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5月31日(四)<br/>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泥盆纪的鱼石螈 2017-05-17
     ●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才学绝伦,为总纂《四库全书》奋斗了大半生,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永载史册。

 

 

  纪晓岚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的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

  纪晓岚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纪晓岚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

 

  总纂《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个名字是乾隆皇帝钦定,所谓“四库”,是经、史、子、集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修大型丛书的传统。每当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之世,必举全国之力纂修规模宏大的丛书、类书。乾隆朝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具备了编纂“国家大书”的条件。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一项旷古文化工程,不仅要有周密的组织与筹划,而且要有一批有相当学术水平和眼力的学者参与其事。所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两次上奏章,首荐纪晓岚出任总纂官。

  乾隆皇帝奏准。对于修书,纪晓岚称得上学力深湛,经验丰富。让他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胜任的。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二月二十八日,四库馆在翰林院开馆。在整个四库馆中,总纂官的职务是最重要的,负责全书的纂修事务,是实际上的主编,也称“总办”。

  修书工作艰苦异常,馆臣几乎无一日之闲。每日清晨,纪晓岚比馆臣更早入院,在院中吃供应的桌饭,然后埋头工作。因阅书工作量过大,两眼充血。他本来就近视,眼睛一疲劳看什么都是云里雾里,为此他多配了两副眼镜。但是纪晓岚却精神亢奋,一种成就感激励着他。他写下《自题校勘四库全书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豪迈之情:

 

  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四库全书》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14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四库全书》7份存阁后,各阁空函书籍的缮录、补写、复校工作全面铺开,纪晓岚仍然为校书、补录等奔忙劳碌,曾4次去热河校书。实际上到他嘉庆十年去世,《四库全书》的续缮工程刚刚完竣,历时32年。也就是说他为《四库全书》奋斗了大半生。在“四库馆”馆臣中,他是唯一一位从始到终做完了这项工程的人。

  《四库全书》79337卷,6144函,每份为36000册,7份总共252000余册,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其收录书籍,上自先秦,下至清代,囊括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文献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集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大成,至今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纪晓岚又一手勘定,完成了中国文献学史上扛鼎巨著《四库全书总目》的修纂工作。他主持了总目的分类,总结了自汉刘向父子、班固以来历代分类目录的得失利弊,进一步充实了分类体系。其所采用的分类法,实为中国四部分类法之集大成。这样的分类体系严密完善,将上万种书籍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脉络清晰,源流井然,形成了一种既能反映书籍版本、内容、文字、著作事迹,又能表达作者政治理念和学术思想的全新的提要形式,成功开创了目录学的新领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冷庐杂识》记载:“全书总目二百卷,亦公所撰。说者谓公才学绝伦,而著书无多,盖其平生精力,已毕萃于此书矣。”

  总纂《四库全书》的艰辛与躬谨印证了纪晓岚惊人的意志力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撰写《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计1196则故事,举凡官场世相、轶事掌故、民俗风情、异地风光、典章事物、乡里见闻、狐鬼神怪、医卜星相,上下古今,包罗万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隽思妙语,天趣盎然,后人无人能夺其席。

  《阅微草堂笔记》的积极思想意义,首先在于对宋明理学的揭露与讽刺。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十分赞赏,他说:“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上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其次是对盛世之下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真实地写下了当世官场的寙败。他沉浮宦海50多年,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中,他是被挟裹浸泡在一个恶浊卑污的政治漩涡中。清代的统治机构,是千余年封建官场的最后延续,也是千余年封建官场恶浊卑污的集大成者。纪晓岚生活的乾嘉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是清朝昌盛强大的一个时期,但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它已被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之中。纪晓岚身在其中,虽然他不可能意识到封建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命运,但对它的弊端却洞若观火。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中对于封建官场批判的内容也就格外引人注意。《阅微草堂笔记》中凡是涉及官场的,清官寥寥无几,而赃官、贪官则比比皆是。贪赃枉法者有之,草菅人命者有之,昏庸腐败者有之,卑鄙龌龊者有之。尤其是写到一些冤假错案的处理,就更让人看到这个集团的整体腐败。

  纪晓岚曾借一个小吏之口说出了当世官场的一个大秘密,这个大秘密就是流传在幕僚中的一个顺口溜:“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即“四救”、“四不救”。由此可以看出当世官场是何等腐败堕落,人情是何等淡薄脆弱。纪晓岚字里行间的愤怒力透纸背。

  纪晓岚还曾记下他的乡邻——北村郑苏仙讲的一个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他对所谓“清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官只想保全自己,拈轻怕重,无所作为,这样形同木偶的庸官对老百姓没有一点用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拿了国家俸禄却不做事,有负于百姓、有负于国家,也绝非“清官”——因为他的官俸一样是民脂民膏。

  而对那些害民官吏,纪晓岚主张万勿放过,必除之以绝后患。所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是说罢免了一个不称职的官吏,不过使他一家人因此而哭泣,这点悲伤怎么能比得上让一个地区的百姓遭受他的涂炭呢。可容忍了这个涂炭百姓的贪官,就会让一个地区的人民哭泣,民不聊生。哪头重?哪头轻?

  纪晓岚在官场贪腐之风日趋严重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他的笔锋,直指腐败的官场,一点也不绕弯子,而且他对官场的抨击既含蓄又大胆。

  在揭露官场的黑暗、官吏的残暴、豪猾的同时,《阅微草堂笔记》还用大量笔墨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涂炭与压迫,如对奴婢的悲惨命运及灾荒中乡村人吃人现象的揭示,等等。蔡元培先生将其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列为“清代三大流行小说”。孙犁先生也曾把它比作与《聊斋志异》“双峰并峙的两大绝调”。

  而我认为,正是在这部《阅微草堂笔记》中,藏着一个真实的纪晓岚。

读他的诗,你看到的是一个曲高和寡的纪晓岚;读他的文章,你看到的是一个笏袍显宦的纪晓岚;读他的《四库全书总目》,你看到的是一个严谨多识的纪晓岚;听别人讲他的故事,你看到的是一个诙谐谑浪的纪晓岚。

  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以总纂《四库全书》而名满天下,他是有清以来执学术牛耳的一代文宗,后人看他如仰视南天北斗,但是如果没有这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他将永远是一个寂寞的学问大家,永远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藏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真实的纪晓岚是个什么样子?

  他是一个在文网紧密、法纪森严的时代,敢于抨击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理学的腐朽的文学斗士;他是一个在对乾嘉之治的一片颂扬声中,从虚假繁荣的幕后看到了那个社会的危机、敢于呐喊出“盛世危言”的清醒的小说家;他是一个在理性主义的时代“持理”而又“反理”的学问宗师;他是一个重性灵、重真情而又有着模糊情爱观的矛盾人物;他是一个借谈狐说鬼烛照人间幽微的幽默文学大匠;他也是一个善于把人生经验化作生存智慧的智者。

  纪晓岚曾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概括了他一生的行藏,也为后人留下了深长之思。

 

  张大“经世实学”精神

 

  作为一个执官方学术牛耳的泰斗级学者,纪晓岚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贡献在于他立足于古典文化的“穴结”点,借助于浓厚文化积淀所锻铸出来的锐利眼力,回眸追索,将气象万千的学术文化之流条分缕析地加以滤析、评验。

  在学问的“围城”中,纪晓岚不失为一个忠勇的擎灯者。他在中国学术思想上的建树,也正立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穴结”点,在深沉的反省与宏阔的价值评判中重申儒家的“务实”传统,发扬光大“经世实学”的精神。他倡导“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鼓励学人摒弃虚玄学风,主张不读死书,不尚空谈。对道学家坐而论道,纷争门户,则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对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纪晓岚又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性格中有太多的“两面性”。他是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的,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晓岚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晓岚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晓岚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纪晓岚一生写了那么多“恭和圣制”的诗篇,做了那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上了那么多道谢恩折子,这些文字也不全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他感恩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乾隆皇帝的体恤,他的官职才一再擢升,拥有了一个文臣最高的荣耀。他对乾隆皇帝的钦敬也是发自内心。当然,这其中也有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乾隆皇帝喜怒无常,赏罚全凭心血来潮。实际上他也没把纪晓岚这样的文臣放在意中。

  另一方面,在官场闪现的刀光剑影中,纪晓岚又不得不时时保持着他处世的警觉。他的砚铭中随处可见“守口如瓶”,在修书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字狱案,他感同身受。有很多起文字狱,压根就不是因为有什么悖谬文字,而是因为著书者得罪了小人,结果锻炼成大狱。所以纪晓岚的处世之道是不跟小人争一日之短长,不做出头椽子,尽量不以真面目暴露在小人的视野中,并且借狐鬼之事,将小人的伎俩示众。

  对他的生存方式,有人讥之以“世故”。但纪晓岚从未与小人同流合污过,和珅权倾朝野,朝臣无不趋走,连他的老师也颠倒奉迎,反过来成为他的门生。而纪晓岚终不依附,还对其时加嘲弄。

  纪晓岚虽是硕儒显宦,但他个人的生活十分俭朴。朝鲜冬至书状官沈兴永回国后评论说:纪昀文艺超伦,清白节俭,虽宠爱不及和珅,而甚敬重之。还说纪晓岚一件旧棉袍穿了七八年。他的学生汪德钺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酉时,纪晓岚溘然长逝,享年82岁。四日十九日,纪晓岚与马氏夫人合葬于河北献县北村新阡。

  按照纪晓岚所立遗嘱,丧事十分节俭。其随葬器物,只有一串朝珠,共有38颗,一顶玉制帽盔以及印盒、玉蝉等少数几件。

  嘉庆皇帝为之撰写的《御赐碑文》,盛赞纪晓岚一生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贡献,尤其是纂修《四库全书》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纪晓岚墓园四围,是一片连一片的枣林。

  枣花一年年兀自灿然地黄着,枣儿一年年兀自热闹地红着。

  枣花黄的时候,一片片散碎落英覆盖在这个巨大的坟顶上,给它镀一层馨香的金子。枣儿红的时候,又有熟透的枣儿被风摇落到坟前,犹如给长眠者捧献的清供。

  枣花黄了200多回,枣儿红了200多番,两个多世纪就这样绵延着似水流年。没有谁去打扰长眠在枣林深处的那个人。

  (来源:《党建》2014年第5期)

 

关注公众号:党建网微平台

微信号:zxbdjw

党建网微平台——传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相关信息 传播全国各地党的建设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获得更多分享方法: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微信公众账号】中查找: zxbdjw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