这样,“清而癯”的孩子因一只猫改变了命运,以“准太子”的身份入宫,他就是孝宗。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孝宗性格属沉稳一型,与生俱来一种处变不惊的能力。


入宫后,为给孝宗选择养母,高宗又安排了三位候选人,一位是已故元懿太子生母潘贤妃,另两位是深得高宗宠信的张婕妤和吴才人。此三妃之中,潘贤妃名位最高,但她刚失去自己的儿子,情感上还无法接纳一个新的养子。吴才人虽有意争取,但位份不及张婕妤,于是张婕妤顺理成章成为孝宗养母。然而落败的吴才人绝非等闲之辈,她就是后来历经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政治作用的吴太皇太后。不甘于在此次“三娘择子”中落败,几年后亦请高宗为她从太祖后嗣中寻得一子养于宫中,而这位养子在此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一直作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与孝宗互相争持。尤其绍兴十二年(1142),孝宗的养母张婕妤去世。翌年,竞争对手的养母吴才人又被册立为皇后,他在宫中可谓孤立无援,“准太子”的身份变得异常尴尬,且岌岌可危。可以想见,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孝宗一直处在期待与挫折交替的焦虑状态之中,似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对其心志的磨练。


高宗最终要在两位皇子间做出选择,他出了两道考题,先将自己临写的《兰亭序》分赐两位皇子,后有批字云,依次临五百本。结果,孝宗谨依此教,连抄了七百本进呈。而吴皇后养子却以无暇抄录为由推搪过去。高宗又赐予二位皇子各十个宫女,孝宗于所赐宫女“待之以礼”,而吴皇后养子却是“无不昵之”。(《宝庆四明志》卷九《史浩传》)最终,孝宗以其高度自律的表现赢得高宗信任。


也许是为了回报早年生活的艰辛,也许是出于对继承者的高度满意,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位。孝宗即位后对太上皇可谓竭尽孝道,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其种种欲望,在治国大计上往往委曲求全,即便在书法风格上,也完全承继高宗,庙号“孝宗”确是实至名归。《宋史》评价孝宗“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为江南地区换来宝贵的和平发展期。孝宗朝时的都城临安,其繁华程度甚至已超过了北宋的汴梁城。此一时期,诸儒彬彬辈出,有思想家朱熹、陆九渊,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词人辛弃疾等等,此时宫廷画院内也出现新一代本土画家,如刘松年、李嵩等,南宋宫廷绘画之繁荣实肇端于孝宗朝。


孝宗皇帝在政事上的励精图治为南宋宫廷艺术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不过也许是因出自远宗旁系,孝宗的艺术天赋以及对书法的兴趣明显不及高宗。文献中著录的书迹也以诏书、政论、书论语、心经为主,偶有书唐宋人诗或自作诗。如今他传世的可靠作品亦不足十件(详见附录)。前所提及,高宗曾将自己所临《兰亭序》赐孝宗,命其依次临五百本。这一方面可见高宗对孝宗习书督导极为严格;另一方面,与其说孝宗书法出自二王,不如说是间接学自高宗所临之王书。


本卷第二幅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图4):“只因青帝苦多情,偏向仙曹系姓名。王母赐伊丹一粒,花中独自得长生。”此诗或为孝宗自作诗,这种与道教相关涉的诗题内容在南宋皇室书法中并不少见。此幅书写规行矩步,正是这位沉稳自律皇帝之心迹。从中亦可见与高宗书风契合之处。《书史会要》称孝宗书风“有家庭法度”,所言不虚。


图4: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

 

(三)精神失常的皇帝——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赵惇(1147 -1200年,在位1189-1194年)为孝宗第三子,淳熙十六年(1189)受禅于孝宗,但仅五年便因精神失常,不得不禅位于儿子宁宗赵扩,成为太上皇。


光宗人生的前三十年其实比父亲孝宗要平顺许多,因得爷爷高宗的宠爱,故能在原太子(孝宗长子)去世后,越次上位。乾道七年(1171)受皇太子册时,光宗年29岁。由于有孝宗36岁受禅于高宗这个先例,可以想见,在快要36岁时,光宗已如热锅蚂蚁一样,日夜期待着大日子的到来。可此期限一过,孝宗却以“孩儿尚小,未经历,故不能即与之”(田汝成辑《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帝王都会》)相推辞。此时的光宗白发已生,内禅无期,他的愤怒与失望是可想而知的。


淳熙十六年,孝宗终于禅位光宗,只因高宗在之前一年去世,眼见太上皇的位置都已空出,实属迫不得已之举。他假定自己可以与儿子保持他过去与高宗的相处模式,可是他在即位之初所经历的长达二三十年的磨砺,及其与高宗建立起的依附关系,是其子光宗完全不能比拟的。孝宗对政事的御控,甚至当面斥责光宗的不当之处,最终只引起光宗情绪上极大的反弹。而光宗的“失心疯”还有一个重要推手,便是光宗的李皇后。二人的婚姻也是爷爷高宗一手包办,李皇后出身将门,实为“群盗”之家,高宗安排此联姻乃笼络民间武力之用意。但此女行事不受儒家礼法约束,性情妒悍,有时当面即与孝宗顶撞,转头再与光宗哭诉,愈发加剧这对父子的紧张关系。更甚,光宗宠爱贵妃黄氏,李皇后便趁光宗离宫之时直接将其处死,此事更成为导致光宗精神失常的直接导火索。


光宗心心念念终如愿以偿当上这个皇帝,但仅五年便在父皇孝宗与妻子李后的夹击之下精神失常,被迫退位。由于在位时间短,所以南宋诸帝中,光宗传世书法数量最少。目前仅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一幅团扇页《行楷书韩愈诗联》(图5)被认为有可能出自其手。此开扇页中规整饱满的楷书字迹,显示出浓厚的宋高宗书法影响,但既不像南宋早期的某个皇帝,也与13世纪之后许多皇室书法自由的书写风格相不类,所以将其归于光宗名下。


从光宗的成长轨迹来看,他与爷爷高宗的亲密程度似要超越他与父亲孝宗的关系,因而他也极有可能受高宗影响而于二王之书用功钻研。据《玉海》卷三十四载宁宗庆元二年(1201)编次光宗御笔七十一册,五十五轴,可知光宗书写甚勤。只是年代久远,多已湮没不存。《宝真斋法书赞》卷三记有岳珂为光宗书作赞,称其戈法甚妙,“帝之书纯乎天!”本幅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图6):“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 行间有“御书”二字印。翁方纲对题中称:“以所见宋南渡诸帝笔意考之,此盖光宗手书也。” 叶恭绰卷尾题跋中称此幅为四朝宸翰中最精彩者。


图5:宋光宗(传)《行楷书韩愈诗联》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6: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


(四)杨妹子的丈夫——宋宁宗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在位1194-1224),南宋的第四位皇帝,光宗子。绍熙五年(1194),太上皇孝宗薨,光宗以病为由不能主持丧礼,只得禅位于太子宁宗。名义上是内禅,实际却是朝臣、外戚联手,并获得高宗吴皇后(此时为太皇太后)支持发起的宫廷政变。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宁宗即位的一幕最为生动有趣:宁宗听闻吴太皇太后要让他做皇帝,惊惶欲走,连称:“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吴太皇太后命其穿上黄袍,宁宗竟吓得绕着殿柱逃避,吴太皇太后呵止其曰, “我见你公公(高宗),又见你大爹爹(孝宗),见你爷(光宗),今又却见你。”说罢眼泪汩汩而下。宁宗自知太皇太后圣意坚且怒,只得穿上黄袍,亟拜不知数,口中犹微道“做不得”。宁宗时年27岁,从此则难得一见的历史闹剧中,其个性亦展露无遗。


宋宁宗的传世书法作品也极少,尚不及他的皇后杨妹子。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南宋院画:马远《山径春行册》、马麟《暮雪寒禽图》和《芳春雨霁图》其上的宁宗题字被认为是其可靠真迹。三件书迹风格较为统一,用笔提顿起伏大,横划向右上倾斜,转折带圆,捺笔略带燕尾,风格明显是承袭自高宗。而马远《华灯侍宴图》上的宁宗字迹则一般被认为是出自杨皇后的代笔。宁宗皇后杨妹子(1162-1232年)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不仅是中国皇后中最有政治权利者之一,同时能诗、工书、擅画,书法可为宁宗代笔,达到概莫能辨的程度。杨妹子《楷书清凉境界七绝》(香港嘉德2013秋lot508,图7)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宁宗手笔。


图7:杨妹子《楷书清凉境界七绝》


图8: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


此幅《御笔行书联句》(图8):“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出自北宋诗人陈师道《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幅上左有“御书之宝”,右有“乙卯”二字葫芦印,翁方纲题跋中根据两方印章印泥色泽之区别加以考证,认定“此幅为宋宁宗之笔无疑也”。


综观四帝法书,承晋唐遗规,不脱家庭法度,历经近千年未遭损毁,实乃异数。综前文所述,南宋诸帝御笔传世数量已极为有限,如剔除诏书、政令及院画上的书题,独立的书写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多不过十件(高宗),少则二、三件(孝宗、宁宗),甚至仅孤品存世(光宗)。而这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已多入藏海内外知名博物馆等公立机构,可进入市场流通者,寥若星辰,实不为过。此卷集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宸翰于一卷,尝刻入潘氏海山仙馆法帖,累见着录,流传有绪。每幅均有翁方纲对题,考证精详,足称稀世之珍。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版。

2. Wen C. Fong,“BeyondRepresentation:Chinese Painting andCalligraphy,8th-14th Century.”New York: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2.

3.朱惠良:《南宋皇室书法》,《故宫学术季刊》,第2卷第4期,第17—51页。

4.江兆申:《杨妹子》,载《双溪读画随笔》,台北故宮博物院,1987年,第10—26页。



特约编辑:付玉婷

出品:林梢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