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第二百九十一篇《武》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经·周颂·臣工之什]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作品介绍]

周颂·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歌颂周武王克商取得胜利的乐歌。全诗一章,一共七句,写周武王继承周文王开创的事业,战胜敌人,消灭了殷商,歌颂他建立举世无双的功业。此诗气势高远宏大,是颂诗中的上品。

[注释]

⑴於(wū):叹词。皇:光耀。

⑵竞:争,比。烈:功业。

⑶允:信然。文:文德。

⑷克:能。厥:其,指周文王。

⑸嗣:后嗣。武:指周武王。

⑹遏:制止。刘:杀戮。

⑺耆(zhǐ):致,做到。尔:指周武王。

[译文]

啊!伟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丰功伟绩没有人超过!当然文王的功德确实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建立周朝。后继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败商王朝从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赏析

这首诗是周武王克商后所作的《大武》乐章中的一章。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因此周人作诗歌颂之。

佚名

赏析

朱熹解曰:“赋也。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言武王无竞之功,实文王开之。而武王嗣而受之,胜殷止杀,所以定其功也。”

“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首章也。大武,周公象武王功之舞,歌此诗以奏之。礼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然传以此诗为武王所作,则篇内岂有武王之谥?而其说误矣。”

这是一首歌颂武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乐歌。啊!伟大的武王,您的功绩没人超过啊!当然文王确实功德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后继者武王承命以来,打败殷商王朝,以战争获取和平,从此不再有杀戮,奠定了丰功伟绩。

佚名

赏析

    

《毛序》说:“《武》,奏《大武》也。”这是叙述武王克商的《大武》乐歌之一章。

《大武》为周初的大型歌舞,即所谓的周邦国歌,《武》属于其中之一章。《大武》这一舞曲的组成,共为五章:《酌》为第一章,言武王出师伐商;《武》为第二章,言武王灭商;《般》为第三章,言武王凯旋;《赉》为第四章,言武王经营南国;《恒》为最后一章,言武王定邦、天下太平。《大武》之乐,盖似后世之套曲,合数曲而成。以此可知道本诗的大概情况,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容量很大,概括了周初文武两代英主的开国大业,特别是歌颂了武王灭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浓厚的感情。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最近三千年中,绝对没有战争(连任何微小的局部冲突也没有)的时间大概不超过三十年。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下大势总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八个字虽然说起来很轻巧,但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刀枪剑戟的血腥味,何处没有战车捆绑者无奈的泪水?每一次的“分”与每一次的“合”,都是尸横遍野白骨累累的堆积。战争何以制止呢?靠眼泪和乞求是不起作用的,制服强暴就必须比强暴者更强大,消灭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用革命的正义的铁拳把无义的贪婪的战争狂徒彻底消灭,乃是制止战争最为有效的手段。革命战争胜利后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和平,有利于人们休养生息。残暴不仁的商纣王利用手中的统治工具残害忠良盘剥百姓,使善良的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付此种残暴,用规劝和讽谏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唯有彻底推翻暴政。武王克商制止了残暴的杀戮,实现了解民于倒悬的目的,因而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局部看,原子弹造成了无数日本平民的的死亡,但从全局看,假如不是原子弹的震慑,漫长的战争会使高于此数百倍千倍的爱好和平的人们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原子弹这种残酷的杀人武器为更多的人争取到了生的权利。人民不希望战争,但当唯有使用战争才能消灭战争时,人民会义无反顾地拿起战争这个武器来悍卫和平。人民不希望残暴,但当唯有使用残暴才能制止残暴时,人民会毫不犹豫地抡起残暴这根大棒来保卫安宁。

佚名

赏析

        

此诗是古代大型舞乐大武》的二成歌词。《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根据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

《周颂·武》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当然,《》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

佚名

赏析

博友正道人生说:‘《毛序》说:“《武》,奏《大武》也。”这是叙述武王克商的《大武》乐歌之一章’。百度百科:‘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朱熹《诗集传》:‘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首章也’。不论是《大武》的首成还是二成,不论古今,都不否定其是《大武》的一主要部分。然而,不论古今,没有人说明将《大武》的这一成单独拿出来作颂歌的目的是什么?用于什么样的礼乐场合?毛传善于见他人之不见,这次说的也太隐晦,起码我是从中体会不出话外之音了。

百度百科:‘《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史载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进至商国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纣王发大军相抗。周师大将军吕尚领先锋武士挑战,殷军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后,武王大军乘机掩杀过去。纣王大败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下最高君主。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所以《武》诗一开头,就以最高亢最雄浑的歌喉对周武王做出了赞颂:“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暴虐,厚赋税以盘剥国人,造炮烙酷刑以镇压异己,嬖爱妇人妲己,宠信佞臣费中、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当然这一定是歌颂武王,只是用于什么礼乐场合还是没清楚说明。这时我思念周公了,如果他活至今日,人们也就不会对他拿出《大武》的一部分作颂有此疑惑。

正义曰:‘然则以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说明的《大武》的名称来历。有人认为整个《大武》乐歌就是周公在武王灭商后所作,我没整篇看过《大武》乐歌,不敢瞎猜。然从这篇颂来看,和成王期的周公风格似略有不同。也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周公的文风也在变化?留给专家去研究吧。总之,《臣工之什》的末篇《武》似乎给我留下不少疑团。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唔呀辉煌的武王,性情无争却维如火烈烈。无竞维烈,这是武王的性格和特点。不怒而威,不刚而烈,与人无争却人人畏惧似烈火。《诗经》中‘无竞’一词是专门用在武王身上的专有名词,恐怕也是对武王的最恰当的评价。‘无竞’后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毛亨的‘与人无竞争’,郑笺的‘无强恰是最强’。一种是朱熹的‘无人可与竞争’。这就是古汉语的奥妙处,一词多解。好处是可以表示多种意思,缺点是常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持。好在这里似都可以。至于‘无竞’的初始意思,也只有棺材里的人才知道,不过这里好像没必要争议,无竞便好,无竞最妙。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诚信有文德的文王,能开其后的基业。郑笺云:‘於乎君哉,武王也,无强乎其克商之功业,言其强也。信有文德哉,武王也,能开其子孙之基绪。’虽名武王,却允信文王的文德,能继往开来也。好高的评价。似有文王不文武王不武之意。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接受了传承下来的武功,战胜殷商制止了杀戮,年老成定你的功名。嗣武,笺云:嗣子武王。《诗集传》:而武王嗣而受之。我以朱意为好。遏刘,刘,本义:杀,戮。制止杀戮,应指我上篇博文中所说不杀殷王之后。耆,耆,本义:老,《说文》耆,老也。强横的《广雅》耆,强也。毛传:耆,致也。《诗集传》相同。郑笺:耆,老也。我尊字的原义。

聊聊数笔,把武王的文治武功性格特点全部概括,已是短品中的难能。从诗意看,主颂武王的武功,果然像孔圣人所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应是灭商后的作品,成王期时被周公拿来作颂。只可惜作颂的具体目的没人说明。

佚名

《武》   [经·周颂·臣工之什]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译文:

“啊!伟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丰功伟绩没有人超过!当然文王的功德确实很高,开创了一代基业建立周朝。后继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败商王朝从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关于《武》的诗旨,历代基本无争议。

《毛序》曰:“《武》,奏《大武》也。”意思是说,《武》这是叙述武王克商的《大武》乐歌之一章。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武王克商,作《武》“。又据《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曾说《大武》“再成而灭商”,可知《武》是《大武》乐舞二成的歌诗。

根据今人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但还有专家言:《大武》共五章:《酌》为第一章,言武王出师伐商;《武》为第二章,言武王灭商;《般》为第三章,言武王凯旋;《赉》为第四章,言武王经营南国;《恒》为最后一章,言武王定邦、天下太平。

《武》之乐舞,表现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历史事实。

百度百科说: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殷商灭亡,周武王成为天子。毫无疑问,这一战争的胜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业绩,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因此周人作《武》诗歌颂之。

宋代朱熹解曰:“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言武王无竞之功,实文王开之。而武王嗣而受之,胜殷止杀,所以定其功也。”

孔子对《武》的评价较高,《论语·八佾》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  ◆  ◆  ◆  

诗经291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