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无锡 | 真实 朴实 扎实

 阿丁480 2017-05-17


在“太湖之春读书会”推介

马胜泉《太湖拾记》会上的讲话   

无锡市太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王   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由无锡市新吴区委宣传部、无锡市太湖文化研究会、无锡市百草园书店联合主办的“太湖之春读书会”,主题是宣传推介马胜泉的作品《太湖拾记》。

大家知道,4朋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中宣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第11个年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读书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吴区举办“太湖之春读书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我们今天的主人翁马胜泉就是这样,一位由读书开始点亮了创作梦想的佼佼者。他说:“在我生命的道路上,前面有一个光亮在指引着——那就是读书。”

当我们现在看到《太湖拾记》这本书时,都会眼睛一亮,这不仅是单纯的记忆回望,而是向我们、向后代展现一幅幅活生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画卷。马胜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收拾起匆匆一暼的生活碎片,且一往深情,难能可贵。

我和马胜泉并不很熟悉,因为浦书记的原因,我才会参加这个活动的。大家知道,浦书记是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无锡市文联主席,现为无锡市太湖文化研究会会长,当年他在南长区当区委书记时,我是他的办公室主任。前几天,浦书记身体不适,无法参加这个活动,委托我代表他参加这个活动,其实要代表是无法代替的,但作为一个读者来谈谈感受和体会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三天前,当我拿到这本《太湖拾记》时,先后用两天时间认真地读完,浦书记在为这本书作的《序》中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共鸣和联想,这段话是:“人生本是一个意外,过去的情景也许与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元素,世界的某些本质正在其中闪耀”。

下面,我就顺着浦书记提出的思路,结合本人的阅读感受,交流一下体会。我觉得:马胜泉这本《太湖拾记》的闪耀之处是“三实三无”,即:题材真实无假、文风朴实无华、笔调扎实无夸。


第一、题材真实无假


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是创作的第一要素。看完《太湖拾记》,第一印象是真实:真山真水,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每个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读者,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一代人,都可以在《太湖拾记》找到自己所见所闻的影子。我也生活在太湖水乡梁溪河畔的西园弄(现在的西园里),在马胜泉描写的许多场景中,也引起了我的割舍不去的难忘记忆和心灵共鸣。我相当欣赏其中的一篇《铁浴缸》,这篇文章曾刊登在2013年12月16日的《无锡日报》上。在铁浴缸里汰浴是江南农家世袭的沐浴风俗。文章一开始描写的铁浴缸的形状、高度、材质、出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等,和我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一模一样;描写的浇水过程,男女程序,像“立在‘木乌龟’上出洋相,大喊烫猪毛!”,“一缸浴水要汰一家人,先男后女,水到最后变成了浑酱水”,“一边取暖,一边东拉西扯的谈笑,逗乐,也有个别人偷看一下汰浴人白白嫩嫩的强壮身背,开个玩笑……”等等,真是身临其景。其中的“水温有多少,百姓间的温情有多少!”的确是真景真情的流露。没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观察,真实的描写,此文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


第二、文风朴实无华


真实的题材,用朴实的语言,朴实的描写,表达朴实的情感,这是马胜泉创作的第二个特色。在《太湖拾记》的所有文章中,看不到华丽词藻的堆积,看不到啰嗦繁杂的叙人叙事的描写,有的是朴素、干净的文字,有的是老百姓日常的用语或大众化、生活化的对白场景,但表达出的一种思想情感却能震撼你的心灵,具有正能量的触动。《粟梗》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粟梗又称甜芦粟,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常吃的农作物。“那时,家家户户在农田、菜园边角杂地处种植青碧的粟梗,就像太湖边一丛丛的芦苇林,历经风雨,傲然挺立。”了了几句白描,一下子把粟梗从你的记忆库里更新出来。“吃一段,吐一口粟渣,那甜水既清凉又解渴,不一会儿,精气神又提上来了,干活又来劲了……”。那时候哪有冷饮,甜芦梗的是最佳的饮料!“敷上粟梗外表皮上,用指甲刮下像‘白霜’一样的粉末,立马止血,堪称一绝。”这是对粟梗功效特技的描述。最后一段对青纱帐的描写,用普通的文字反映了农家青年人对爱情的钟情,对新生活的渴望,情定青纱帐,充满野味的浪漫。朴实无华是一种自然美,自然美是一种本质美。马胜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使读者回味无穷,触动心灵。


第三、笔调扎实无夸


所谓笔调是指文章的格调,每个人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视角,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题材,用自己的笔调去描写。马胜泉扎实无夸的文章格调,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联,息息相关。马胜泉有在贫困与灾难中勤奋读书的经历,为了读书,他干过各种各样的活来挣钱交学费,每分钱都渗透自己的汗水,也领悟到生活的艰辛。他曾说,每当语文老师在作文下面,“圈得像南瓜藤上的根须一样卷了又卷的批迹时,读书带来的希望慢慢起飞了”。这说明,马胜泉在读书时,语文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高中毕业参加了空军直属通信部队后,先后在《空军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回到地方后,无论在乡镇企业工作还是退休后,在各类报刊上又经常能见到他的作品。浦书记曾对我说,老马和他有不少相似的经历:同时代的年龄,同生长在太湖边上,同有当兵的经历,而且同是空四军,都有记日记的爱好和习惯,真是相似如兄弟!所以我以为,马胜泉扎实无夸的笔调来源于:上学时代勤奋好学打下的扎实的文字功底;部队的军营生活锤炼了正能量的基调;日积月累的记日记习惯和热衷于写作的欲望形成了落笔快、思维敏捷的风格;在乡镇工业创业中又充实了创作的丰富视野和空间。因此,他的每篇文章都用心去写,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毫无夸夸其谈、空洞说教之处,这是非常难得的。

岁月老去,文如其人。“真实无假、朴实无华、扎实无夸”是他创作之路的成功积累,是人生之路的宝贵财富。他在《太湖拾记》中说:“让智慧在新理念、新发展的时代再释放,共筑人生幸福梦!”我们衷心地祝福他!我们由衷地学习他!

谢谢大家!


 


关于“漫无锡” 

◆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漫无锡”带你用文字读懂无锡。

◆ 即日起,无锡漫生活开设“漫无锡”专栏,邀请无锡文人写无锡地方事,用诗歌、散文、随笔记录生活,抒情达意。

◆ 如果你想让更多人了解无锡,又恰好擅写城 · 事 · 心 · 情,不妨向漫生活投稿。

◆ 信息请投:wuximanshenghuo@163.com


文: 王磊 | 图:无锡漫生活 | 编辑:苹果猪
欢迎来稿:wuximanshenghuo@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