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作品。为个人对医疗文化内涵的部分理解,分享的是个人的声音。 阴阳辩证之一 汉医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临床典范。是中华医疗文化的光辉旗帜,其医理精髓是阴阳辩证。 茲就其中‘阴阳合一’‘阳为主导’之理阐述自己的看法。 1.阴阳来源于日、月运行对地的影响,也就是说最直接的表现是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影响着万物的生化。 2.阴阳合一。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其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合一的具体体现。举大自然的‘象’来解释: 春,东风至,天气向暖,冰冻渐开。此季冬雪渐化为雨,且春雨蒙蒙,雷始鸣,表土渐苏,而蛰虫出。此季之暖应万物萌发。 夏,南风至,天气渐之酷热,此季雨水渐为滂沱以应草木万物孕华繁茂之用。 秋,西风至,天气渐凉,雨水渐少,霜始至。应万物成实之需。 冬,北风至,雷声收,蛰虫伏,地始冻。万物收成。雨渐化为雪。 举 其中“春东风至,雷声闻,春雨蒙蒙。”解释阴阳辩证。(在汉医文化里每年有五季,即四季加上长夏湿气主令之季。不可不知。余季的阴阳辩证内涵仿春季) 春东风至,天气渐暖即春天之阳,而细雨蒙蒙即春天之阴。试问春风和煦,倘若此季行冬之严寒之冰雪,土壤冰冻不解。则草木在上之枝芽得天之暖欲萌发,在地下之根不能供后天所需。枝芽之液蒸干必死。若行夏之滂沱大雨,土壤被沤。而寒凉不解,草木萌生之机被郁。离死不远。蛰虫亦是。 春之暖阳与春之细雨,即是阴阳合一。春之细雨因春阳所化而来。余季仿此。 此阴阳合一中,阳生阴长指前半年的阴阳变化,阳杀阴藏指后半年的节气变化。春夏阳生,秋冬阳杀。举植物为例。春夏阳生,植物发芽,孕华,枝繁叶茂,既是阴长。秋冬阳杀,植物成实,叶落。既是阴藏。其中雷声之始闻,与雷声收乃天地阳生阳杀之验。 近代中医之“水浅不养龙”既是秋冬之时节水温寒凉之际,渐欲冻结之象,汉医之言‘龙’即是地表水中的温度。‘潜龙勿用’说的意思也是水中温度尚低,刚好够万物萌发之用时节阳与阴的情况。 人身仿自然之一木。植于土,得天地阴阳而生化。 记此为阴阳辨一得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