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吵了!执笔自古无定法

 御云斋艺术馆 2017-05-17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这句出自卫夫人《笔阵图》(传)的话一直是古今习字者恪守的信条。但是关于“执笔”,自唐代以来,杂述颇多。到今天,似乎五指执笔法一统江湖,很多人以为执笔只有这一种方法,实则不然。苏轼在《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满足这个要求,又不违身体协调,便无可厚非。


笔者近期翻阅资料找出了至少十二种执笔法,不管这十二种方法正确与否,这里加以阐释,让大家对执笔法有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唐代韩方明著有《授笔要说》一文(写于贞元十七年即801年左右),其中论述了把握笔管的五种方法,即“执管”“(提手旁加一族字)管”“撮管”“握管”“搦管”。


卢隽在《临池妙诀》写于乾符年间即874—879)一文中论述了“双苞法”(在笔杆上边放两个手指的写法)和“单苞法(在笔杆上边放一个手指的写法)


林蕴在《拨灯序》写于咸通末年,约873年左右)中,论述了指法的“四字秘诀”,即“推”“拖”“撚”“拽”。


陆希声(生卒不详,888-904年在世)在《传笔法》一文中,论述了“五字拨灯法”,即:“擫”“押”“钩”“格”“抵”。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述》一文中,又记载了也称为“拨灯法”的“八字秘诀”,

即:“擫”“压”“钩”“揭”“抵”“拒”“导”“送”。关于“拨灯”的解释,众说纷纭,清代王澍认为此语是以点亮灯火为喻,来说明作字时逆笔的意义。段玉裁也在他所著的《述笔法》中采用了此说。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的列举最全面,共举出十二种。


△1.拨镫法



2.拨镫枕腕法



3.平覆法


4.平覆枕腕法


5.握管法


△6.单苞法


△7.捻管法


△8.撮管法


△9.提斗法


△10.三指立异法


△11.两指立异法


△12.握拳立异法



以上十二种执笔方法, “三指立异”“两指立异”和“握拳立异”三种, 都是一些怪癖的做法, 实际上没有用处。 另外九种之中,前五种是“双苞执笔法”, 第六种是“单苞执笔法”, 第七种“高捉管”和第八种“撮管法”因为不太合理受到批评, 第九种是写大字的执笔法。


这样看来,常用的执笔法实际上只有三种: 双苞执笔法、 单苞执笔法和提斗法。 因为提斗法是写大字用的, 所以写平常的字, 一般只用双苞执笔法和单苞执笔法 。


看到上述这些执笔法,心情是不是跟《书谱》中的这些句子十分贴合:


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

 

除此之外,笔者也从一些古代画作和影像资料中找到这些执笔法的例子。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执笔从未有过一个统一的标准,自有毛笔以来,单钩法和双钩法最为常见。执笔固然重要,但执笔对写好字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