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池春 劝学》释文

 神仙湾老宋 2017-05-17

谢池春  劝学
宋力

兴盛风华,正是锦衣年少。
岁逝今,光阴冇告。
和颜盈面,是萎火相照。
笑之子,可曾身料。

偲郎现少,只为蜉蝣世早。
痛方庸,童游邑耀。
廿七始奋,墨清池功到。
叹儒生,度虚不兆。

注:词中选用痛方庸江郎才尽,苏洵发奋成才,王羲之写字写黑水潭等典故。

释文:

1、兴盛风华,正是锦衣年少。一件家庭、事业的兴盛和未来,大部分决定在在风华正茂少年身上,作为年轻人,衣食住行不须考虑的时候,应该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2、岁逝今,光阴冇告。时间过去很快,转眼之间许多事情已经成了过去,如果不重视现在,将来就会被时间抛弃,今日是明天的开始,也是未来的起点。丢掉今天,将不会拥有未来。

3、和颜盈面,是萎火相照。一天高高兴兴的快活,见到的不会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而是在阴暗角落里微小的凉冷弱光,太阳润育万物,没有阳光,会是什么结果?

4、笑之子,可曾身料。傻孩子,只知道玩耍,不努力学习,起跑线上已经落后,等想起来的时候,别人已跑得很远,你努力,别人也在努力,你努力百步,甚至不如人家一步,想追都来不及了。

5、偲郎现少,只为蜉蝣世早。世上有能力、有理想、有知识的人非常少见,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大多数人从小就像蜉蝣一样,过了今天不想明天,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没有目标,就不会有结果。

6、痛方庸,童游邑耀。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笔下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伤仲永》,仲永小时聪慧过人,读书很好,过目不忘,号称天才儿童。家长天天带着儿子四处显耀,仲永放弃努力,最后一事无成,天才变成了庸人,很值得人们反思。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廿七始奋,墨清池功到。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二十七岁方才读书,不但自己成就巨大,还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两个大文学家,父子并称苏门三学士。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它提示我们:年龄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知道为谁努力学习。

王羲之东晋人,他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的顶峰,他创造了一种美观流利的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为“书圣”。王羲之从七岁开始练书法。他家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称为“墨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
8、叹儒生,度虚不兆。各位都好好想想吧,虚度年华是不祥的征兆,是没有未来的征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