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肛痒验案1则

 杉木轩 2017-05-17


运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肛痒验案1则


摘要:患者程某,女,61岁,以“肛门潮湿瘙痒2年”就诊。中医诊断:肛痒。辨证属肾阳虚,虚阳外浮,治以补肾助阳,重镇潜阳。以潜阳封髓丹治之。


关键词:潜阳封髓丹;肛痒


肛门瘙痒,即肛门周围皮肤顽固瘙痒,经久不愈的症状。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风痒'。后世医书称'肛门痒'等。《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西医病名为肛门瘙痒症,指肛门周围皮肤无任何原发皮肤损害而仅有瘙痒症状的一种皮肤病,原因不明,无原发性损害,主要症状为瘙痒且顽固不愈,迁延难愈,患者苦不堪言。


陈学忠老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辨证施治,予以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疗效确切,现将验案总结如下:


程某,女,61岁,初诊:2017年3月29日。


患者因“肛门潮湿瘙痒2年”来诊。


近2年来,患者感肛门潮湿瘙痒,遇热瘙痒加剧,大便一日2-3次,解大便时坠胀感,大便稀,不成形,臭味明显,粘池,冲水数次仍不干净,夜间汗多,多方就医,皆以清热除湿法治之,收效甚微,患者苦不堪言。


刻诊:肛门潮湿、瘙痒,大便坠胀、臭,粘池,夜间汗多,眠差,舌体略胖,舌质淡、暗,苔白,脉细。


·中医诊断:肛痒

·辨证:肾阳虚  虚阳外浮

·治法:补肾助阳   重镇潜阳

·用药:

白附片 30g  干姜30g  炙甘草15g

砂仁20g(后下)  盐黄柏20g   龟甲30g


四剂,水煎服,每剂分四次服,每次100ml,一日3次。


转归预后


2017年4月5日:患者二诊,诉肛门潮湿、瘙痒症状完全消失,大便稀,一日一次,不成形,但无坠胀感,无臭味,冲厕无粘池,夜间仍多汗,偶有腹胀,原方基础上肉桂10g、浮小麦60g、龙骨30g、牡蛎30g、大腹皮30g。仍以四剂,水煎服,每次100ml,分3次服。



肛周皮肤瘙痒是一种顽固性病症,本病在《诸病源候论》中称“风痒”,在《五十二病方》中称“痒”,后世中医学中统称“肛门瘙痒”。《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臀部》:'此证一名风疳,生于臀腿之间,形如黍豆,色红作痒,甚则焮痛,延及榖道,势如火燎。由暑令坐日晒几凳,或久坐阴湿之地,以致暑湿热毒,凝滞肌肉而成。古代医家认为,它的病因不外乎湿、风、毒、痔、瘘、肛裂、肛周疮毒、癣、疣、寄生虫、药物过敏、神经精神因素等,其他五脏六腑的湿热下注均为其致病因素。其病机不外乎湿毒下注、蕴积魄门肛周酿成,采用疏风清热、通便泻火、健脾除湿、凉血解毒、养血熄风、滋阴润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治疗原则。


陈学忠老师则另辟蹊径,认为本病患者为老年女性,天癸已竭,肾阳不足,虚阳外浮,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肌肤失养发为瘙痒,阳气不足,加之长期以清热除湿法,更伤阳气,致气血推动无力,故解便有坠胀感,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故大便稀、臭、粘池。总其病机为肾阳虚,病位在肾,治法当补肾助阳,重镇潜阳。故予潜阳封髓丹治之,附子、干姜补火助阳,肾阳不足,虚阳外越,佐以制龟板镇摄潜阳,湿热内生,佐以炒黄柏清热燥湿,砂仁化湿温中,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达补肾助阳,重镇潜阳之功。一诊后患者肛门潮湿瘙痒、大便粘池症状基本消失,故以原方加肉桂引火归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浮小麦敛汗,大腹皮消痞胀。


祖国医学传承数千年,乃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纲,而医者临证时辨证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转归。本证患者多方求医,皆以清热除湿之法治之,奈何收效甚微?辨证误矣!而师父缘何敢另辟蹊径,在常规的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等治疗原则之外,使用补肾助阳,重镇潜阳之法,辨证论治是也!患者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均为肾阳虚衰、虚阳外浮之征象,故治以补肾助阳、重镇潜阳,疗效甚佳。可见师父在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准确和遣方用药的独到见解值得吾辈学习。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