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案例——花鳗鲡

 昵称29757931 2017-05-18

       花鳗鲡俗称麻鱼、花鳗、鳝王、溪鳗等,是生活在淡水的降河性洄游鱼类,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其形状和特征与澳洲鳗相似,体表有灰黑色菊花样的斑点旧。花鳗鲡营养丰富,其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1.44%,脂肪含量5.08%,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花鳗鲡是我国极为珍贵的食用鱼类之一。目前有关花鳗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布、形态、基础生物学、营养价值等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花鳗鲡的生长情况及循环水养殖过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旨在建立花鳗鲡无公害工厂化健康养殖新模式。




1材料与方法
1.1循环水养殖系统及试验鱼种
        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由养殖池和水处理系统两部分构成。养殖池为圆形鱼池,分为育苗池、成长池和育肥池3种类型,载水量分别为20 t、50t和60t;水处理系统主要集成了臭氧消毒杀菌、机械过滤、生物过滤、液氧增氧等关键技术,系统采用连续循环的方式运行,循环水量设计为100m3/h,水温保持在27~30℃,溶氧维持在7 mg/L以上。
试验鱼种养殖方式:花鳗鲡苗种从澳洲引进,规格为(29.97±1.94)g的黑仔苗。整个养殖过程分为育苗、成长、育肥三级培育。前期养殖在育苗池中进行,放养密度400尾/m3,投苗总量约8000尾,平均规格达到100g时转入成长池,试验中后期阶段平均规格达到500g时转入育肥池培育。各阶段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该阶段养殖成活率、饲料系数以及单位水体鱼产量。

1.2水处理工艺流程
        系统内养殖池的水首先在运输管道内进行臭氧消毒杀菌,然后通过机械过滤器分离固体废物,分离出来的鱼潺、残饵等废物经过加工处理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过滤后的养殖水经曝气处理后注人生物过滤器,进一步清除水中氨氮、亚硝态氮等可溶性有毒物质,最后,在氧气饱和器内进行液氧增氧,完成一个循环,实现养殖水的持续利用和养殖废物“零排放”(图1)。

1.3水处理单元
1.3.1 臭氧消毒杀菌系统 

        臭氧消毒杀菌系统主要有液氧罐、液气转换器、臭氧发生器、臭氧混合器等部分组成。臭氧发生器采用无声放电法制造臭氧,高浓度的臭氧通入臭氧混合器内,通过特殊装置将水雾化成小液滴与臭氧充分混合,从而达到降解有机物、分解有毒物质、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1.3.2机械过滤系统

        系统中设计使用了旋转式带状过滤器(图2),网布孔径为60μm,可滤出0~1 mm大小的颗粒物质。过滤器的运行由过滤器入口室的水位控制,当达到预设水位时过滤器启动,启动和滤带速度由频率控制器控制,随着水位的上升,滤带的速度线性递增。通过吹风机的热风吹走滤布上的污泥,再通过自动阀门用热水对过滤网孔维护冲洗。电磁阀控制自动冷水冲洗器对滤除的固体颗粒物质进行清除,以避免污泥积聚在出口室底部。

1.3.3生物过滤器系统 

        生物过滤系统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实现的,每个模块规格为55cm ×55cm×55cm,滤料由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比表面积可以达到200㎡/m3,系统启动时能够增加到310㎡/m3,为各种有益菌的附着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用聚氯乙烯(PVC)覆盖的铝质框架作墙壁,底板由55 cm×55cm×55cm的耐用材料聚乙烯(PE)制成,确保操作稳定和清洗便利。生物过滤系统主要由出水管、分水盘、生物模块和增氧池4部分组成(图3)。


1.3.4液氧增氧系统

        采用含氧99.9%的液氧增氧。使用过程中液态氧气首先经过液气转换器转化为气态,再通过输气管路传送到氧气饱和器中进行养殖水与氧气的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养殖水溶氧可以达到超饱和状态。


1.4水质测定
        养殖试验开始后,每隔15d对养殖池内养殖水的pH、温度、溶解氧、氨氮(NH4—N)、亚硝氮(NO2—N)、硝氮(NO3—N)、总磷(TP)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水样采集于上午8:00,每个水样设置2个平行组,水样的采集、保存和测定参照国家相关标准。
各项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pH,CHN060型PH计;温度和溶解氧,YSI型溶氧仪;氨氮,纳氏比色法;亚硝氮、硝氮,(1一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总磷,过硫酸钾消解一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1.5 养殖管理
根据花鳗鲡喜阴的生物习性,饲料投喂在避光条件下进行。试验期间每天2次(上午6:30和晚上6:30)投喂统一牌鳗鲡专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43%,每50 kg专用饲料中添加多维素(维生素A、B、C、E)50—60 g、鱼肝油1.5—2.0kg)。仔苗期日投饵率约为3.0%,成长期和育肥期投饵率分别为2.0%和1.2%。花鳗鲡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多为细菌性疾病,如肠炎病、烂鳃病;寄生虫病有举轮虫病和指环虫病。养殖过程坚持以防为主,随时调控好水质,防止亚硝酸盐氮、氨氮等含量过离;调整合理的循环水量,既保持良好的水质,又不影响花鳗鲡正常游动;投喂优质饲料,定期投喂保健药品。





2结果与分析
2.1水质处理效果
试验期间温度、PH、溶解氧变化幅度较小,温度维持在27~30℃,PH为7.2~8.0,溶解氧为7.3~9.6mg/L。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除11月6日(第240天)pH突然降低导致生物包内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活性受到影响而使氨氮、亚硝氮、硝氮以及总磷急剧上升外,养殖期间4种营养盐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氨氮为0.08~1.04mg/L;亚硝氮为0.05~0.33mg/L;硝氮为0.05~9.53mg/L;总磷为0.06~3.83mg/L。分析营养盐变化规律可以发现,育苗期(0~60d)氨氮和亚硝氮持续升高,到成长期(60~ 135d)氨氮达翻1.04mg/L,亚硝氮达到0.32mg/L后,随着生物处理功能的显现,氨氮逐步降到0.35mg/L,亚硝氮最低降到0.13 mg/L。这说明生化池挂膜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也体现了各种细菌在较高氨氮、亚硝氮水平下处理效果更明显。像系统对磷酸盐和总磷去除效果不明显,二者基本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2.2养殖效果
        该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连续分批量生产。试验从3月20日开始,养殖周期为260d,分3个养殖阶段。养殖初期投苗量8000尾,到收成时收获商品鱼约6920尾,成活率为86.5%,期间无重大病害发生,各阶段养殖成活率略有差异,随养殖时间延长,成活率呈上升趋势。(表1)。


3讨论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饲养花鳗鲡大大提高了养殖密度,同时养殖成活率也得到显著提高。目前我国花鳗鲡养殖主要有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和水库网箱养殖3种模式,但3种养殖模式均存在养殖成活率偏低的问题,通常白仔苗养到商品鳗的成活率低于40%,最高水平也只有60%~ 70%。本系统中30g左右的花鳗鲡苗种养到平均体重716g,成活率达到86.5%,较传统养殖模式成活率大大提高;养殖后期(约200d后)养殖密度可以达到70~80 kg/m3,而传统流水式养殖单位水体产量约为13kg/m3。由此可见,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花鳗鲡养殖效果方面优越性极为显著。


        (2)以高氧、适温为基础的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利用纯氧进行增氧是目前水产养殖业公认的高效增氧手段。输氧终端采用氧气饱和器显著提高了对液氧的利用,使养殖水体溶氧始终维持在7 mg/L以上。此外,在温度调节方面,厂房内的温度由热量组合方程式计算得出,通过厂房绝热、热能交换、通风排气等措施,厂房内温度全年保持在27~30℃,为花鳗鲡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保证其全年快速生长。与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养殖周期缩短了4~5个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本试验中,通过水处理工艺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可循环利用,每天仅需3%的换水率就可以维持养殖生产正常进行,每生产1kg花鳗鲡耗水量约为18~25t,远远低于传统流水式养鱼生产1kg鱼耗水量约为360~60 0t的指标,这种模式完全符合“十一五”工厂化水产养殖规划提出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向提高单产与效益,节水、节能的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发展。优化设计的循环水无公害工厂纯健康养殖模式,不仅能够使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可以实现养殖废物“零排放”,这种养殖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特点。该试验表明,利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花鳗鲡等名贵水产品种的养殖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其核心水处理技术尚待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如何解决养殖系统中硝酸盐和总磷的积累问题,相信经过改良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渔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