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尺礼让传佳话,至德家风扬家声——安徽六尺巷

 家谱编修 2017-05-19

212c0005dd7ceb659d76


2017年5月20日,北京九亲文化全国修谱培训将走进安徽省合肥市,拉开九亲修谱培训全国巡讲第十站的帷幕。


来到安徽合肥,九亲文化的大伙们都感受到了这座城市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更感受到了家谱文化在这里发展成长的无穷潜力。


说到安徽,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名扬四海的文礼之地: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不仅仅体现了礼让大度的宝贵精神,还反应出了优良的家风家训在家族传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故事发生的时间,据考据大约在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间。张英家中兄弟七人,张英排行第五,其育有六子三女,人丁可谓兴旺。张英在入朝为官前并未分家,与父母一同生活在桐城城西存诚堂,为官后携妻儿迁居京都。康熙二十一年在获准回籍葬父之时张英在家中建房,以备回乡之需,更在回京后留下夫人居乡一年,料理建房诸多事宜。


据史料记载,张家与吴家比邻,两家之间有一块空地。也许在张家建房期间,吴家越界侵用,以至引起了一桩产权纷争。张英接悉家书后,批小诗一首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举重若轻,语气平和,轻描淡写却寓意绵长。家人阅后立即让地三尺,吴家见状感动悦服,也撤让三尺,于是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要知道张英在此时已是朝中要臣,在我们老百姓眼中就两个字:大官!


可张英却未以自己的身份去恃强凌弱,以自己的权势去欺压邻居。而是以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让他三尺”的谦让美德,让出了一条溢彩流光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也伴随着宰相遗风广为流传,成就了一段佳话。



张英不仅为官清廉正直,在家庭教育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他撰写的家训《聪训斋语》,便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他集自己一生官场仕途、为人处世的经历体会,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要求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



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六尺巷礼让为先,笃素堂廉俭传家


六尺巷不仅是张英个人修养的直观体现,更是中国千年传承优良家风的宝贵旗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