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美,惊艳在历史长河

 昵称37471631 2017-05-18
 






那些美,惊艳在
历史长河
 


人生从61岁开始
——我看郑燮



钱红丽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
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
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



郑板桥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之意。
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
这么一来,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
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然后参加科举,入仕
……
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等到清朝都换了三个皇帝了,他郑板桥才勉强做上一个县令的官。
彼时,他已人到中年。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
那时节,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

当时的扬州可了不得,商贾云集之地,纷繁热闹。
可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
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
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辟荆斩棘地做上县令。
但,就凭他耿介的性格,不肯低头奉迎,也是升不了什么大官的。、
二十几年来,他就一直在县长的位置上徘徊不前。有一段,为了前途计,
他也试着妥协个那么一回,迢迢地跑去北京,向当朝宰相投石问路。
所谓投石问路,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讨得欢心,
关键时刻,给你讲几句好话,也许你就有了平步青云的机会。
 
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干,肯定干不好。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贬时弊的人,
他的血性不允许他这么昧着良心,以低级趣味的方式往上爬。
 

后来,在61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
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从此有了灵魂的安枕
……


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入仕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窠臼里郁郁不得志。
郑板桥终于在61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
他的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
……不一而足。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





 


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
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
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
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
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
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
不那么松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性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
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绝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心弦绷得紧。
等到61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
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
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
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
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
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
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艺术大抵是相通的。
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杆,这样大框架打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
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
……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搞好,然后再补充细节。
他那种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
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舍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
 

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
作为四君子中的竹,因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迭宕,历久醇香——
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仿佛可以闻得见香味来。
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
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
郑板桥的墨竹是相当有态的,疏淡有节,苍老横斜,绿荫匝地。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
只寥寥一墨黑,点在纸上,便勾画出情态异姿。
修笔,必先修心。心中有景,笔下方有神。
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
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于“四书五经”相呼应。
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61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
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
在生前,凭借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
那是在一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个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
 
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被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