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宵夜罗曼蒂克消亡史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7-05-18



武汉宵夜

在武汉,没有什么事是吃一顿宵夜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撸几串烧烤,吹几瓶啤酒,吃几盆麻小,聊天聊到通宵。

 WuHan Night Snack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太珍
武汉宵夜的蛮荒时代


我们这一代武汉人的宵夜记忆,开始于遥远的八十年代中后期。一家位于汉口江岸区黄兴路转盘的餐馆,把武汉带入了宵夜的蛮荒时代。

这家叫太珍的四川火锅店,是由兄弟三个合开的,简单粗暴的四川老汤火锅。生意火爆之极,月黑风高之夜,当时自诩为有头有脸的人物,无不以在此出没为荣。


武汉夜宵蛮荒时代的活化石——满天星太珍火锅


当然,四川火锅那些让人颠倒的招术,让这些牛鬼蛇神在口舌之殇和菊花之劫的深恶痛绝后,还对太珍欲罢不能、流连忘返。

我的第一次宵夜就是从此开始。记得当时为编辑一本铅印诗集《南中国》,我们几个在主编沪上敦腾家聊至半夜,谈兴依旧盎然又恐惊扰他家人休息,不知谁提议到太珍宵夜,于是就一伙人骑车涌至太珍。

一位脖子上带着很粗的金项链的中年汉子,神情踞然地安排我们在店外的桌子上坐下,也没有问我们要什么菜,就拿出几盘诸如毛肚、猪血、午餐肉、藕片、莴苣片、大白菜,往桌子上一摆。翻着疲倦的眼睛盯着我们说:就只有这些,其余的卖光了。

我们这几个直男,对此丝毫没有在意,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畅谈。说实话,对那天的老汤锅底是否正宗,为何如此混沌,菜品新鲜与否,喝了多少啤酒,我的记忆都早已模糊,不知被淹没于记忆的哪个角落。

唯独记得,我们吃到天已微明,初夏的天空在我们头顶上变幻,由漆黑变成深蓝最后转至玫瑰红,绚丽多彩,心旷神驰,叫人久久难以忘却。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吉庆街
武汉宵夜的罗曼蒂克时代


进入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武汉宵夜进入了罗曼蒂克时代。


鼎盛时期吉庆街夜宵


这是一条靠近中山大道大智路口的的普通的街道,名字倒很讨喜,叫吉庆街。“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样。”池莉在《生活秀》里这样直白地告诉世人。但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附近居民将小椅小凳小竹床摆在路边,开始“挖地佬壳”,从桌面摆到街上,小家小菜的“靠杯酒”。到1993年开始,吉庆街的开始进入繁盛时期,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大排档市场。

这时,令吉庆街宵夜闻名全国的其实并不是这里品种丰富的食物(卤鸭脖子就是从这里风声鹊起的),而是吉庆街宵夜几乎无所不包的节目。



吉庆街的节目,有民歌、流行歌曲、传统乐曲和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豫剧、湖北大鼓、评书、笑话等。一首歌或一个曲子十块钱,点得多了,最后还要送一首。

虽然其时流行音乐已如日中天,但是在这条街上实际上是乐器演奏还是最受欢迎的。宵夜的人们,刚被《二泉映月》的忧弓愁弦拉至地面的惆怅,就被《鞭催马运粮忙》轻快的笛声驱散;在《马刀》的手风琴键盘上的奔跑到不着边际的兴奋,又在《回家》的萨克斯舒缓吹奏中平复。



还有不同发声方法制造出的人声,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从各个角落蹦出,在耳边碰撞,制造出超出凡尘的奇幻效果。如此种类多样又别具一格的综合音乐会,恐怕只有在吉庆街才能看到呢。

吉庆街的300多位艺人中的佼佼者,是第一代“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麻雀”、“拉兹”、“黄瓜”和“老通城”。

“麻雀”是第一个到吉庆街来卖唱的艺人。一把二胡,自编自唱自演,风格诙谐生动,因电视剧《来来往往》中的《爱情麻雀》的成名曲表演而位列殿堂。


艺人“麻雀”


“拉兹”扮相怪异,独树一帜。常常是头戴礼帽,手举拐杖,擅长男女或敌我等对立角色的一人双簧,以表演逼真投入著称。


艺人“拉兹”


“老通城”是吉庆街的居民,以什么歌都能翻唱的老通城广播电台出名,生就一双深情款款电眼,两道旧情绵绵的眉毛能将眼前的男、女挑于凳下。


艺人“老通城”


“黄瓜”善演小品,手拿黄瓜当话筒,声线自备女声模式,自成一派。


艺人“黄瓜”


他们的最高成就是在2004年,全球著名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了一部讲诉他们故事的纪录片,把吉庆街艺人们称为“中国街头的卓别林”。

 “吉庆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长明灯。没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罢休的宴席。人们都来聚会,没有奔离。说说唱唱的,笑笑闹闹的,不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近在眼前的真实的人,一伸手,就摸得着。看似假的,伸手一摸,真的!说是真的,到底也还是演戏,逗你乐乐,挣钱的!挣钱就挣钱,没有谁遮掩,都比着拿出本事来,谁有本事谁就挣钱多,这又是真的!”—池莉《生活秀》。

武汉的宵夜罗曼蒂克时代是从吉庆街开始的,是池莉在《来来往往》和《生活秀》中呈现给世人的。在她的描述中,康伟业、来双杨们随情节次第展开而显现,随人物逐渐生成而灵动,从虚无到实在,终于完成了从池莉的纸上、电影电视屏幕里到吉庆街地面精彩的一跃,随即汇入觥筹杯盏的人群中,自此成为武汉夜色里最贴地气的真实存在。

2009年3月份,吉庆街开始封街,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因进行过江隧道的修建而拆迁了几乎全部原有建筑,延宕数年至2012年重新开街时,吉庆街的宵夜氛围已烟消云散,几百人的演出艺人四散东西,簇新的门面里的大多经营者也楼去人非,现在人气已无当年的鼎盛时的十之一二,至今仍没有起复之象。武汉宵夜的罗曼蒂克时代就此告一段落。


当下蔡锷路、万松园与长堤街
武汉宵夜的荷尔蒙时代

现在宵夜的人群基本来自各个娱乐场所或棋牌室,要么有钱要么有闲,要么是了无牵挂的寓公,要么是家里殷实的富二代,他们是比较没有现实生活困扰的一小撮,他们最大的压力是内分泌的压力,他们的需要,是荷尔蒙的刚需。

所以,服务他们的夜宵是为荷尔蒙准备的。他们中有图环境的(武汉话意思是条件好有消费力的)会去江岸区的蔡锷路,图热闹的会去江汉区万松园,图实惠的会去硚口区长堤街。


蔡锷路


蔡锷路现在云集虾蟹螺神大王、亮亮烧烤王、发现火锅、怒火串串、春田小米、杨妈饺子馆、江城小厨、蔡锷酒家、回民烧烤以及刘师父旗下:刘师父、后宫、卤味酒馆、那棵树乡厨等。

蔡锷路是本地夜游神的宵夜的首选。

虾蟹螺神大王来自重庆,自然有一套类似陶然居的炙螺之道。


虾蟹螺神大王炒螺丝


蔡锷酒家,1999年的老饭店,秘宗干烧鸭、蔡锷一绝髈,看家硬菜。


蔡锷酒家秘宗干烧鸭


江城小厨,厨师出身的老板自家腌制的剁椒烧菜,风味独特。


江城小厨剁椒烧菜


回民烧烤不用多说,羊肉串是不会错的。


回民烧烤羊肉串


刘师父的看家名点,源自贵阳老字号的刘半夜鸭丝面。


刘半夜鸭丝面


这是刘师父的老汉口情怀——藕汤泡饭。


藕汤泡饭


这是刘师父的看家菜——卤鸡,用手撕最好吃。


卤鸡


万松园的宵夜是图热闹的外地红男绿女去的地方,夜宵主题比较趋同:夏天巴厘、靓靓、虾皇的龙虾,冬天泥鳅庄的炖泥鳅和夏氏砂锅的砂锅,一年四季的老街烧烤等。

《天天向上》全国龙虾大赛冠军——虾皇的蒜茸龙虾,唯舍得用昂贵的独头蒜。


虾皇蒜茸龙虾


泥鳅庄的泥鳅入口即化,据说也有涨子弹的功效,所以也是荷尔蒙的刚需。


泥鳅庄泥鳅


长堤街的宵夜是图实惠、低调的中年男女们去的地方,在小街僻巷深处,以牛杂、牛腩炖萝卜著称。桂萍牛杂锅仔和麻木老地方牛筋牛杂特色明显,价格实惠。


长堤街牛杂炖萝卜


桂萍牛杂锅仔,牛肉牛筋牛杂配上白萝卜,味道浓郁,口感清甜,牛筋牛杂牛肉软烂,分量十足。


桂萍牛杂锅仔


麻木老地方牛筋牛杂,牛肉牛杂锅比桂萍店的更辣一点,牛肉牛杂炖得很烂,白萝卜也很入味~吃到差不多了,还可以加点粉面类的下到锅里吃~

岁月如此静好,归来已然半生。

每当黑夜深处,倦于歌舞的人们,都会向城市的各个宵夜地聚集。

这种不约而同的汇合行为,恐怕正是源于人们对火的依赖,对获取食物的驱动,对黑暗和野兽的恐惧,对原始人类漫长的野外生存本能的基因记忆。

 

你有什么有关武汉宵夜的记忆?欢迎留言

 

文:姬图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