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不是文盲

 timtxu 2017-05-19

文丨 陈留(作家、学者)

这是一个与汉字有关的话题。

——观察君按

简化汉字,又定了汉语拼音,这其中包藏的真意,就是文化极权。说的不好听一点,国朝连始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也做了。简化了的汉字,从根本上抹去了华夏文明的符号,钳制了我们的思维和精神,因此,要大力反对。

の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上古时代有一位叫仓颉的智者,后来被人们尊称为造字圣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从天地星辰、自然万物的变化中得到了启示,创造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块字,也就是汉字。

汉字的出现,为华夏文明的延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

周秦的一些文献中记载,仓颉创造了汉字,但今人更倾向于仓颉只是创造汉字的人中一个代表,应该还有更多的先民参与了这件事,或者辅助了仓颉的工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出土的商周时期的一些甲骨、青铜器铭文上,人们发现,同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有的很复杂,比如大象的“象”字,青铜器上几乎是画出了一头大象的轮廓,而在竹简上,“象”却得到了简化。与此同时,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上,同样一个字写法也不一样。这足以说明,汉字并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

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同一个汉字,写法不一,便不利于交流和传播,甚至会引起误会,带来刀兵之灾。因此,简化汉字、统一汉字的书写便很有必要。

の为什么会有繁体文和简体文之说?

甲骨文第一次对汉字进行了简化。

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是刻写在动物骨骼、甲鱼贝壳上的汉字,其最大的用途并不是记事,而是巫师用来占卜、和神灵进行“对话”的工具,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要与神灵“对话”,事情就变得很神圣,不能马虎。每个字的书写必须认真、规范,也不能太复杂。而甲骨都很小,要多写几个字,就得进行简化。于是,我们看到了汉字的第一次简化以及规范。

商代中期,竹简出现。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是将竹子劈成一个个小窄条,用来书写。因为竹片很窄,空间有限,复杂的汉字占用空间大,所以汉字又一次出现了简化,也更加规范。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看到,在竹简中的一些象形字,比如牛、马、象、鱼、鸟字,因为竹简空间的限制,最终将其从横的变成了竖的。如将竹简逆时针旋转九十度,会发现这些牛、马、象、鱼、鸟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依次为甲骨文和竹简中出现的的“牛、马、象、鱼、鸟”,将它们逆时针旋转过来后,是不是跟这些动物本身很像?

竹简一直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大概有1600-1800年的历史,那时候,纸张已经出现两个多世纪,而汉字的简化与统一也早就完成。这期间,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始皇帝。他统一六国后,将钱币、车轨、文字也一并统一,并向天下刻石,昭告这些政策的合法性。在某种层面上,这是集权专制的体现,但放诸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意义宏伟。

秦以后,不论是篆、隶、行、楷,都遵从了基本的书写规律,同一个字再也没有出现多种写法。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足足两千年有余。

の简体字到底好不好?

国朝七年(1955年),持续两千多年的汉字再次迎来变革,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变革,只有一个目的:简化。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简体字”,也是现在所书写的汉字,与之相对的,则是“繁体字”。

乍听起来,简体字和繁体字好像是两种字,其实根本不是。

始皇帝以来,中国字就称汉字,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繁体字之说。这些标签,都是今人贴起来的。

简体字好不好?非常不好。

我们说,汉字是象形字,是根据天地万物的形态比划出来的字体,比如“集”,在甲骨文中就是一群鸟蹲在树上。当我们看到这一形态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相像。本来,从甲骨文到后来的秦篆、汉隶、唐楷等,就已经够简化了,但今人还觉得不够,还要简化。这样一简化,汉字原有的魅力荡然无存。

汉字是象形字,又是形声字,会意字。古人识字,是靠形声和会意,不像现在要借助拼音。现在有了拼音,字的声调就固定了,国人学字,从此便会发出一种声音,一个腔调,这就是“普通话”。

可是,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的社会里没有普通话,也没有人强制你必须说哪种话,官话有,但多的是地方语系,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听不懂拉倒,重要的是要懂得字义与文意。

清末时,康南海倡导变法,光绪帝很欣赏他,于是召见,结果两人见了面,原本设计的“重要会见”,最终成了匆匆寒暄。为什么?因为光绪帝说京话,而康南海说广州话,大概就是我们今天引为时尚的粤语。他一进去,就来一句:“雷好”,这还怎么谈论天下大事,完全不能好好聊天。

简化汉字,又定了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实际在民国时就使用了,只是到了本朝最终定了下来),这其中包藏的真意,就是文化极权。说的不好听一点,国朝连始皇帝不敢做的事情也做了。简化了的汉字,从根本上抹去了华夏文明的符号,钳制了我们的思维和精神,因此,要大力反对。

这道理,搁在以前,或许很多人不理解,搁现在,相信支持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社会的开放,文化意识的苏醒,人们渐渐觉察到了文字的重要性。而在生活中,已有很多人在书写和使用繁体字(姑且用此代指真正的汉字),这当然是好现象。只是,很多时候,因为对字形、字意的不甚了解,往往似是而非。

の学好汉字,传承华夏五千年文化

汉字是一门大学问。一个字,在这个语境里如何写,在另一个语境里又如何写,都有规矩。比如“云”,它的繁体是“雲”,在书写时,当“云”作白云之意的时候便写“雲”,作“说话”之意的时候又写“云”。又比如“里”,也是一样的。

非常令人尴尬的是,今天有很多人,喜欢用繁体字,却常常辨别不来其本来意思,一股脑儿认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在哪儿都是通用的。这正如少室山上的扫地僧对偷学少林武功的鸠摩智说的那样:“错了!错了!你完全错了,大祸即将临头了。”

笔者有一次也犯了这样的毛病。想“装逼”,就用繁体字写了一篇文章,其中用到一个“范”字,是某人的姓,结果一走心就写成了“範”,还浑然不觉。后来在一位先生的提醒下,才恍然大悟,吓出了一身大汗,觉得是在自取其辱,好几天都憎恨自己。

不要觉得错一两个字没什么关系,实则关系太大。周秦文献中说,仓颉造字完成后,“天雨粟,鬼夜哭”,万物从此得其名称;《西游记》中泼猴在菩提祖师面前得了“孙悟空”的姓名,欢喜得“怡然踊跃,作礼启谢”,可见,古人是非常敬畏和崇拜文字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记载了有个人给皇帝上书,发现“马”字少了一笔,吓得屁滚尿流,认为皇帝将赐他死罪。这说明,古人多么严谨,多么将文字、书写当回事。

今天的人却不是这样。会写篇文章就洋洋得意,会写书法也是老子天下第一。有时候写错了,人家善意提醒,不但不接受,还要大骂人家狗屁不懂,甚至还要动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