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的“有为”与“无为”——令人既爱也恨

 金色年华554 2017-05-18

诸葛亮,蜀汉丞相,毕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严格要求自己,为蜀汉基业的开创和维系奉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以个人作为和人生信念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当代公务员的楷模,真心不是冲着名利去的,而是踏踏实实为国家办事,为百姓办事。如他所言“不求闻达于诸侯”)!后世诗人杜甫也曾写诗缅怀他,诗中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呕心沥血的一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个人也比较佩服诸葛亮,下面会分点介绍)。

诸葛亮的“有为”与“无为”——令人既爱也恨

三顾茅庐

咱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前者是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分析的天下大势和提出的“兴汉”路线;后者是诸葛亮继承先帝遗愿,向后主请求出兵北伐时表的决心。

诸葛亮的“有为”与“无为”——令人既爱也恨

天下奇才

诸葛亮一生的“有为”之举完全可以通过上述两部作品来归纳总结。接下来咱们就来一条一条地大致罗列一下:

一、自比管仲、乐毅。(也许你会问,这和诸葛亮有为有关系么?且听我慢慢说来。)管仲、乐毅,何许人也?乃春秋战国名人,皆为治世之才。诸葛亮以此二人自比,非是单纯的自夸,更是一种自我暗示和勉励(我诸葛亮一生绝不当平庸的人,要做就要像管仲、乐毅一样,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水准)。我把这一条摆在诸葛亮“有为”的第一条上,相信他本人也是认可的。一个人贵在什么?有信念!诸葛亮年轻时就立志成为国家栋梁,这是他最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正应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语)!

二、谋划并践行“天下三分”的路线。刘备找上诸葛亮时还是一个寄人篱下的落魄皇族,但诸葛亮没有嫌弃他(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在得知刘备胸怀大志后,还主动为他分析天下的形势,并为他指明了平定天下的策略。刘备遂邀诸葛亮下山相助,诸葛亮没有推脱,一直尽心竭力为刘备做事,最后取得了荆益二州(事实上,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一直在等刘备,因为只有刘备才能带给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荣誉,我私下认为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诸葛亮为人正直,忠于汉室,这一点可以从他既不投曹也不投吴中看出)!

诸葛亮的“有为”与“无为”——令人既爱也恨

北伐中原

三、北伐中原,矢志不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因为一个信念,这让我想起了演义中的一段情节,水镜先生来拜访刘备时,曾叹道“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可惜,可惜......”。后来每每回想起这段剧情,都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感觉蜀汉未来的前景渺茫,于是主动担负起北伐中原的重担(对于刘禅的暗弱,诸葛亮心知肚明,他是不可能继承他老子的遗志——临阵讨贼,恢复中原的)。诸葛亮后半生几乎都花在了北伐中原这一件事上,然而却在歧山碰到了他一生的劲敌司马懿,最后含恨而终。

看完诸葛亮的“有为”,咱们再来看看他的“无为”,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正是这几条“无为”导致诸葛亮最终未能帮助刘备完成一统中原的梦想。

一、联吴抗曹。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他认为曹操不可与之争锋,而对于孙权则要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事实上后来诸葛亮一直恪守这一大原则(有好几次灭吴的机会,诸葛亮都没有抓住,这让我很是费解),一直努力维系蜀国和吴国的友谊,共同对付占据北方的曹操(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永远的朋友么?永远的敌人么?我很怀疑以诸葛亮的智慧,他会看不穿这个道理)。

二、关羽北上伐魏,诸葛亮和刘备在益州没有动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怎么说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宛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可以说是蜀魏之战略交点),现在关羽上了,他却没有提醒刘备在汉中策应一下,最后关羽孤军身入,独自面对曹孙两家大军,终寡不敌众被俘身亡(吴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魏国也好,蜀国也好,都可以做朋友,只要能够使本国强大起来,或者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一个存活问题),可以说关羽之死,诸葛亮要负一半的责任(明知关羽个性不足以担当大任,他没有力劝刘备换将,在得知关羽大胜时,他没有预料到大败将至,而是和刘备一起坐观成败,这和一个高明的谋士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太相符)。

诸葛亮的“有为”与“无为”——令人既爱也恨

败走麦城

三、伐吴之战,他坐了冷板凳。刘备为报兄仇,率军伐吴,因诸葛亮屡次劝阻对东吴用兵,使刘备心生不快,故将其留在西川看守家门(这和诸葛亮一直以东吴为友有关,他是一步错,步步错)。刘备不带诸葛亮,而诸葛亮呢,顺水推舟,也没跟着去,这就非常不对了(可能有人会认为曹丕会趁机南下取汉中占蜀地,但我私下认为,若诸葛亮以赵云或马超为将镇守汉中,只守不攻,应该没有大碍。后来,刘备逝世,曹丕搞了个五路伐蜀,诸葛亮就是派赵云去守的汉中,结果让曹魏十万大军望城兴汉,所以这儿我更多地认为是诸葛亮本人伐吴心思平淡)!

四、诸葛亮一生太谨慎,反而失了用兵真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一点上庞统做的要比诸葛亮好,虽说他本人中伏死得比较早。水镜先生在评二人时,给予二人相同的评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显然诸葛和庞统各有所长,一正一奇)。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大多是“正”的思想,尤其到了晚年时期,更是小心谋划,步步为营(演义中诸葛拒绝魏延走秦岭小道抄袭长安的计策,坚持走大道伐魏,其中固然有免自曝其短的因素在,但更多地应该是他个人的用兵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