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季 | 每周一大师·西扎——案例解析及作业展示-01

 蝶舞沧海WKL 2017-05-19

四月中下旬,著名建筑学者汤凤龙博士案例分析总教头李彬老师,以及建筑界的相声大师-“闫德刚”,三位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大师分析的第一季,为同学们解析了正确分析设计案例的方法,并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更深入的了解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

接下来几小凡会对“每周一大师”中的大师作品分析及学生优秀作业做一简单整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回顾,没有来得及参与活动的同学也可以学习一下。

第二季·路易斯康篇也已经开始,欲知详情如何,请看后续报道。


「几凡设计教育」

设计丨手绘丨游学丨考研丨留学丨出版


  


每周一大师第一季

阿尔瓦罗·西扎



作品分析1:

卡洛斯·拉莫斯馆 Carlos Ramos Pavilion


作品分析2:

保·娜瓦小餐厅 Boa Nova Tea House


作品分析3:

平托和索托梅尔银行 Banco Pinto & Sotto Mayor


作品分析4:

三个作品比较分析


1分析开端:提出问题


作品分析1:

卡洛斯·拉莫斯馆 Carlos Ramos Pavilion


【空间】


①建筑整体呈梯形,梯形平面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形成了怎样的建筑空间张力与动态特征。

②平面中有几个三角空间的多次运用,试分析这些空间并解释三角形庭院两端的反向透视带来的空间感受。

③门厅空间的收放与空间张力是如何实现的,门厅的错层给建筑内部空间、内院场地、外部场地的标高带来了什么变化?


【形态】


④这个建筑的形态是如何操作的,试从体到面,特别是出挑的板,进行分析。

⑤建筑中的对称与不对称,可以从楼梯、WC、长短L形体块、形体上的加减等角度进行分析。

⑥结合门厅内部空间分析主入口造型的矛盾。

⑦建筑封闭的外部形体、透明的内院产生对比,试解释原因。


【建造】


⑧解释平面中出现的两个柱子存在的意义。

⑨建筑为了快速建造,用了什么结构?


2案例解析


案例分析之初,汤凤龙博士先就西扎的设计思想和特点为大家做了讲解,以便同学们对西扎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李彬老师根据以上9个问题,从设计到建造,从宏观到微观一一讲解,帮助同学们能够成熟的把握整个设计思路。

同学们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闫德刚”也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分析西扎建筑的心得和切入点,现身说法,对于同学们深入理解大师更加有益。


分析过程虽然不易,但是一系列的分析下来,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


卡洛斯·拉莫斯馆作品分析


拉莫斯馆(一期工程)比波尔图建筑学院(二期工程)建设要早,建筑在一个比较高的台地上,北面是高速公路,前面是草坪绿地。建筑置于一个非常角落的位置,靠近北侧高速公路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空间的对比和收放,使得行人能够体验到一个先拥堵再开放,再拥堵再开放的空间节奏。

建筑外部为封闭的墙体,屏蔽高速公路的噪音;内部为开放的玻璃面,透明空间给学习场所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



建筑夹在两棵树之间建造,是为了塑造整个场地的空间变化:

1.塑造四基地中四个三角形的空间变化;

2.希望做到一个收和放的对比。如图中黄色部分,主入口和转角处,先是收再是放,先拥挤再开放,收、放的空间节奏的具有强烈的透视感。


(西扎说过:建筑是被环境挤压出来的。)



空间的对称与非对称性:

1.对称性:建筑的整体的空间是对称的,建筑中心有一条轴线;平面中也可以看到对称性的体现,如卫生间是对称的,但看入口空间也是对称的。

2.非对称性:建筑切角的处理,以及U形端头的内收幅度和长短的不同。切角避开了树的树根,U形端头是对树木的退让的一个微微操作,通过这两个操作,达到对称中的不对称。



两个尖角处理的不同:

左侧“减法”:通过切角处理,避开古树。

右侧“加法”:门厅空间,通过在一层增加一个体量,保证了二层的尖角的透视感,既化解了尖角的矛盾,又在门厅的地方产生了一个复杂的由低到高的空间的过渡。

通过“减法”和“加法”化解尖角的矛盾,并产生出实际的功能的价值。


门厅入口空间:

门厅楼梯的处理非常微妙,整个楼梯作为一个雕塑来处理。前面比较窄,继续走会逐渐放大,从而使门厅空间张力更大,由上图可看到由低到高的三角形变化,透视感强烈。


极小尺度的设计概念:

门厅层高较矮,有微微错层,一跑楼梯直接到二楼(在中国设计规范中规定超过一定的步数要设休息平台)。内部与外部的高差是不同的,室内陆坪低于室外地坪,内庭院又与室内陆坪持平,从而实现了庭院与室内的交接与过度。


(注意:西方与中国的一些建筑法规是不同的,大师作品值得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庭院空间:

反透视围合形成空间最大开放和最小收缩,形成开放与收缩的反差,给人一个强烈的空间迷幻效果。虽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通过反透视为何,让人们感受到一个被界定范围的庭院空间。


两个红色柱子存在的原因:

蓝色柱子是现存结构,紫色柱子从紫色部分便宜到红色部分,实现对结构的偏移。柱子没有建立在玻璃转角,而是偏移了一定距离,目的是:

1.缓和锐角的尖锐,塑造空间的顺畅的转折和过渡;

2.使空间的透明性不受到阻隔,让空间的透明性达到最大。


(在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柱和墙的结构的分离。)



体和板形成了很好的过渡,内和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界面,非常强烈的对比。

U形的两个端头,一个为正交的折板,一个为斜向的折板,将建筑体量上斜的造型用在折板上,并且建筑入口处也是处处体现了形式的统一。


墙体细节():

由于工期较短,采用骨架结构+填充材料,是当地比较传统的做法,其他钢结构(如门窗等)均为预制,目的是为了实现快速建造。

整个建筑除了大量运用三角形空间限定和体块加减法,没有任何大量装饰,体现了结构的逻辑性和简洁性。


闫德刚   分析切入点分享


闫德刚指出,分析西扎的建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对场地、周边环境的关注。

分析西扎的建筑,首先应有宏观的视角,其每个建筑的生成都基于复杂的场地条件。

如:平托·索托银行复杂形体及平面的秩序都源于对基地周边老建筑的呼应。环境既是建筑的限制条件,也是其存在的依据。


路径的美学。

西扎建筑平面有复杂层次,而路径的引入是其丰富解读的重要因素。

如:勒萨德帕梅拉游泳池,通过路径的设计整合场地的历史文化碎片。

西扎的众多建筑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上都有很强的序列感,并非呆板的室内外空间通道。

波尔图学校从场地入口到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路径体验不断变化,把城市-场地-建筑-自然环境全部整合。


形式语言。

我对西扎建筑的着迷多源于其丰富的形体变化,墙体、屋顶及柱不只是结构语言,也可以作为“面”、“线”参与空间及形体的塑造。建筑入口处,屋面的延伸形成微妙空间限定,同时丰富立面阅读层次。


几何性与诗意。

几何是西扎惯用的设计语言,任何复杂的形体都衍生于简洁的几何形体(矩形、三角形等),富于理性。但不同几何形体的碰撞给他的建筑形式带来极强的张力。而形体碰撞的结点产生丰富的内部空间(一般作为公共空间),结合功能及采光等是空间富有诗意(茶庄中不同斜度的屋面板组合在结合采光的同时产生极具张力的屋顶形式,并使建筑融于场地环境。)



3分析作业欣赏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作业四:


作业五:



优秀作业还有很多,

但由于篇幅有限,

暂时先为大家分享这些,

希望同学们下来自己分析案例的时候

可以有所启发。



  


编辑几小凡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