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頁)還是在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的時候,陳金章曾學習過兩年的中國畫,解放後他進入中南美專繼續深造,接受了全面、系統的蘇式美術課程訓練。在準備畢業創作時,他覺得自己的油畫較中國畫更有優勢,所以他用油畫完成了名為《長江的黎明》的畢業作品,並且還獲得了當年中南五省美展的一等獎。 一九五六年陳金章畢業留校,擔任黎雄才的助教。針對陳金章傳統筆墨比較薄弱的問題,黎先生指導他先臨摹大量古代經典作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儘管如此,當1958年陳金章跟隨黎先生到黃山寫生時,面對峰巒疊翠他卻還是感到無從入手,甚至直接“移植”西洋畫法用塊面、明暗來畫中國畫。見此情形,黎先生告訴他:中國畫是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藝術,畫山水畫應從研究個別物件入手,從分析物件的具體結構入手,一棵樹、一塊石、一灣水均可形成一幅畫。這一番話使他茅塞頓開。從黃山歸來後陳金章創作的《黎明》可以視為他繪畫上的一個轉捩點,顯示他已找到了掌握中國山水畫竅門的鑰匙。1961年,廣州美術學院邀請李可染先生到學校進行學術交流。 李先生提出的通過寫生掌握自然規律的“寫生創作觀”給陳金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與黎雄才先生的寫生觀不謀而合。從此,陳金章開始了自己“寫生創作”的藝術道路。他從各種生態的結構入手,認真觀察,細細琢磨,畫了數千幅毛筆寫生。這些作品描繪了不同的山石結構,變幻莫測的雲霧,形形色色的水流,多姿多彩的樹木等等。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創作素材的積累,更是溯本求源,通過寫生來把握山川樹石的規律性,經年累月,腦海中漸漸“擁有”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山石、樹木的造型,在創作中便能遊刃有餘。 此外,寫生還使陳金章體會到古人的所謂寫生並非真正的對景寫生,而是一種基於臨摹之上的程式化表現,未能真正描繪出景物的形象特點。他認為西洋繪畫的方法素描訓練與傳統筆墨並不矛盾,是可以相互借鑒的,關鍵在於找到它們之間的契合點。比如向傳統學習是為了掌握中國畫的用筆規律,而素描訓練則可以幫助你理解物象的結構,從而增強自己的造型能力。陳金章通過作品證明了別人用西洋畫技法出來的作品,自己用中國傳統繪畫工具一樣能表現。 《赏心》——陈金章作品精选画集由 精心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