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福是活动于唐玄宗时期(712—755)的太清观道士,曾参与编修 《一切道经音义》。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传授三洞经戒法篆略说》、《三洞众诫文》、《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篆略择日历》、《三洞法服科戒文》、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等近十种,并修撰《黄箓仪》、《灵宝 五炼生尸斋》等科仪,是继陆修静之后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 张万福以“修道即修心”为指导思想,视上清经为最高品位的道经,认 为持戒重在心戒,即在心中断除情欲,修善止恶。对醮仪,他同样强调要 落实到心,即必须心“诚”。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他认为,道士的服饰 均有特定的含义。“冠”即“观”,内观于身,外观于物,均要按照修道的要 求去践履。“裙”即“群”,内断群迷,外祛群累,摄化万物,修道解脱。“帔” 即“披”,内披露肝心,无揸滓污秽,外披扬道德,开悟众生,内外开通,物我 皆济,救度众生合归于道。合而言之,“冠以法天,有三光之象;裙以法地, 有五岳之形;帔法阴阳,有生成之德。总谓法服,名曰出家。内服己身六 根三业,调练形神;外服众生三途五道,救拔人天,遍及圣凡。知有所法, 景行可遵。又法天尊圣真仙服,住持经戒,教化人间,必使师资相习,真道 流通,易此俗衣,著彼仙服。道能服物,德可法人,以是因缘,名法服也”。 法服是道士从身内、身外合而修道的标志。他制定了法服穿、脱、制、置的 46条规定。对传授经戒中的信物和仪式,如“券契”(修道达到一定阶段的 与神签订的契约)、“盟”(与神签订,促进修道有所长进,否则神降殃灾的 类似于保证书的契约)、“誓”(向神宣誓,坚定信道之心),他也从道的高度 进行了理论化的解释。这是把道的理论贯彻到科仪中的表现之一。对佩 戴五方符文,张万福的解释是:“道不离身,神将气化,和理于心,寿齐天 地,炼景人真,设身不殁,永劫独存。功齐太虚,德冥自然。”(《传授三洞经 戒法篆略说》) 他制定了经戒法篆传授的程序:初人道门,先受诸戒,防患 止罪;次佩符篆,制妖保神;次受《道德经》,诠明道德生化之源;次受《三皇文》(洞神),渐登下乘,缘粗人妙;次受灵宝洞玄,进升中乘,转神入慧;次授洞真,炼景归元。张万福《黄篆仪》的科仪格局和内容都源自《度人经》, 是《度人经》济度思想的仪式化演绎。这些都表明晚唐时期道与术汇聚已 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张万福对道教经戒的总结体现了内丹道教逐渐 成为主流的历史情势,为杜光庭集道门科仪之大成准备了一些条件。 杜光庭是唐代末年另一个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唐代以后,道士们 对斋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斋醮仪式变得异常混乱。涂炭斋似乎已被淘 汰,灵宝派的斋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斋、醮的名目、内容已经膨胀 了很多。例如,盛唐时的斋法只不过有七、八种,而到了杜光庭时代,他所 见到的已有二十七种,而且比以前的复杂多了。过去的醮,所祭的神不过 是几位,多则到几十位,而到杜光庭时代则多达“三千六百”。过去的醮, 使用的供品不过是糈米、玉璧、薄酒、三牲,而这时的大醮用的则是捐、巾、 衣、金环、盐、钱、墨、笔、砚、水果等等,灯的品种多了,仪仗也复杂了,还多 出了各种各样的牌位、玉简、金龙等。仪式的形式变了,仪式的内容也变 了。过去的斋、醮,无论是斋主或道士,都极端虔诚恭敬,道场的气氛显得 悲凉肃穆,针对的目的是具体的、实在的消灾除难、治病救人。到了唐代, 天子、妃嫔、百官、文人士大夫都参加进来了,那种自我折磨、痛心忏悔、认 真首过、祈盼免灾除祸的内容减少了,道士们也不那么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了,场面上的气氛随之大变,虔敬诚信、庄重肃穆的感觉不复存在。斋 醮变成了人们忘却烦恼、寄托希望,获得生活的信心,求得心灵的自由和 解脱,甚至成了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所有这些都说明,有必要对道教 的斋醮仪式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顺应新的形势作出修订。为此,杜光庭做 了如下工作: 其一,整理黄箓斋仪。杜光庭沿用张万福整理后的格式,在黄箓斋仪 末后增加了谢恩醮这一仪节,使斋仪与醮仪融为一坛,这是对道教科仪的 一大贡献。《太上黄箓斋仪·散坛设醮》规定黄篆斋设斋三日,在正斋之 后一日言功拜表并散坛设醮,酬谢在斋事中下降的神灵及召役的将吏。 这样一来,中唐开始出现的罗天大醮成了斋后谢恩醮,正如《罗天众神词》 所云:“按遵玄格,披考灵科,修黄箓斋宝,设罗天大醮。”杜光庭编纂黄篆 斋仪的贡献是在黄篆斋仪中,依照《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 《太上洞神三皇仪》等灵宝派经典,恢复性加人谢恩醮的仪节,从而令斋与 醮两种被后人分离的仪式传统合二为一,使得科仪格式渐趋完备。陆修 静《黄篆斋仪》只有一卷,杜光庭编撰的《黄箓斋科》则多达四十卷。正一 上章中的安宅、迁拔、解考等祈愿内容,在杜光庭的《太上黄箓宅仪》中都 已敷衍成专门的科仪。经过杜光庭的整理,黄箓斋的格式更为完备,内容 更为丰富,成为后世斋仪的范本,得到了宁允中、宁全真、吕太古等科仪大 家的高度评价。 其二,增订与规范醮仪。他修订的科仪除了黄箓斋外,还有金箓斋、 明真斋、神咒斋、阅箓仪、拜表仪、仰谢仪、方忏仪等。此外,他撰写了大量 章疏启奏的规范文体。它们文笔优美,词章工整,成为后世章书表奏的范 本。同时,他还把道教的表奏、词章、颂赞、咒、愿等威仪加以文饰,使之大 众化。《广成集》收有他撰写的数十篇醮词,其中除罗天大醮的六篇醮词 外,还有周天大醮的醮词。卷九所录六篇“罗天大醮”醮词,是目前文献可 见最早的“罗天大醮”醮词。杜光庭强调斋必有戒,先戒而后斋”。他具 体列出了不得杀害、嗜酒、不忠、不孝、不行慈心、徘镑、不恭敬等七戒,又 针对在道场做科仪制订了 “道场十戒”,力图增强科仪的神圣性。他还要 求在科仪活动中,法师、都讲、监斋、侍香、侍经、侍灯六种斋官必须各尽其 职,紧密配合,保证科仪的规范性与神圣性。 其三,本着天人感应的思想,把道教各派的斋醮仪式统一起来,进行 了整理和修订,使之规范化,对举行斋醮活动或传授经戒法篆仪式时对时 日吉凶的选择作了论述。他把斋分为“祭祀之斋”和“心斋”两种,建立了 道场戒约以约束参与法事的道士,在诸多斋仪的“发愿”这一步骤中特别 突出了济世度人的思想,强化了利用斋醮科仪解除人世间种种人际关系 的冤怼,追求“无冤结”的理想社会的内容。如他发展罗天大醮,目的是巩 固统治者的王权、神权。?杜光庭生当大唐国运摇摇欲坠的乱世,尤其期 望能够通过道教力挽狂澜。所以,他主张斋醮与国运相关,人臣行之能为 国家消灾祈太平。这当然不是他的首创,早自北魏寇谦之时就有萌芽,唐 代在杜光庭之前也有多次实践,但是,可以这样说,杜光庭确实把这发扬 光大到极点了。这从他编校的《太上黄箓斋仪》就可看出。济度是道教黄 箓科仪的主要功能,也是宅醮科仪的核心思想。济度以相信神仙有救苦、 扶度、济护、消灾、保安的力量为思想基础。济度包括度己和度人。其功 能首先是佐国度人,救物立功,上拔亿曾万祖恶对罪根,下拯九夜三途穷 魂幽魄,对“或生天上,或诞人间,或处中华,或居异域”的各民族,对“或贵 或贱,或富或贫,或不悟善因,或不逢正法”的所有灵魂,都要一概进行迁 拔,解消殃结,开度天人,永安家国。其次是救济人间之苦。最后是使斋 主参真悟道,与道合真。 总之,杜光庭上承陆修静和张万福,把科仪在唐代新增衍的内容集中 地反映出来了。他是传统斋法的集大成者,其成就超过了张万福。杜广 庭可以说是道教科仪的完成者。他制定的道门科范,是后世斋醮仪式的 范本,盛行于两宋,影响到明清,成为道士做法事的依据。虽然在他之后 还有人对这些规范进行过局部的修订和发展.但就总体成就而言,无人能 出其右。 北宋时期,为整肃国家祭祀礼仪,朝廷直接主持道教斋醮科仪的编 修。宋真宗时期,由王钦若总领编修而统一 了斋醮结坛之法而为三等九级坛法。大中祥符年间,王钦若主持编修《罗天大醮仪》十卷,形成上元金 箓、中元玉箓、下元黄篆的科仪格局,并编成三箓斋的圣真位号。宋神宗、 宋徽宗时期,继续编修科仪,形成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的格局, 这在科仪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斋醮科仪结构的完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