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博物馆日:参观顶级国宝指南(上)

 許學仁 2017-05-18



【中国国家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国宝数:23

第一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件:陶鹰鼎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第三件: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

商周时期青铜文化    食器

19393月河南安阳出土

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后母戊鼎又叫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已经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品。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制。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第四件:利簋

西周 武王时期     盛食器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第五件:大盂鼎

西周周康王时期  炊器

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

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第六件虢季子白青铜盘

西周 宣王时期     水器

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今属宝鸡市陈仓区)

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

 

第七件:孝端皇后凤冠

 万历(1573—1620年)

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

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

19571020日下午,北京明定陵地宫的最后一扇石门被开启,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静静摆在地宫里三具棺木,分别属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和后来被万历的孙子天启皇帝追封为皇太后的孝靖太后。其中的4个储物箱内各有一个六角形的朱漆囊匣,匣内各装着1件凤冠,出土时漆匣已朽,凤冠珠翠散乱,考古工作者根据原物修复成32凤、129风、99凤和63凤的凤冠各一件,其中这件属于孝端皇后的99凤冠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八件:   商子龙鼎

商代末期周代初期 

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

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径:80厘米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第九件:商四羊方尊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盛酒器

1938 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高58.6厘米、重34.6千克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第十件:西周天王簋

西周初期    盛食器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出土

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

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簋身和方座装饰两两相对的夔纹,夔体卷曲,状如蜗牛,这种体态的夔纹也是周初特征。天亡簋内底刻有878字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天上神帝。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第十一件: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

西汉 

1955-1960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51厘米,盖径32厘米,底径29.7厘米

此器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残缺者未计入),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兽爪足。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人物127(未计残缺者)

 

第十二件: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水器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14.1厘米、口径28厘米

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

 

第十三件: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此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第十四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1974年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

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
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这件彩陶壶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第十五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彩陶

1958年陕西省宝鸡出土

15.6cm,长24.8cm

该器器作船型,杯型口,平肩,肩上两边各有一半环型钮,鼓腹,两端起尖角,平底。泥质红陶胎,器身表面不甚平顺,抚摩时有涩手感。腹两壁以赭黑彩绘网纹。

新石器时代时彩绘陶多采用赭色与红色,是在制胚成型晾干后直接用矿物颜料画在器表上的。这类颜料易氧化,所以一般出土的彩绘陶其颜色难以保存。这一时期有许多陶器均以网纹或鱼纹为饰,似乎向人们揭示仰韶文化地区人类与黄河的共生关系。


第十六件: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吴

1955年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

15.7厘米,长20.9厘米。
越窑烧制,通体浑圆,斜颈圆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虎首昂起,张口露舌,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虎子起源于战国,流行于汉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通常认为虎子是一种盛溺的亵器,但此器的铭文却提供了不同的证据。器腹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制宜的铭文,表明它制于公元251年,是中国目前纪年铭文古瓷中时间最早的器物,同时它明确地标明吴帝的年号和瓷工自己的姓名,不应该作为亵器,而当是盛水的水器。


第十七件: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   青瓷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 

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

该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十八件:新时期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第十九件: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战国·(公元前475-前225)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18.7、宽4.9厘米

此件带钩由白银制成,器形较大,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球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白玉琢成的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雁。带钩的制造工艺也十分精湛,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此带钩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围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第二十件:西汉“滇王之印”金印

西汉时期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四字。《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

 

第二十一件/二十二件:隋绿玻璃盖罐/隋绿玻璃小瓶

隋代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高12.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4.9厘米

两者的工艺特点大同小异,晶莹可爱,色泽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型为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的粗糙,表面隋代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第二十三件: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代

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

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与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以及最昂贵的金缕衣并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饱含着浓郁“异域情调”,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27

国宝数:2

第一件: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

新时期时代龙山文化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通高9.0厘米口径37.0厘米

陶寺遗址位于陕西省汾县东北15千米,距今约4400年-4000年。该遗址曾经发现古代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左右,是尧部落的中心所在。这件彩绘龙纹陶盘出自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从陶寺的龙纹陶盘开始,我国的龙形象的演变发展,延续至今。

 

第二件: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

高30.5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这件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形似现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石,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绿松石带相隔。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饰以三组饕餮纹,但形态却各异。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首都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

国宝数:1

第一件:西周伯矩鬲

西周早期 

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

1974年北京琉璃河251号墓出土

折沿方唇,直颈袋足,颈饰龙纹,装足作牛首形,盖为饰二相背的牛首,角翘起,两个钮作立体牛头,内壁和盖铸同铭15字,记偃侯赐伯矩的,伯矩作父祭器。

周青铜礼器的食器中,鬲的数量不多。此器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华丽。器物造型为立耳、三袋形足,有平盖。鬲颈部饰一圈夔纹。在器腹连三袋足的体积感最强部位,装饰以大形的浮雕牛首,牛角尖端突起于器表。器盖上前后对称地饰一对同形的牛首,牛角翘起,与鬲耳相抵。在两牛首相接的中线位置铸一环钮,钮的两面饰一小形的立体牛首。全器装饰立体与浮雕的牛首共7个。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

 

 

【清华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

国宝数:1

第一件:战国简《金縢》

战国,2008年7月15日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先生捐赠
清华简的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金滕》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即卧病不起,武王之弟周公为武王祈祷,愿代之生病,表示对武王的忠诚。但简文标题未用《金滕》,而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共有14支简,简背面有次序编号。第14支简背面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全篇简文与《尚书》的《金縢》大致相合,整理者认为,“当系《金縢》篇的战国写本”,两者是明显的原始数据和修改后的“定稿”的关系,并且“简文不用‘金縢’作为篇题,疑抄写者没有见过《书序》”。简文与传世本《金縢》有一些不同。例如记载周武王在“既克殷三年”后生病,与传世本作“二年”不同;简文中没有传世本中涉及占卜的文句;周公居东“三年”而非传世本的“二年”,等等。《尚书》中的《金縢》一篇所记因为牵涉到周初的重要史实,历来倍受人们重视。但由于《尚书》本身的成书与流传过程比较复杂,自宋代开始,有人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猜测其可能是晋代人伪造。这种猜测在清代发展到了极点,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今。

 

 

【故宫博物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国宝数:11

书法&画作请戳下面的链接↓↓↓

第二批禁止出境展出的顶级国宝(上:书法)

第二批禁止出境展出的顶级国宝(下:画作)


第一件: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青釉堆塑

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

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1] ”(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第二件: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代

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通体青釉,造型奇特,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凤的嘴下啄,凤头扣在壶的口沿上,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在凤头的后侧,从口沿顺肩而下至底部,壶柄塑成一条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


第三件:黑釉蓝斑腰鼓

唐代

长58.9厘米、面径22.2厘米

通体施黑釉,黑乌中闪出蓝斑,装饰效果极佳。鼓身凸起七道弦纹。形制类似今延边兄弟民族使用的长鼓。在我国古代壁画、雕刻画面上,均可看到拍击腰鼓的伎乐形象。腰鼓本是西域乐器,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原。

第四件: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代汝窑

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第五件:北宋官窑弦纹瓶

宋代官窑

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线条优美,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器体有“紫口铁足”的官窑器特征,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第六件: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代钧窑

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第七件: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代登封窑

高32.3cm ,口径7.3cm ,足径9.5cm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第八件:灵鹫纹锦袍

北宋织物

1956年新疆与青海交界处阿拉尔出土

锦袍身长134厘米,两袖通长186厘米,袖口宽15.5厘米,下摆70厘米,后裾69厘米

“灵鹫纹锦袍”纹样主体花纹为复式小联珠环组成的大团窠纹中,以生命树为中轴、根部饰以葡萄纹、树的两侧为相背引颈而立的神鸟——灵鹫,如图所示。在古代波斯教——琐曼亚斯德教中,灵鹫被认为是灵魂的守护神,生命树象征不朽,而联珠纹最初可能代表太阳,即为日神崇拜。独特的构思,华丽典雅的装饰,神秘的宗教气息,可见其具有异域风情。

第九件:战国石鼓(1组10只)

战国

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晋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数说。后经金石学家们从其内容、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多方面的考证研究,认定是秦国遗物。在主张秦国遗物的意见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说,确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第十件: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宋代

拓本38页,剪条装裱,每页3行,行6字。纵22.3厘米,横12.8厘米

原碑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据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和明郭宗昌《金石史》中记载推测,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一是长垣本,以明代长垣王文荪藏得名。二是华阴本,明时为华阴东肇商兄弟和郭宗昌收藏,也称关中本。三是四明本,明时宁波丰熙万卷楼与范钦天一阁所藏,宁波古称四明。四是顺德本,因清季顺德李文田获存而得名

 

第十一件: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代

47面,每面35行,自第9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天津博物馆】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1

国宝数:2

第一件:西周太保鼎

西周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

高50.7厘米,口宽23厘米,长36厘米,重26千克

太保是周朝一种职官的称谓,其主要职责是辅助周王,根据史书的记载,召公是太保,周公是太师,共同辅助周成王。太保召公名为奭,周武王死后,他和周公以长老的身份监护周成王。周公负责今河南陕县以东的地方,召公负责陕县以西的地方,是今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也是陕西省得名的原因。据说召公在管理陕以西时,提倡勤俭为民,深受人民敬仰。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他死之后人们舍不得砍掉这颗甘棠树,《诗经·甘棠》就是为了纪念召公而作。

                           

第二件: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代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608年)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2.5厘米

此瓶单颈双腹,饰有捏塑双龙形柄,龙头摊入瓶口,通体施白釉,瓶底刻有“此传瓶有□”,可知此器名为“传瓶”。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曾出土类似的一件,但无铭文,故此瓶的年代也应为隋代。此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致,胎细质坚,釉质温润洁白,显示出隋代白瓷生产的水平,为隋代白瓷的佳作。器身刻有其名称,在古代陶瓷中较少见,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


【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九纬路19甲    

国宝数:1

第一件: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


【辽宁省博物馆】

地址: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

国宝数:2

第一件:鸭形玻璃注

北燕文物, 1965 年9月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第二件: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1971年辽宁北票辽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高9.3厘米,长14厘米,宽7.4厘米。器身呈摩羯状,雕满鱼鳞状纹片,两旁双翅伸展,尾部高扬,尾鳍张开,通体施青釉。此器原定为北方青瓷,经国家文物局一级品巡回鉴定组认定为宋代耀州窑的产品。此器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反映了制瓷工匠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青釉晶莹素洁,胎质细腻坚硬,为耀州窑的精品之作。此器出土于辽代早期贵族墓葬,时间为十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初期,它为耀州窑青瓷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器。


【河北省博物馆】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16

国宝数:4

第一件: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中期

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长度47.5厘米,高度 36.2厘米,宽 度 47厘米,环座径 31.8厘米

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第二件: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中期

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

第三件: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

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

该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

第四件:长信宫灯

汉代青铜器

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定州市博物馆】

地址:保定市定州市刀枪街31号

国宝数:2

第一件: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

东汉

此器于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

高16.9厘米,长15.6厘米,黄色,夹杂有褐斑。它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纹饰精美,将神话中的人物、景色和动物巧妙地组合一起,是东汉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第二件: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北宋时期

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60.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10.1厘米。净瓶又叫军持,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用于贮水净手用的器皿。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建华南大街82号

国宝数:1

第一件:西汉错金银镶松石狩猎纹铜伞铤

西汉时期

1965年河北定县三盘山出土

长26.5厘米,直径2.6厘米。圆筒竹节状,中空,由中间分为两段,以子母口套接,为古代车上的伞铤。



【湖北省博物馆】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0号

国宝数:9

第一件:大玉戈

商代前期

大玉戈整体呈硕长形。玉质呈青黄色,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玉戈整体呈扁长形,通体光素,由刃和柄两部分组成。刃部的一边平直,一边略成弧形,两边均有刃,头部较为尖锐。柄部略成长方形,上下两侧有稍微凸起的脊。刃部和柄部相交之处有一个圆孔,在使用的时候以绳子穿过圆孔,将大玉戈固定在木柄之上。

 

第二件: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第三件: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时期文物

1977-1978曾侯乙墓出土

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的葬具,此棺重约七吨,原位于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内的主棺。棺内套有一内棺,成殓着墓主人的尸骨,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第四件: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时期

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祭祀时就摆放到曾国国王的宝座前。与编钟相比,虽然体积较小,但它的地位却丝毫不亚于编钟。尊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的叫做尊,下面是一个大盘。尊盘合为一器,尊上铸有28条龙,盘上铸有56条龙,共84条。在尊上还饰有32条蟠螭,盘上饰有48条蟠螭。玲珑剔透的蟠螭和镂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整件器物精美绝伦。尊盘上的龙和蟠螭象征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这套青铜尊盘一直从先君传到曾侯乙的手中,成为曾国的传国之宝。

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第五件:彩漆木雕小座屏

战国木雕漆器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

高15.8厘米,宽18厘米

底座两端着地,中悬如桥,整座浮雕蟒图形。座上承长方形木质透雕屏。整屏采用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镂刻出凤、鸟、鹿、蛇、蟒、蛙等五十五种禽兽,交错穿插,形成彼此争斗的生动场面。

 

第六件: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

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第七件: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战国漆器

盒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木胎。呈鸳鸯形,由两半胶合而成,颈部作圆形榫卯结合,插入器身,头可自由转动。器身内部剜空,北部开有长方形孔,覆以浮雕夔龙纹盖,尾平伸,翅膀微微上翘,足作卷卧状。通体髹黑漆地施艳丽彩绘。颈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间饰黄色细点。腹部两侧绘两幅及其精彩的漆画:左侧绘撞钟、击磬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场面。此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器物造型与所绘漆画均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代表了战国漆工艺及漆画水平。

第八件:云梦睡虎地秦简

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九件: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战国早期,长48厘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由十三片镂空的各种形式或图案的玉片及廿四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出土之前,活环玉器一直被认为是清代乾隆之后的淫巧之作,但出土证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就有的工艺,不不叹古人手工之精妙其中八个活环以镂空法琢成,不可拆卸,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精品。

 


【荆门市博物馆】

地址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大道19号

国宝数:1

第一件:战国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

战国

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
郭店1号楚墓虽数经盗扰,仍幸存有八百多枚楚简。其中有一少部分无字简;有字简共存七百三十枚。专家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这批古书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和文书,是由专门的人抄写的。这批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两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国宝数:10

第一件:淳化大鼎

西周青铜器

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也是圆鼎中的最大者。                           

第二件: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代银器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

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腹长经11.1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

这件银壶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装水用的皮囊壶和马镫的形状综合制造,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圆形壶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壶口,壶口上倒扣莲花瓣形壶盖。另外,盖纽上还系有一条l4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套连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壶盖脱落遗失。另外,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

 

第三件:唐兽首玛瑙杯

唐代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

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后来才传播到亚洲。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深入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模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据估计,它的制作年代当在8世纪前期。

 

第四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

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

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驼背部架一平台,铺方格纹长毯,上有乐舞俑8个,7男乐俑1女舞俑。乐俑环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女舞俑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第五件: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

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为五代时耀州窑的产品

 

第六件: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西汉时期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

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经考证印的主人即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第七件: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代

高近200厘米,长近900厘米

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

是极为壮观的鸿篇巨制,也是唐代壁画中的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整幅画面中现存46个鞍马人物,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

 

第八件:唐章怀太子墓壁画打马球图(1组)

唐代

陕西乾县城北3公里的韩家堡,为唐乾陵陪葬墓之一。1971年发掘。

《打马球图》绘于墓道西壁,长6.75米,高1.65米。画面上有20匹“细尾扎结”的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登黑靴,头戴幞(音fu)头。他们一律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整个比赛场面精彩激烈,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

 

第九件: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

唐代

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墓全长100.8米,由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8部分组成。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陶俑、三彩俑、陶器和金、铜、铁器,以及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墓内壁画40幅,面积约400平方米,题材丰富,形态各异,色彩绚丽,非常珍贵。

 

第十件: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唐代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最大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地址:宝鸡市渭滨区中华石鼓园

国宝数:4

第一件:何尊

西周早期   祭器

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铭文12行、122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

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在国家的中心(成周)管理天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

 

第二件:墙盘

西周铜器

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 .6厘米

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

西周是铸造长篇铭文的时期,铭文内容涉及统治阶级的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享以及贵族间的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此铭文字体为西周时期的标准字体,其字形整齐划一,笔势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第三件:害夫簋(夫音同胡)

胡簋又称[害夫]簋,1978年扶风县齐村出土,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簋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簋,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王”。侈口唇、束颈、鼓腹、圈足下具方座;双耳呈獠牙兽首形,兽首高耸于器口,耳下有珥。口沿与圈足饰窃曲纹,腹与方座饰直棱纹。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

 

第四件:逨盘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逨盘方唇,折沿、浅腹,两附耳,两衔环,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内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该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盘”。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

国宝数:1

第一件:铜车马

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

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西安博物院】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

国宝数:1

第一件:彩绘人物车马镜

西汉

1963年在西安红庙坡出土,直径27.5厘米

圆形钮座,钮为三轮覆瓦纹,镜背饰红、绿、黑四色彩绘。图案分内、外区,内区涂绿色,以云水蔓草衬托,绘制四朵花卉。外区以朱红色为地,绘制车马人物,间以林木花草,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彩绘铜镜较少见,且此镜有出行、狩猎、饮酒等绘画题材作为装饰,别具一格,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资料。

 

【茂陵博物馆】

地址:咸阳市兴平市道常村附近

国宝数:1

第一件:茂陵石雕

汉代

西汉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群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

石雕原来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墓前及墓四周,共有16件。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

国宝数:2

第一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

1625年被一些建筑民工在周至县大秦寺发现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第二件: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唐代

昭陵六骏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前的六块骏马浮雕石刻的总名称。是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的战争中所骑六匹战马的雕像,刻于贞观十年(636年)。六骏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六骏每件宽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达3.7吨,均为青石质地。遗憾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被盗卖到了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四骏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

地址:宝鸡市扶风县城北

国宝数:3

第一件: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唐代

此锡杖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1987年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

杖长196.5厘米,重2390克

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第二件:八重宝函

唐代

1978年5月5日发现于宝鸡法门寺地宫。

八重宝函,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第三件:铜浮屠

唐代

1987510日出土于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

该浮屠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重7.4千克。为模铸成型,精致玲珑,四角正方形亭单层阁式,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

 

···

图文整理:娜娜

历史讲坛主播&讲师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



关于历史讲坛

微信ID:onhistory


四年的时间

近百次游学活动

集结了数千人行走的力量

跨越全国五百多个历史文化景点

在这里,和历史讲坛在一起

与历史来一次亲密接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