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17-05-19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
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
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
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精神、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历史
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二有人认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贯穿整个哲学史。这种观点对吗?分析第一、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关于历史观问题都是唯心史观,所以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第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才开始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问题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观点?正因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以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问题四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人口决定论”是唯心史观?如何看待下列世界人口
数量增长数据1850年——全世界约10亿人1850-1930年——20亿(80年)1930-1960年——30亿(30年)
1960-1976年——40亿(16年)1976-1992年——55亿(16年)1992-1999年——60亿(7年)每增加
10亿人口,所经历的年限越来越短。问题五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唯物史观
强调的: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理论依据就在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三者的共
同点)其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三者的区别)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发展变化,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看待社会意识的能动作
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实践手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
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发挥文化的信息功能、教育功能、增进民族凝聚力
的功能。请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所作的重要讲话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一直是我们党所倡导的《邓小平理论》中强调”两手抓
”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一直是我们党所倡导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
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深刻阐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
重大意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
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全面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
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
涛: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
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案例分析:屏幕上的“皇帝热”有
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皇帝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许多编导热衷于皇帝题材,电视台也争先恐后播放,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好像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史上
,除了皇帝之外,再没有值得赞颂的人。屏幕上的皇帝,要么风流惆怅,要么智勇过人,要么爱护百姓,要么扶植艺术。威严起来是天神,慈祥起
来是圣母。问题:1、皇帝戏的热播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危害?2、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今天,应当如何加强
先进文化的建设,有效的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1:在现代一个民主国家,其重要的基础是老百姓具有健康的——公民意识
。皇帝戏热播在一定程度上渲染皇权崇拜,以天地为私物,以万民为私有的皇帝如果值得称颂的话,那么小偷、强盗、杀人犯为什么还要被人们唾
弃呢?皇帝在人们心目中不成为丑陋的人,民主与良知就没有地位。分析2:封建专制下的皇帝是惯用权谋的,有些皇帝戏把皇帝美化为关心民
众、智勇双全的完人,甚至描绘成了代表民族精神的英雄。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与先进文化格格不入
。在现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担负着为现代人提供精神营养重任的屏幕应当净化。二、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
必要性。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
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案例:从分散经营——到各类专业经济协
会1、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和效益极大提高。出现新的矛盾:近几年农民
的收入趋缓,甚至增产不增收,主要原因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规模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难以参与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联
产承包责任制解决的是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不能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问题和更高富裕。2、怎样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千变万化的“大市
场”矛盾?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出现,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这种按业缘关系由农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新兴经济关系,
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机制,广泛的适用性,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这一变化
(即生产关系由分散——协会)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关于国家国家的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即它是社会发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国家的性质;政体——政
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国体和政体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反作用经
济基础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
的消极力量。辨析: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分析:1)这一观点是错误。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
阻碍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时,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为根本的矛盾。辩证分析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因为阶级斗争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阶级斗争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引
起的阶级斗争的归宿: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
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
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人——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吗?“全球问题”的出现,不是科学技术直
接造成的,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又失去控制所应起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和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
决于使用工具的人。爱因斯坦:“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么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
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形而上学的两种科学至上论的错误观点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都是
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恢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科学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至上论。片面夸大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导入:安泰和
大地母亲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一个英雄名叫安泰,是海神波赛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谁也战胜不了他。安泰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
力量呢?据说,安泰对他的生身母亲——大地,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每当他和敌人搏斗遇到困难时,就往母亲身上一靠。于是就获得了新的力
量。但是安泰的致命弱点也在这里,他最害怕别人使他离开地面。后来,果然有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敌人,利用他的这个弱点,不让他和地面接触
,就在空中把他扼死了。我们用这个故事作比喻,安泰和他的大地母亲的关系比作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唯意志论即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进程。宿命论即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的。分析:唯
心史观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之分,但本质只有一个: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英雄或某种神秘的力
量决定历史的命运。问题二:如何评价民本论思想,有何局限性?分析:民本论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着肯定、重
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局限性:民本论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剥削阶级一边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
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3)英雄史观的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认识根源:认识只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片面夸大
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特别是他们的意志的作用。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而少数人从事统治活动,似乎这些统治阶级在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阶级根源: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需要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3、群众史观——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
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人民群众的历史。4、唯物史观揭示人的本质的意义强调了个人与社
会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个人或群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决定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几种观点1、存在主义(以萨特为代表):人的本质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而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存在,之后才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完全是自己选择、创造的。2、人本主义(叔本华、尼采
为代表):认为“生存意志”“权力意志”是人的本质。共同错误:脱离人的社会性,把人看成抽象的人。(三)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
坚持的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的社会历史不是个体的历史的简单的堆砌,而是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活动性原则。历史主体的
活动创造了历史。第三:层次性原则。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三层关系:类——历史、群体——历史、个体——历史。以此区分创造历史
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性统一的历史第一、社会历史规律存在并实现于历史主体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第二、人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们创
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问题三: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主体,
是广大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在人口中占多数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的总和。3、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社会条件问题四:如何区分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问题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第二:杰出人物
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第三: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能
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分析;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承认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的作用,当然也包括杰出人物。3)认为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是把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割裂开来,看成是两股各自独立、互
相平行的力量,这就歪曲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辩证关系。(三)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时势造
英雄”1、首先强调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时代需要英雄、锻炼
英雄、造就英雄。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英雄是谁,又具有偶然性。与英雄人物的性格、智慧、才能、机遇等因素有关,但是,在偶然性
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历史的必然性。“时势造英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英雄造时势”——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问题六:如
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案例1、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
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批评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全盘否定斯大林,只讲错误,不讲功绩。实际上是否定了已有的革命方式,否
定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案例2、中国共产党客观、公正的评价毛泽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段时间,如何评价毛泽
东的历史地位和功过是非,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不仅涉及一个历史人物的地位问题,而且涉及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问题,同时涉及亿万人民的感情问题。1、中国共产党首先肯定毛泽东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毛泽东的功绩是
第一位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提出许多独特性的思想,形成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
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2、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毛泽东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的光辉形象。课程论文题目自拟;(范围限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要求:1、字数1500字左右。2、手写在稿纸上第三章:思考题概念: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
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民群众、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思考题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我国进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7、社会基本
矛盾是什么?为什么?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所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无限的。2、“时势造英雄”分析:1)这个命题是错误的2)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
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所决定,有唯心史观的色彩。3)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现自己的目的
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大泽乡起义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秋收起义时代造就英雄时势召唤
英雄时代造就英雄时势锻炼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代造就英雄时势筛选英雄(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第一,要把历史人物放
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对历史人物要坚持阶
级分析方法。无视历史的局限性,扩大或过分美化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不对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
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2、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创造了人,使人猿相揖别。找到了这个标志,也就真正理解了人与动物在其他方面的区别。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
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奴隶主—奴隶)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提纲》人的本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人的类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本质属性整体性:社会关系总和历史性:变化发展的人的个体本质社会历史发展是各种力量交互
作用的结果——合力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
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恩格斯平行四
边形原理Pn(个人)P1(个人)O(出发点)H(合力)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农村改革纪实)生产方式是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
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历史主体参与者创造者在社会中从
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历史的“剧中人”,即历史的
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即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再次,人们的活动还要受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首先,人们的活动要受到经济条件,即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其次,人们的活动要受政治条件的制
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社会条件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基础,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不断发展着的群
众的实践又能够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三)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焦裕禄孔繁森在阿里2、群众观点:坚信人
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
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一切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
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任何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对起
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社
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1、依据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
用的大小不同,个人可分为: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邓小平)反动
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2、依据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二)历史
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杰出人物的作用(1)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2)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3)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杰出人物作用爱因斯坦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真
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毛泽东列宁孙中山邓小平马克思和恩格斯(1)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2)杰出人物历史作用
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2、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作用的一致性(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关系类别联系区别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现有制度更加巩固使社会发生根本质变推翻现有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使用非对抗性的手法使用对
抗性手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第一,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3)
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
新。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及其规律的
知识体系。“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
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从目的
看,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回答事物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解决实践中“做什么
”和“怎样做”的问题。从活动过程看,科学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技术则是把理性认识物化为科技产品的过程。从成
果形式看,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可能现
实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形态物质形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与发展,人类社会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与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第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
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具有两重性第四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与人的活动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三、个人在社会
历史中的作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一)两种历史观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问题一: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有什么不同
?共同点是什么?2、英雄史观:(1)英雄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
,“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尼采梁启超唯意志
论“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人民群众是
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宿命论奴隶主贵族是
“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决定人类历史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宇宙精神”
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柏拉图黑格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荀子(2)民
本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想。(二)唯物史观对人的本质的把握1、唯物史观首先
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从而正确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指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
动构成的。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总是从: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推动社会形态:量
变——部分质变——质变经济基础(内容)上层建筑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应阻碍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一样是社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二)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意
义首先,这一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
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再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
础。我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而建立起
来的。但这并不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一方面,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另一方面,我国上层建
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适合的方面。(表现在: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民主制度和法制不健全等)但是,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性质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的。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的特点: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
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
形态及其特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
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
展和成熟的过程;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
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共产主义资本主义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性,都受特殊条件和特殊规律的影响,具体模式多种多样。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
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
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
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3)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有机统一的。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与人类社会整体运动过程和发展道路相联系的,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与构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
程相联系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是指社会形态更替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2)社会形态的选择性其
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
中进行选择。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4、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总趋势中的暂时的“回复
”和局部的“倒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向前发展。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五、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四、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
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它们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性质。3)它们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
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为什么这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
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作用反作用经济基础上
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适合不适合适合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
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
畴2.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阶级斗争表现为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一:突
出表现在阶级社会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
舞台,只有通过先进阶级革命斗争,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第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被剥削阶级不断的反抗和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一定的让步,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推动社会不同程度地向
前发展。例: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伟大的农民战争,就不会有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1.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
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3.社会
革命胜利的首要和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的革命阶级手里。6.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7.社会
革命的形式有: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和平方式。5.社会革命的任务:解放社会生产力。8.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
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
社会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1.社会改革及其作用四、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社会革
命一样,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和形式。(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
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自然适应社会需要客观物质力量。2)生产力特点:客观性
社会历史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包括多种要素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基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4)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潜在的智能性要素(2)科学
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能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3)现代高新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各领域中,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经一是
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
对象的范围;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所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的特征:客
观性、历史性、
具体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3)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消费动态(广义)生产
分配交换静态(狭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
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再次,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4)生产关系类型
可分为两大类:私有制生产关系、公有制生产关系1.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是形式,直接规定生产
方式的性质。生产力生产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
其变革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长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
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第一:当生
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阻
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基本不相适合——基本相适合推动生产方式:由量变——部分质变——质变生产力(内容
)生产关系适应(形式)发展滞后不适应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适应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首先,这一规律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
点和方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
基础。再次,这一规律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我国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最大特点,二者是基本适应
的,但又不完全适应。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两者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及
其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社会形态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
和。经济基础:是指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上层建筑有两部分构成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观念上层建筑: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
识形式等。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状况(性质、水平、发展要求)发展变化及其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反作用水资源的破坏这将会
是滇池吗?物种减少森林破坏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当
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
合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1.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
的发展。资料:●中国人口增长状况:1953年:——5.8亿
1982年:——10.08亿
1989年:——11亿2001年11
月1日0点:——12.6583亿
预计2050年:——将突破15亿。●依据我国人口状况,我国制定又一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估计到2030年,每3人中有1个老人。(1)人
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3)人口生产受社会发展制约。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不
起决定性作用人口决定论: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的决定力量。它将人口过剩现象看作现代社会一切灾祸的根源。
马尔萨斯的“人口自然规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2,4,8,16,32······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2,4,6,8,
10······从而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是指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的、历史的形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它是人类社
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第三、它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二、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向与过程。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科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
式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2、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
上则包括:低层次的社会心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
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以及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
点、理论的总和。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作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
德践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品质等。艺术:依靠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影响社会生活。艺术具有认识功能、教育
功能和审美功能。宗教:以信仰为特征,以一定仪式和规则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和社会势力。宗教在本质上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
、颠倒的反映。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
中的不同步性。(滞后或超前)第二,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横向比较)第
三,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
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
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
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史观和唯心史
观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
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支配地位,但还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强调物质生活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包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局限,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在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2、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列宁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的产生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3、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论的指导。(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大气圈水圈地理环境岩石圈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第二、地理环境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第三、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但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认为:热带气候使人体变得软弱无力,其懦弱又往往使自己处于奴隶的地位;寒带民族则有着强悍不羁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保持着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地理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空气污染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