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里的家国

 刘金枚 2017-05-18
乡愁笔记

★ 肖正华 散文作品

不经意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早已响彻长城内外跟大江南北,一贯马不停蹄、坚决如铁的岁月开始变得越来越柔软起来。离别数十载,渐行渐远,几乎快要被遗忘的故乡,也陆陆续续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复活”开来。那些在年轮转动过程中早已远去的驼铃背影,在生命前进道路上悄然消失的乡音乡情,历经岁月的磨砺跟沧海桑田之后,仿佛正在穿越时空的层层阻隔,翩翩而降如神仙眷侣般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余光中眼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连接着儿子跟母亲,丈夫跟新娘,人间跟天堂,异乡跟故乡。在席慕容眼中,乡愁则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无论天涯海角、今夕何夕,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一直惦记着曾经相依相伴的故乡,所以这才有了旷世绝恋般的乡愁。放眼大千世界、璀璨星河,每个人的生命之旅固然短暂,但一直在延续跟繁衍的生命长河本身却绵长无际;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成长岁月固然总是伴随着风雨交加,但岁月跟人生本身却依旧多情。

 

自古以来,乡愁始终都是一种情真意切的客观真实存在,而非虚无缥缈、天马行空般的情感泛滥。仔细回想起来,记忆中的故乡也好,埋藏在心底的乡愁也罢,其实都不过是种种真实物化“符号”的叠加。

 

过往岁月的影子、父老乡亲们的悲欢离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插满竹篱笆的乡下院子、长满爬山虎的木房子等等,从远处传来又不见踪影的牧童,从窗外划过又躲进云层的圆月,乡愁到最后,真正让人们刻骨铭心的永远都是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物质“符号”。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故乡跟乡愁的浮世绘中,书院这种“符号”始终是一种特别的独立存在。在农耕文明繁盛时期的乡土中国,不管是江南水乡、北国院落,还是雪域高原,几乎每一个历史悠久、岁月古老的村落都在其最核心的位置建有一座福荫子孙、恩泽后代的书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院始终都是山水田园深处、古老村落里的精神圣殿,是推动乡土中国自治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小家与大家、故土跟家国的桥梁,是培养和输送岳飞式铁血男儿、花木兰式刚毅巾帼的摇篮。

 

在这里,存放着无数常年与山川河流为伴、与大地春秋为友的平民百姓们“耕读传家”的祖训;在这里,寄托着无数不问出身、不问年龄的青年才俊、仁人志士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这里,承载着一个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族靠知识武装头脑、靠强大赢得地位跟尊严的大国复兴梦想。

 

在安徽宏村、浙江诸葛村、山西后沟村、广东自力村等等,但凡人文历史悠久、文脉延续百年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都有书院这种物质“符号”的存在,尽管现如今多半已成文物,供后世观瞻、仰视、沉思,但那里的一桌一椅、一书一卷、一字一画,无不流畅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经世古训,无不传诵着“穷则独身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跟治国理想。

 

这些裹在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故乡深处,承载着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记忆的古老书院,要么是先前岁月里乡绅乡吏们从事乡土自治实践时的产物,要么是名门望族于庄园部落中专门为教育子孙后代而建的私塾,要么是达官贵人衣锦还乡或仕途失意者远离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后的终极点校场。无论哪一种,都是志气跟抱负的延续,修身之道跟家国理想的栖息地。

 

也正是有了这些本着“教书育人、修身悟道、为国培养和输送栋梁之才”目的而建的古老书院的存在,才为这个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培养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而创造了让我们世世代代敬仰的宏伟史诗。

 

前不久在央视热映的长篇历史人物史诗电视剧《于成龙》,以清官于成龙的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出仕前,在老家山西川口村的永宁书院,于成龙跟一群有志青年一起,随恩师刻苦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

 

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于成龙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回头再看于成龙以及跟随他走南闯北一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伙伴们的一生,永宁书院可以说是他们那群仁人志士后来所有成就的基石,从一介草民到不畏生死、历经风雨跟土匪斗、跟地主恶霸斗,再到连续多年被朝廷从全国官吏中评选推举为“卓异”,最后到康熙帝盛赞的“古今廉吏第一”。永宁书院的求学岁月,德高望重恩师的因材施教、孜孜不倦,从一开始就成就了于成龙他们报效国家、致力为民的精神基石。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画卷上,类似山西川口村永宁书院这样的圣殿还有很多很多,回望历史,书院曾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宋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宋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随着文化复兴中国大幕的开启,乡愁意识的深层次觉醒,现代书院也在纷纷崛起,但大多还仅仅是国学培育、书画交流之所。

 

“读书人的目标不一定是出仕、做官,当道不行时,便要守道、讲学,把理想寄于将来。”这是中国书院精神的历史体现。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愿古往今来的书院精神得以延续,家国理想跟情怀永世长存!



最新乡愁系列散文精选(点标题跳转)


1、你必须加倍努力否则太对不起自己

2、佛说:看淡了,其实一切也就淡了

3、心灵是故乡跟乡愁最后的栖息地


作者简介肖正华,青年作家、媒体人,祖籍湖北,现居北京。曾获中国产经新闻奖、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出版有长篇小说《官方新闻》、《沉潜》、《公章》及散文集《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