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现1.02的365次方成长裂变

 博物洽闻 2017-05-17




01


前几天,和舍友聊天。

 

她看我床头放了许多书,就问我:“我发现你很喜欢看书,每次路过你房门都看你在看书(也许说得夸张了)。”

 

“我好羡慕你,怎么看得进去?”

 

说着她翻开我正在看的书《好好学习》,问道:

 

“就比如我看你把书上这句话画了线,但我怎么读起来那么空洞无用,读完还是感觉一样。““它说的不就是我们知道的么?”

 

书上是这样说的:“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等产生诸多区别,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区别都归因于一点:认知差异。”

 

我说,这句话很触动我,因为学习就是一种认知差异,就比如现在,你的认知是:“读书是没什么用的。”

 

而实际上也许你从没有去用过或不知道怎么用,所以你接受了许多人告诉你的一种认知:读书没用。你也会用这种认知去判断别人读书的价值。

 

而我的认知是读书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认知呢?


因为学习过一些读书方法,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将书本知识去用,也尝试用过确实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用。

 

所以我渐渐形成的认知是:“阅读是成长的标配。”

 

看, 这是认知差别。书上用到这个词,让我有了启发。不仅读书如此,工作、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更多在于认知的差别。

 

舍友听了点点头,有点疑惑。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常遇见。我们无法在别人的脑海里植入另一个人的认知。

 

所以,哪怕看过许多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哪怕知道再多知识,也依然做不到十分之一。


别人教过的知识,我们不用还是别人的知识,你即使知道和听过这个知识,它也和你没有关系。

 

知道和做到隔着十万八千里远,这十万八千里之间有许许多多认知差距,这些认知差距进一步导致行为差距。

 

渐渐地,人与人之间相差越来越远。

 



第一张图片常见,第二张图片前段时间第一次见。复利真的如爱因斯坦所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第八项奇迹。

 

1.01的365次幂和1.02的365次幂相差甚远,我有点诧异。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也许坚持下去就是裂变的威力。


02


看到这两张图片,我在思考:到底对我而言,是什么微不足道的行为让我每天进步呢?

 

我发现有这样三件事情:


1、 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用学习的眼光看待别人。

 

人如果持续忙碌而不去审视思考,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盲目和没有自知之明。


这个道理我们明白,然而哪怕是已经养成了事后反思总结的习惯,在这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很有可能依然学不会向别人学习。

 

我们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我们想要指责或评判别人、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为什么不能在这件事情发生、还可以补救的时候快速察觉,然后快速调整呢?

 

事后反思和事时审视自己,看似差别不大。然而这种进步却是天壤之别。

 

在工作中,当意识到自己在审视别人,内心有些不良感受时,我会按下暂停键。

 

比如发现双方情绪不对了、发现意见相左了,会离开键盘拿杯子倒杯热水,去倒水的短短几分钟暂时转移视线。

 

往往这样的缓冲,可以让我发现别人可学习的地方,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


也正因为这样的认知,让我把一些冲突转变为建设性冲突,让我化解了内心的负面想法,达成沟通效果。


如果说事时审视自己,改变的是思维习惯问题。那么,用学习的眼光看待别人就是一种对学习的合理认知。


在面试的时候、在平时自我评价或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自己是个爱学习的人、是个学习能力强的人。


然而,在点滴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认为的和真正做到的相差甚远。


怎样才叫爱学习?


用开放的心态去向身边的一切学习,用学习充实你的每一个生命时刻,哪怕是在逛街吃饭、看电视、和别人聊天也是一种学习。


怎样叫学习能力强?


不是知道和听过多少知识,而是同样学过的知识,能否用得更扎实、想得更透彻?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又能否让它有更大的价值?


真正向别人学习,不会因为你喜不喜欢他来决定向不向他学习;也不会因为他的价值观、级别、身份角色、地位等各种条件来评判他是否值得学习。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真正看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乐意用学习的眼光看待别人。


2、多观察自己错误的假设和思维方式,将其替换成积极的方式。


这几个月以来,一直在日常工作观察自己:


做过的失败事项里面隐含着哪些错误的假设或思维方式?


以前还发生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这些思维方式都是怎样变换着花样在阻碍我进步的?我应该如何替换它们变得积极向上?

 

就比如最近发现自己有两个错误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当别人第一次做了不好的事情,第二次又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会假设他的态度有问题。


进而我会对他评判、影响我和他的沟通效果。

 

仔细回想一下,过去发生了许许多多沟通上的冲突、人际上的挫折,几乎都隐含这样的假设,天阿,我表示诧异。

 

当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假设之后,采取了更积极的方式:和对对方沟通、询问原因,而不是自己对他做出假设。

 

第二个错误的思维方式直接指向我的软肋。

 

当现实中发生的和我想要的不一样的时候、当别人对我的期待和我想要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会失落、挫败,情绪有起伏。

 

这是从我扭伤不能去跳舞发觉的。

 

回忆过往每每情绪波动、哭泣难受、失落挫败的时候,都因为我觉得外界应该要符合内心的希望的,一旦不符合我会觉得“受伤”。

 

旁人总说是我情绪管理能力弱、是情感丰富造成的,然而真正的源头是:我从没有认识到冲突是一种常态。

 

我只有把这个认知扭转了,才能有积极的行为、才能提升我的情绪管理能力。

 

所以,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引领自己会进步得更快。

 

3、永远不认为个人的力量比团队更厉害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有团队精神、也会同意“一个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这个道理。

 

然而实际行动的时候却是相反的,也许是我们没有察觉到。

 

比如,当你接手一项工作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主动询问和倾听其他人的建议吗?

 

你会真的去践行“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这个道理吗?

 

当其他人提出不同维度的考虑时,你会觉得这是你工作上的干扰吗?还是意识到这是借助团队的力量在改善工作?

 

当某人的失误或延误造成你工作上的失误或延误,你会从此不想和他合作吗?

 

当别人犯了错误或某方面做得不够好,作为团队负责人你会觉得他能力不够以后少任用他吗?

 

以上问题都可以反应出我们脑海里有没有真正拥有“承认个人的能力小于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有他的价值的”等积极的思维方式。

 

我也是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发现自己曾经犯的错误,并在脑海里种下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认知。

 

因为这样的认知,我养成了好的习惯:

 

每一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都会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然后优化改进。如果时间紧急,会请教部分成员。

 

如果委托给别人帮忙做的事情,哪怕他做得再不好都不会指责,而是接受、商量改进对策。

 

当有人出现失误、延误,别人会觉得为了时效和结果来看,要换另外一个更强的人做这个工作。


而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我会让他继续完成。

 

如果对方实在不合适做这个工作模块,也会询问对方的意愿调换。

 

身在一个团队,如果不是呆不下去或不想呆了,都要选择接受、合作、促进团队发展。


进一步来说,有了包容形形色色之心的心胸,未来才有开拓一项事业的心胸。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单打独斗取得成就。


03


以上三件事,只是我要求自己坚持的一点点努力,也许你也可以发现自己努力的关键事件。


不管你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最核心的是察觉自己的认知差异和思维方式。


愿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人们,每天努力一点点,一起实现1.02的365次方的成长裂变。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