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小妆 不寻常的人物,必然有不寻常的性格,想要有不寻常的成就,往往要走不寻常的路。 抗倭统帅胡宗宪就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物,他很难用世俗观点解读,如果按世俗观点,这人称不上是一个好人。他媚上欺下,攀附权势,无权不快,谁有权他爱谁,哪怕对方是千夫所指的奸臣他也无所谓。 他好色,好酒,放荡不羁,挥金如土。 这个人有三个长处,第一,喜欢打仗,擅长打仗,非常勇敢。第二,有脑子。第三,不嫉妒,知人善任。 不要小看脑子这个东西,脑子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会用。在抗击倭寇的时候,他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式,而不是像他之前那些二愣子官员一样,一味剿杀而且越杀越多。 “剿抚并用”关键就是怎么“抚”,让身经百战狡猾的倭寇相信你能“抚”他,对他好,那是很难的,不是什么人都能“抚”得好。 胡宗宪从小不喜欢读书,但他是个聪明人,后来被家长唠叨的不耐烦了就考了个功名,因为官场混得好,加上人有真才实干,三十三岁就被提拔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我们知道,监察御史不是什么大官,但是权力大,管得多,实惠也多。 当时东南倭患太严重,朝廷制止不了,就想起胡宗宪来。说起胡宗宪他打仗端的是一条好汉,每次都身先士卒,冒着炮火亲自指挥。戚继光、俞大猷都是他的手下,而且跟他关系很好,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嫉妒别人,有能力的人在他手下做事,都能发挥潜能。 胡宗宪认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可见他对权势的贪恋。 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胡宗宪其实也看不上他,但仍然重金收买他,为的是自己在官场平步青云。 胡宗宪和赵文华也有摩擦,有一次胡宗宪宴请赵文华,赵文华十分倨傲,胡宗宪讽刺了他几句,赵文华怒了,说他的生死都在他的手中,他怎敢如此放肆?胡宗宪也怒了,嗷嗷地骂了他一顿,手下劝的时候,胡宗宪说:“道歉就不必了,给他两千两银子吧!”赵文华喜欢钱啊,虽然黑着脸,但心里很高兴。而且第二天,胡宗宪送去的银子是四千两。 其实在官场,不是所有的谄媚都有效,抓住别人的需求点和软肋才是最重要的。胡宗宪说:“骂他我解气,赏他趁他意,我们大家都满意,何况如果我不骂他,他也不好白白要这么多银子……” 明朝当时要对付的倭寇,不仅是由日本人组成,还有东南沿海的渔民,这些人作风跟日本人差不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倭寇前期主要是日本野浪人,当时日本贫富差距严重,土地掌握在大名手里,小日本分了68个国,天天厮杀,九州又陷入战乱,很多日本人无米下锅。 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武士,日本的野浪人,就流窜到中国沿海跟同样贫穷的流民搅合在一起兴风作浪,让明廷很头疼。 我们大都认为剿杀倭寇是戚继光的功劳,其实直接功劳还是胡宗宪的,戚继光是他推荐上去的,当时他默默无名,戚继光的副总兵也是他上奏朝廷的。 戚继光义乌募兵是他同意的,他是知人善任的,而且对下属很好,所以下属都愿意为他效力。 一人独撑江南半壁江山 日本人碰到胡宗宪算是倒了大霉了,日本人流氓,胡宗宪比他们还流氓,他自从坐镇抗倭前线后,就使用了一连串“组合拳”,什么反间计、美人计,什么连环计,总之把倭寇打得眼花缭乱。 当时倭寇的两大首领是王直、徐海,他分别用不同的办法各个击破。 他先是让人抓了王直的家人,说是王直的同乡,把他家人放出来,安置好了,他安排一个姓王的千户装扮成卖菜人,接近王直引起他的好感,等日子长了,王直放松戒备,再找个机会让王千户和王直喝酒,趁机将船的缆绳解开,王直就“漂”到胡宗宪面前。 胡宗宪对中国人或许还客气点,对日本人就不客气了,直接要他们命。不过他有勇有谋,采取的办法都邪乎的很,放在现在他可以申请奥斯卡影帝了。比如他想让日本人吃点有毒的大米,他就派人装扮成运军粮的船,还带着官府的文书,看见倭寇这些人假装吓得跳水逃跑,倭寇兴奋地把他们的晚餐搬回家,当天就都死了。 胡宗宪敢喝倭寇的人头酒,生吃日本人的心,其人性格之豪爽狠毒可见一斑。 嘉靖四十一年,胡宗宪诱杀王直、徐海,量大倭寇集团分崩离析,抗倭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东南数百年的倭患平矣!
胡宗宪的死是死于政治斗争,当时他攀附了严嵩,站错队了,他死后戚继光就不想干了,说什么也要回家种地,他对朋友哀叹,说,胡宗宪死了,浙江没有知己了。 从戚继光的态度来看,胡宗宪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不小心眼,不妒贤嫉能,知人善任的人,而历史上却有污点,他投靠了严嵩,可当时如果不投靠严嵩,他也不可能在官场屹立不倒,也不可能让戚家军大放光芒。 胡宗宪花销很大,所以很多人说他贪污军饷,其实他的钱都用来送礼了,解桐乡之围,他一次性送徐海千两黄金。因为要做大事,所以不拘小节。有人说胡宗宪“日费百余金”,但他死的时候,家徒四壁。而严嵩却又廉洁的名声,私人田产却又四十万亩之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