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灯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导师”形象研究

 飞向原野ov60ii 2017-05-18

    天地、祖先、君师是中国的三大崇拜。《荀子·礼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人安。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中国自古便将天地君亲师联系在一起,天地是人生存的环境,亲也就是祖先是人的生理纽带,君师则是引领社会不断前进的人物。如果说天地、祖先是人类出现的先天因素,君师则是关系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君师则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亘古不变的话题。

   上溯到远古时期,在人们心中一位优秀的君王出了拥有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还要能够教授子民在艰苦的黑暗时代下如何生存的法门。《淮南子》云:“古者民茹草饮水,菜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王嘉《拾遗记》云:“炎帝始教民耒耜,……时有丹鸟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分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由此可见,一位优秀的领导人不仅仅要能指点江山,更要能开化民众授予技能。随着封建社会与宗法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尤其在私学盛行之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君师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君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师则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凭借。

在西方文化中,“导师”(Mentor门特)这个词来源于《奥德赛》里面的同名角色。门特是奥德修斯忠实的盟友,奥德修斯打完特洛伊战争回家时把儿子忒勒玛科斯托付给了他。后来,门特把自己的名字分享给了所有的引导者和教练,成为导师的代名词。导师与老师的重要功能都是传授和训练,但是导师更加凸显了“导向”的作用,这种导向不仅仅包括生活技能上的引导,还包括了对内在性格上的引导,如《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师父虽然有许多,但满足以上条件的就只有郭靖一人。这种人生导师笔墨不一定很多,但对主人公的影响却至关重要,如《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导师”这一形象不断的出现在各类作品之中。金庸的武侠作品之中也塑造了许许多多导师的形象,对主人公的武功性格乃至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即拟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导师作简要的研究。

 

英雄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学习,而导师的关键功能是传授和训练。想要教导出出色的弟子,对于导师来说,一是要有过硬的技术,二是要有正确的教学手段。金庸武侠世界中,导师自身武功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人公发展的程度。《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成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郭靖的启蒙老师江南七怪对郭靖性格和武功上的培养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郭靖武功的不断提高,江南七怪也逐渐发现自己不能更好的引领他,在听说洪七公曾教他武功后,便默许他拜洪七公为师。《射雕英雄传》第十五回,日前在归云庄上,他向六位师傅详述洪七公传授“降龙十八掌”之事,江南六怪十分欢喜,都说可惜这位武林高人生性奇特,不肯收他为徒,吩咐他日后如见洪七公露出有收徒之意,可即拜师。洪七公对郭靖的教导上,不仅仅使他成为了一位绝世高手,更让他在迷茫中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洪七公无论是在武功上还是个人的修为上都远远超出了江南七怪,可见导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对学生的教导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庸武侠小说中有无数的高手,可这些高手却不全是优秀的导师,可见在金庸眼中影响教学成果的因素不只是导师武功的高低,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教学成果。

一、导师的表达能力。以郭靖和武家兄弟为例,郭靖为人正派在传授武功必然是青囊相授,大武小武也算得上是武林世家,资质必然不差,可武功却是平平。《神雕侠侣》中写到是由于郭靖大都词不达意,指明不出要点使得二人练功不得其法。可见表达能力是一位优秀导师的重要的条件。

二、导师的道德感。与郭靖相反还有一类导师,他们没有将自己的武功尽数传给徒弟,甚至在传授过程中故意将徒弟引上歪路。《连城诀》第九回,以他此刻的武功自是清清处处的看了出来:万震山和言达平交给弟子的剑法,有许多是全然无用的花招,而万震山交给弟子的剑法,戚长发交给他和戚芳的剑法,其中无用的花招更多。武功自己练得不得其法与师傅故意引向歪路结果大不相同,自己修炼不得其法最多走向邪门歪路,却不一定会伤及自身,如《射雕英雄传》中黑风双煞误解九阴真经,虽不得要旨却也没伤害自身。相比之下有人故意歪解轻则神智迷乱,重则失去生命。《射雕》中郭靖故意将九阴真经打乱顺序,导致欧阳锋练功走火精神错乱;《侠客行》中谢烟客也故意将练功次序颠倒传授,引得狗杂种练功走火,若没有展飞偷袭意外打通脉络,必定性命难保。《连城诀》中也有这样的叙述:临敌之时使一招不管用的剑法,不只是无用而已,那只是虚耗了机会,让敌人抢到上风,便是将性命交到敌人手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一旦师傅将路故意领错,再遇上勤奋用功,但毫无主见的弟子,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此导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武侠世界中一个没有职业操守的导师必然会断送许多武林后辈的前程,而在当今社会中导师丧失了操守断送的不仅仅是人才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未来。

三、导师的教学方法。金庸武侠中,一位优秀的导还应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传授武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射雕》中郭靖在江南七怪眼中毫无疑问的是个笨学生,大漠寻人数十载,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靖,可却发现郭靖笨的惊天地不由得难过至极。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郭靖习武进境慢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愚笨,也与江南七怪的教学方式有关。首先,江南七怪传郭靖习武完全是因为一场豪赌,学习的目的就是在18岁那年通过一场比武测试,在今天来说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二,在教授武功之时并没有耐心讲解,江南七怪本身武功就杂,将郭靖的课程安排的过于饱和,上午练剑下午舞鞭,纵然是个天资聪颖的弟子都很难领悟,更何况是郭靖这种悟性较慢的学生。三,江南七怪本大都天资聪颖,从未遇到郭靖这样愚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要求无条件的服从老师。与其说郭靖太过愚笨,不如说是江南七怪根本不懂因材施教的道理。相比之下,全真教马道长的教学手段就高明了很多。马钰看到郭靖人品不错,出于好心想点拨一下郭靖,却不想让江南七怪知道,因此也不能让郭靖知道。于是便将全真派武功心法全都“化”在平时的爬山、睡觉的生活中,不仅没有压力,反而让郭靖兴趣大增,几年下来武功也大有长进。马钰这种“游戏学习法”,如同打通了郭靖的任督二脉,甚至将江南七怪的武功都融汇贯通,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郭靖并不是笨的一塌糊涂,而是江南七怪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果没有马钰的点拨,郭靖根本无法成为一位绝世高手。后来,遇到武林宗师洪七公,更是为郭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看清郭靖特点,针对性的传授武功,将这套简单易记、易学难精的降龙十八掌交给了郭靖。郭靖心中没有太多杂念,又肯勤奋用功,内功自然会越来越强,这套掌法的威力也会越来越大。洪七公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让郭靖稳扎稳打步步走上了武学的巅峰。

    四、导师的教育理念。在金庸武侠中,绝世高手们一般门下弟子较少,这并不是他们不喜欢广收门徒,而是能偶继承自己衣钵的弟子太少。金庸武侠中每位高手收徒之时都会暗中观察这位弟子的资质,资质成了跨进高级导师的门槛。《碧血剑》中袁承志问穆人清崔秋山是否是他的弟子时,穆人清这样答道“他要跟着闯王去打仗,没时候跟我好好学,我只传了他一套伏虎掌法,不能算是徒弟。再说,凭他的资质,也不能做我徒弟。”从这句话中看出,穆人清不收崔秋山的根本原因还是他资质上颇有不足,只不过看他为人仗义,简单的传他几招防身而已。而当穆人清看到袁承志一学就会更能举一反三,竟是十分欢喜,激动的将他一把抱起。《射雕》中洪七公一开始不愿意传郭靖武功,也是瞧得他太过愚笨,若不是贪念黄蓉一手的美食,也绝不会教郭靖武功。后来也逐渐发现郭靖并不是资质差,只不过是悟性较慢,于是便收了他当徒弟。大多数高手收徒都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弟子资质的好坏成了拜师学艺的门槛,而对于人品的好坏却并不怎么看中。名师出高徒,可在金庸笔下却不乏一些道德败坏恶贯满盈的高徒们。这些高徒们大都武功高强,做事心狠手辣,构成了许多作品中主要反面人物。《书剑恩仇录》中张召重的武功极高修为甚至超越先师,可人品却十分恶劣不仅叛敌求荣还杀害了自己的师兄。就连在自己掉入狼群时,师兄陆菲清冒死相救,他却仍恩将仇报企图杀害陆菲清,可见其人恶劣。《碧血剑》中玉真子师出名门武功高强,却奸盗滥杀,无恶不作。这些弟子品性恶劣,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可偏偏又身怀绝技,只能任他们逍遥法外。有些导师逐渐发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也慢慢开始考察弟子的品行。金庸武侠中,还有一部分分主人公是通过各种奇遇得到了绝世的武功,这些奇遇看似偶然,其实更是老师对弟子人品的考核。《碧血剑》中金蛇郎君无论是毒箭还是藏宝图,都是考核这位有缘人的人品,如稍有邪念都会死于他的机关之下。《天龙八部》中段誉在无量山下得武功秘籍,也是磕了上千个头所赐,若不诚心也不可能习得神功。《神雕》中若不是杨过在神雕斗蛇时欲上去相救,也不会在自己断臂后得到神雕的救助,更不会认识独孤求败习得武功绝学,磨平心智,终与小龙女团聚。显然有些武林高手已经意识到了弟子武功再高,可品性不好仍会让天下人所不耻,因此也逐步开始侧重弟子的人品德行。现代教育制度依靠成绩测试进行教育评估,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寄托在几门思想课的开设上,导致现代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成绩测试许多不稳定因素,如心态,身体状况等,都会影客观程度,只依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学历高智响到评估结果的商却缺乏素质,高智商犯罪现象层数不穷,现代教育更应将只注重智育转换到德智结合上来,培养真正能为人民社会谋利的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笔下优秀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一、有职业道德精神,不能将所传知识故意歪解曲解。二、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把教学内容清楚的表达出来,以至于学生能够理解。三、要能识别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趋利避害。四、有长远的教学眼光,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智育德育相结合。金庸并没有直接强调出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而是通过不同导师的教学成果的对比差异中体现的,更加凸显出了导师教学能力在人物成长中的作用。而这些导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欠缺,也会成为主人公学习中的一向障碍,需要主人公自行突破才能获得提高,而不是导师一味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相比之下,读者显然更喜欢看到主人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金庸这种创作手法更能迎合读者的内心需要。

 

金庸笔下的人生导师尽是武林中的顶尖高手,这些武林高手不仅天资非凡,性格上也是大放异彩各有特点,下面我将逐一分类。

第一类:以洪七公、穆人清为代表为人侠义、不喜世俗的导师形象。穆人清江湖人称八臂仙猿,对穆人清性格描写不多,最为明显的有这两段:《碧血剑》第三回“在江湖行侠仗义,只因所作所为大半在暗中行事,不留姓名,别人往往不知是受了他的好处,是以名气却不甚响亮。”《碧血剑》第十回“穆人清一愕,道:“道兄何出此言?眼下民怨如沸,闯王大事指日可成。将来四海宴安,天下太平,众百姓安居乐业,咱们无事可为。别说承志,连我也可天天陪你下棋。”人清二字足以显现他不喜世俗纷扰,但每每遇到不平之事,纵使有万分艰险也要相助他人,行侠仗义。穆人清时刻以侠义为本,以替人排忧解难为己任,不求功名。但如此一位不喜纷扰的绝世高手,却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四处奔波,这件事看似与穆人清的性格背道而驰,其实不然。当时天下疾苦,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饥荒,一代高人见到如此惨状,必然想尽自己绵薄之力。但书中并没有提到穆人清是否帮助闯王带兵打仗,更多提到的却是差遣弟子,追回被人窃走的战争资金,响应起义闯王起义。这对于穆人清来说这只不过是他应尽的职责,与帮助常人之时无异,并没有想要建功立业的念头。在袁承志要去救义兄李岩,难免要涉及政治时,穆人清选择了退休,并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李将军为奸人中伤,致闯王有相疑之意愿,这事若是处理不善,不但得罪了闯王,伤了咱们多年相交的义气。”他明知李自成昏庸,但也不愿意得罪李自成,更不愿意陷入权利争夺的漩涡。说明穆人清做事总会拿捏尺度点到为止,一旦遇到世俗间的纷争,便不愿意再过多深入。

说起金庸武侠中的侠之大者,非洪七公莫属。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是武林界当数顶尖的人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不仅代表了武功家数的四种极端,更是性格上的四种极致:东邪是不拘伦常的极致;西毒则是人性中恶的极致;南帝是大悲大慈的极致,北盖则是大义大忠的极致。这四人自从中神通仙逝后,武功不分伯仲谁也不服谁,可每当提起性格时都是无比的钦佩。《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洪七公虽然滑稽玩世,但为人正值,行侠仗义,武功又是极高,黄药师对他想来甚是钦佩......”《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九回“一灯转过身来,笑道:‘想老衲乃方外闲人,怎敢再与天下英雄比肩争西先?...七兄,当世豪杰舍你更有其谁?你又何必自谦?’”在《神雕侠侣》中洪七公更被塑造成为了一位爱国的侠者。《神雕侠侣》第十二回“那老丐又道:‘洪老帮主言道:方今天下打乱,蒙古鞑子日渐南侵,蚕食我大宋天下,凡我帮众,务虚信守忠义,誓死杀敌,力御外侮。’”洪七公英雄一世,忠义爱国,惩奸除恶,其名声之大可谓遍布中原,但仔细观察洪七公与穆人清较为相似。一,洪七公相比穆人清更为出名,并不是他行侠仗义时喜欢彰显,而是他自身独有的特点会暴露他的身份。《射雕》中洪七公第一次出场就被黄蓉认出,不是因为黄蓉慧眼识人,而是因为洪七公太好辨认。洪七公一身叫花打扮,武功奇高,贪嘴,身上负一莹碧如玉的打狗棒,加之标志性象征断了小拇指,稍微有些武林常识之人都会猜出他的身份。这样便很难在行侠仗义时隐藏自己的身份。二,洪七公虽嫉恶如仇,但性格上却自由洒脱,不喜欢繁杂琐碎的帮派事物。在丐帮弟子眼中,这位老帮主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丐帮的大小事宜也由帮派其他长老代为处理。身为丐帮帮主,洪七公虽没少铲手刃国求荣的叛徒,却很少组织帮派与朝廷共同抵御外寇,这与洪七公不喜世俗性格是分不开的。与复杂的世俗相比洪七公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平时可以练练武功,尝尝美食,偶尔听到一些恶人便顺路除去,虽免不了奔波,却仍少不了生活之乐。

金庸笔下的这类导师,虽然对国家兴亡谈不上鞠躬尽瘁,但都有着一丝优国之心,这与金庸乱世求学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金庸生逢乱世,在高中读书不久就遭遇了战乱,学校迫于无奈只好带着学生到处流亡。金庸在流亡途中,所见所闻尽是战争带来的惨状,学习条件艰苦,生活条件更是苦不堪言。对于这个生在山温水暖,条件富裕世家子弟来说,战争仿佛让他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这无疑给金庸心灵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孔庆东在《金庸的醉侠世界》这样写到:1937年8月、9月10月,日军不时空袭嘉兴。11月打到城池下,在校长张印通带领下,他们徙步大迁徙,背行囊,睡稻草,吃山芋,起水疱,日行几十里,走了近两个月,来到浙江西南部的丽水碧湖镇。那段刻骨铭心的流亡史,勾起金庸强国富民的奋发信念。后来对抗敌英雄,总是浓墨中彩加以形容,应该说和这些磨练有着深厚的关联。金庸的老师也不乏爱国人士,这对金庸的创作尤其在老师形象上的塑造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一堂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讲到鸦片战争,朝廷如何糊涂无能,无数兵将英勇抗敌,但终因枪炮、军舰不及英国而惨遭杀害,突然情绪激动,掩面痛苦。查良鏞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泣。抗战时期,师生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加上日军暴行横行,金庸老师大都是些感性之人,遇到国家遭受侵略,生灵涂炭难免将强烈的爱国之情向学生流露出来,因此老师身上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给金庸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类以风清扬为代表消极遁世的导师形象。洪七公与穆人清虽不积极出世却也没有抑郁遁世,他们虽不特别在意国家天下,却也能因使命感做些力所能及之事,风清扬与他们大不相同。风清扬在《笑傲江湖》中的笔墨不多,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位高人总是神情萧索,郁郁寡欢。可风清扬其实生性洒脱,狂放不羁,与令狐冲的性格极为相似,可年老时深居华山,不与外界有丝毫交往,这矛盾的背后却有隐情。风清扬遁世,并不仅仅因为年轻时由于婚娶而蒙受屈辱,无颜再见世人那么简单,相反这可能是自己对人生社会思考的开始。《笑傲江湖》中正邪的势不两立尤为突出,可到底熟正熟邪却让人深思。小说中五岳剑派是正派的代表,而日月神教就是所谓的邪教,自古正邪不两立,作为五岳剑派华山派开山大弟子令狐冲,自然一开始对这些魔教妖人恨之入骨。但令狐冲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就是他愿思考,善辨别,在经历与很多邪人接触后,逐渐发现邪教并不全是随意杀人的魔头,甚至有许多令自己钦佩的正人君子。《笑傲江湖》第八回:闭目行了大半个时辰坐功,站起来松散半晌,又回入石洞,面壁寻思:‘我日后见到魔教中人,是否不问是非,拔剑便将他们杀了?难道魔教之中当真便无一个好人?但若他是好人,为什么又如魔教?就算一时误入歧途,也当立即抽身退出才是,即不退出,便是甘心和妖邪为伍,祸害世人了。’其实这些所谓的邪教妖人并不都是残暴之徒,他们大都无视规矩,随心所欲之人。他们不喜拘束,常常按照自己的规矩做事,日月神教的教主则是极致,因此也名叫任我行。很多正派便成绩利用这点,将许多自己做的苟且之事推脱给日月神教,日月神教一是向来我行我素不喜计较,二是他们向来行事不符常规,也容易被别人误解。风清扬被气宗陷害,又看到魔教长老被人用计谋算计,心中早已经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今名门正派也会因私利去机关算尽,邪教妖人却因被陷害而要求伸张正义。他知道天下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天下最毒之人不过是衣冠禽兽,假冒伪善的伪君子。他不屑于这些所谓的名门正派为伍,这些魔教人士虽性气相投却也不屑与他们为伴,便只好选择隐居山林。这是风清扬消极遁世的客观原因。

《笑傲江湖》中的绝世武功便是独孤九剑,自从令狐冲习得独孤九剑后几乎很难遇到敌手,而金庸武侠中学武之人不是挑选武功去练,而是武功择人,换句话说就是武功要与习武之人的性格相投才可能真正的学透这门武功。就如双手互博之术,郭靖,老顽童和小龙女因自身性子单纯才能习得双手互博之术,这门功夫如果换了黄蓉和杨过那是万万不成的。独孤九剑要旨就是一个“活”字,讲究活学活使,只用像令狐冲这种天生放荡不羁的人才能真正的领悟学习,而风清扬更是深的独孤九剑精要,所以自然也是洒脱到了极致。按理来说,洒脱之人不应该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尽管不喜入世也不至于将自己关在山洞不见天日。陶渊明隐于世却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风清扬看似狂放不羁却每每回忆起往事便耿耿于怀,暗自神伤。《笑傲江湖》第十回,风清扬又道:“但以武学而论,这些魔教长老们也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他们不懂得,招数是死的,发招之人却是活的。四招数破的再妙,遇上了活招数,免不了缚手缚脚,只有任人屠戮。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究竟还是给人家破的干干净净。”风清扬深知“剑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他把剑练的活了,可人却“死”了。他懂得武功上要讲究一个“活”字,却不明白人生也该如此,人生虽坎坷不断但不应该拘泥于过去,把自己的一生“活”起来。风清扬虽看清了社会,却终究没能够超越自己,这是他消极遁世的主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第三类,以郭靖、陈近南为代表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导师形象。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导师大都属于前两类,尽管都嫉恶如仇但终究还是闲云野鹤之人,只不过程度的深浅不同。可郭靖和陈近南却与其他导师大不相同,他们舍身为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可总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值得,甚至过于耿直,与他们的弟子相比更加明显。

郭靖与陈近南将死亡看的极轻,随时都可以为国捐躯;同时他们二人又将死亡看的极重,认为“死亡”代表着为国为民的最高荣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武器,怀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全力以赴与敌人战斗。在入侵者面前,他们犹如坚盾,抵挡了此起彼伏的进攻,可在政府的腐败的夹攻下,终究是螳臂当车,无力回天。郭靖全家除郭襄一人外,全部为国捐躯,郭靖无愧与天地,无愧与国家,而对家庭、妻儿却欠缺了太多。杨过,无论是为百姓还是为国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终又能得与小龙女厮守终身,二人在襄阳之战后,骑马并行之时,谁都无法料想结果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鹿鼎记》中更为明显。《鹿鼎记》第八回,“你我既成师徒,相互间什么都不隐瞒。我老实跟你说,你油腔滑调,狡猾多诈,跟为师性格十分不合,我实在并不喜欢,所以收你为徒,其实是为了本会的大事着想。”而有趣的是,就是这位油腔滑调,狡猾奸诈的徒弟,将复兴的任务完成的最好,这对陈近南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讽刺。其实在性格上,两个人都太过于耿直,不善于变通。郭靖将一个“侠”字看的太死板,陈近南将一个“忠”字看的太死板,两人虽为一代侠士,却太过于拘泥,不善于变通。

    以上三点,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出发,对导师性格特点做出的总结。由于金庸笔下的导师性格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很难单独归类,只能从某个方面进行总结。但总的来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导师形象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点:一,导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二,导师的性格上都有着一些缺陷。金庸如此创作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一,能够避免导师成为俗套角色。导师与英雄的关系,在任何类型的作品中都是被读者关注的热点,导师形象出现了僵化,甚至千篇一律,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中国自古就是个尊师重教的国度,因此无论是穿着上还是在性格上,对导师都有着非常多的要求。因此在中国人眼里,导师给人们的形象大都非常严厉,衣着端庄,言语深刻且犀利。而金庸在导师形象上的创作,打破了导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固有形象,让读者觉得新奇。二、将导师拉下“神坛”,根据实际去创作。孔子与关羽被封为“文圣”和“武圣”,导师在中国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因为导师不仅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也是引领思想的先驱,因此人们往往将导师神圣化。而在金庸笔下,这些导师都有些性格上的不足,并不是完美的,这也使小说更加切合实际。

金庸笔下的导师大都不善于处理婚姻情感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终身没有婚娶;二,有爱慕之人却未能如愿成婚。在这些导师婚姻感情失败的背后有着很多原因,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在金庸武侠中爱情的地位很低,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是声誉高于武功高于爱情。而武功的高低往往与声誉是成正比的,只要不做伤天害理之事,都可以名震江湖。可爱情却很难掌控,处置不当不仅影响武功修为,更会让自己身败名裂。《射雕》第十七回,周伯通道:“去了老婆哪,有许多好功夫不能练。”“当年我若不是失了童子之身,不能练师兄技能厉害功夫,黄老邪又怎能囚禁在这鬼岛之上?”其实童子身只不过是修炼绝世武功生理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淡薄男女之间的情欲,只不过一旦攻破了生理条件,心理的防线便更容易被攻破。《射雕》第十七回,周伯通道:总而言之,若是有女人缠上了你,你练不好武功,固然不好,还要对不起朋友,得罪了师哥,而且你自是忘不了她,不知道他现今......总而言之,女人的面是见不得的,他身子更加碰不得,你教她点穴功夫,让她附魔你周身穴道,那便上了大当......要娶她为妻,更是万万不可......练武之人一旦情欲缠身,容易心神不宁,导致练功时走火入魔。金庸《笑傲江湖》中《葵花宝典》的“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原理也应该来源于此。由此可见,情欲是习武之人的大忌,也是这些绝世高手不愿结婚的原因之一。再者,江湖上如果为兄弟两肋插刀会为天下敬仰,可为了女人做出牺牲却会为天下人所不耻。《碧血剑》第三回,穆人清对袁承说道“你为人谨慎正直,我是放心得过的。只是你血气方刚,于“色”字一关可要加意小心。多少大英雄大豪杰只因在这事上失了足,弄得身败名裂。你可要牢牢记住师傅这句话。”在江湖人眼中“爱情”与“女色”无异,他们认为为感情的付出与贪念美色,不务正业无异。爱情在他们眼中是一种毒药,一旦服用轻则武功尽失,重则身败名裂,因此对爱情是避之不及。

这些导师都尽是些武林中的绝世高手,大都可算得上是武痴,在武功上花费了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人一生中时间精力必然有限,在武功上花费的多了,自然在情感上投入的就少了:一是没有心思去找相爱之人,二是不能一直相伴爱人左右。“一个真正的武痴与一个普通的练武者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对巫术武术好之、乐之、进而忘我、忘情;还在于这份痴情使他执着、赤城,因而在别地方就显得简单固执、认死理、不会转弯。”武功讲究的道理,可爱情却不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在有情人的斗争中,常常并不是非对错可言。”在感情上,男方总觉得女方蛮不讲理,而女方却觉得他们不懂女人的心思,从此隔膜越深,导致感情破裂。

这些导师无妻室无子嗣,到了年老之时虽无天伦之乐,却有师徒之情来弥补自己一生中感情的空缺。《神雕侠侣》第十五回,黄药师自女儿嫁后,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年老孤单,自不免寂寞,这时见程英稚弱无依,不由得起了怜惜之心,治愈她伤毒之后便带在身边。黄药师由怜生爱,收了她为徒。这份师徒之间的感情,缓解了他们在年老之时的孤独和寂寞,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孤苦伶仃的导师提供了情感上的保障。

   金庸如此创作,也与自己的爱情观,以及婚姻历程是分不开的。金庸一生有过三次婚姻,虽谈不上凄美,但并不是很圆满。他有过一见钟情,也经历过背叛,就在这一波三折的婚姻中,金庸对爱情、婚姻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关于爱情和婚姻,金庸曾这样说过:“我对爱情的看法从年轻到现在都没什么改变:最理想的是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然后一直爱下去。可惜只能是理想。现实需要婚姻制度,可惜那总让爱情走样,不过是人为的勉强结合,一种妥协。”爱情是美好的,但需要精心的去呵护,许多人因为不懂得呵护而导致无法走到婚姻的殿堂。而金庸更不愿意将这些导师,甚至绝大多数弟子写进婚姻殿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想为我们保留爱情中最原汁原味的味道。

尽管导师一般都会出现在英雄之旅的第一幕里,但在故事里放置导师的位置其实是门学问。导师可能会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也可能得在后台等到第二、三幕里急需要他们的关键时刻出现。金庸武侠中,导师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的出现大致分为一下三种情况:一,以满足主人公急需提高武功水平的要求为主,以便于主人公有能力去解决困难;二,为主人公解释在新环境中问题的原因为主,以塑造主人公性格。

金庸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并没有直接与导师直接相遇.在与自己的人生导师相遇之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有了师傅,如《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连城诀》等;二是虽无师徒名分,但也跟着他人学过武艺或者自学过武功,如《飞狐外传》、《碧血剑》、《倚天屠龙记》等。这些前“监护人”为主人公的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主人公的性格。一旦主人公的武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幼年步入青年,他们的导师便开始登场。导师与徒弟的相遇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由前任委托人引荐,如《书剑恩仇录》中袁士霄便是受陈家洛主义父之请,才收他为徒;《碧血剑》中袁承志是由崔秋山引荐。二是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得到了与导师相遇的机缘。如《鹿鼎记》中韦小宝是在奉旨诛杀鳌拜时,被天地会抓走才与陈近南相遇;《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被罚面壁,才有机缘遇上风清扬。这两种相遇的方式看似不同,但都有着意外的成分。导师的出现故看似意外,却实属必然。

一、以传授能力为主。大多数故事都让英雄从正常而平凡的世界进入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非常世界。这种“离水之鱼”的思路启发了无数的电影和电视剧。如果你想刻画一条背井离水的鱼,你就得首先刻画他所在的正常世界,从而与它即将进入的离奇世界之间产生鲜明的对比。小说也不例外。金庸武侠中的主人公一开始大都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平日生活虽然辛苦,却仍与社会的勾心斗角相距甚远。而就在主人公沉浸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时,一场风波突如其来,改变了主人公以往的生活环境,为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英雄必须面对问题、挑战或者奇遇。一旦冒险召唤想起,他就无法无限期地赖在襁褓般的正常世界里。在这个时点,英雄一般会在冒险的出发点犹豫不前、拒斥召唤或者表露迟疑。他毕竟正面对最强烈的恐惧——未知世界的恐怖。他们需要更强能力来消除恐惧,增强自己的自信,全身心的投入冒险。因此这里就需要导师的出现来帮助主人公提高自身的能力,让主人公能拥有足够强的能力去应对这些挑战。《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因为要报杀父之仇,必然要去中原,而与哲别学习的骑马射箭显然不足以让他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时江南七怪的出现教会他了真正的武功,借着复仇的时间步入中原,开启了自己的英雄之旅。《碧血剑》与《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都身负很大的政治背景,需要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务,武功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因此在迈入真正社会之前都已跟导师学习了上乘的武功。《笑傲江湖》中,风清扬的出现,也是由于令狐冲与田伯光的一场武斗,在此期间教授了令狐冲武功。

二,以塑造性格为主。金庸武侠中主人公大都单纯善良,在现实残酷的武林社会中行走难免四处碰壁,这时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矛盾,于是便需要一位导师为他讲解和指引。《连城诀》中狄云遭受陷害却不知道原因,这时在监狱中遇到丁典。丁典教给了狄云武功并为他说明了真相,让他明白了人性的真实。狄云经历诸多事件后,也逐渐变得沉稳、心思缜密。《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在对是非善恶产生了疑问,而就在他迷茫之时,洪七公在华山之顶的那段话让他豁然开朗,郭靖也终于成为一代大侠。

导师在小说中的出现时间,完全是由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主人公需要武功时,导师便会现身传授武艺,当主人公产生疑问是,导师便会出现为你一一解答。

结  语

导师在人的一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身份不一定是师傅,也不一定是老师,可以是我们生活中任意一位能够在生活中或者性格上起到引导作用的角色。导师看似难遇,其实时刻都在我们身边,甚至一句话都能够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在小说“成长模式”中,主人公的成长、性格的成熟,都与导师的教诲更是分不开。导师形象的成功刻画,不仅仅是单纯人物的塑造,而是使故事拥有更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的成长过程更为读者带来了更强的带入感。金庸笔下的导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位老师的特点都让读者眼前一亮,打破了传统老师的固有形象。其中许多的教学方法,很多也都适用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也对当今的教育有所启发。金庸小说中导师形象的刻画,离不开金庸心中与生活经历中导师的固有形象,正是金庸对导师的独特见解,才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导师形象。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Vogler.《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金庸作品集《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11.

[3]金庸作品集《连城诀》[M].广州出版社,2011.

[4]金庸作品集《碧血剑》[M].广州出版社,2011.

[5]金庸作品集《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2011.

[6]孔庆东.《梦瑶九——金庸的醉侠世界》[M].东方出版社,2011.

[7]傅国涌.《金庸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

[8]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9]陈墨.《文学金庸》[M].东方出版社,2008.

[10]陈墨.《文化金庸》[M].东方出版社,2008.

[11]孔庆东.《金庸评传》[M].重庆出版社,2008.

[12]傅国涌.《金庸传》[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葛霞.金庸讳莫如深的感情故事[J].情感天空,2008,11期,22-46页.

[14]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