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他的诗文真挚风趣,为大众所喜诵。 他的一幅“难得糊涂”让我们领略了这位书画大师的墨趣之妙,也让我们明白,身处官场的郑板桥,这一辈子,又有过多少“难得糊涂”的时刻。在中国深邃千年的处世哲学中,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人的多少感慨、叹息、沉重和忧伤,而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郑燮行书《难得糊涂》 郑燮行书《吃亏是福》 以“怪”出名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他的诗文真挚风趣,为大众所喜诵。 他的一幅“难得糊涂”让我们领略了这位书画大师的墨趣之妙,也让我们明白,身处官场的郑板桥,这一辈子,又有过多少“难得糊涂”的时刻。在中国深邃千年的处世哲学中,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人的多少感慨、叹息、沉重和忧伤,而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 画竹 书法备受争议 郑板桥的书法定位,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备受争议性。对于郑板桥这种古怪书风,有人称誉,也有人批评,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当然,这都是评论者的个人角度。 而启功先生则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近当代人们对于郑板桥书法的肯定,应该和启功先生的推崇有一定关系。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而近年在拍卖行上,郑氏作品也屡有有高价表现。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 画兰 郑板桥 画竹 巧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郑板桥 画兰 郑板桥 画兰 郑板桥 画竹 晚年生活 郑板桥秉性刚直,到了晚年,在居官十年后,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知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61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之后,板桥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