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 遇 电 影 (ID:cinematik)
早上8点半的电影7点就有人等待,晚上7点黄金场的电影如果6点前不去排那么想进去就要纯靠运气。
每一场电影结束走出来都能看到外面举着牌子求票求邀请函的人,白板上法文英文韩文还有看不懂的鬼画符文。
这,是戛纳第二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五月的主角——电影,截至目前包括媒体场在内已经公映了7部。

这就是戛纳
两天的早出晚归,在不撞车的情况下拼尽全力看了五部,感觉自己看了四部假戏。
开幕片《伊斯梅尔的幽魂》中规中矩,戏中戏剧情碎片松散(据说导演就喜欢这样效果?),主竞赛第一部《无爱可诉》真的是徒有其表无爱可诉(不如再刷一遍《利维坦》);
满怀期待的非竞赛第一部《无限之住人》被三池崇史灌了两小时二十分钟的鲜血和尸体(可以挂名一个领便当人数最多的电影);
“一种关注”的《西部》呱噪地抛出了全球化思考的大话题。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谓没有期待则才会给予惊喜。
海因斯《寂静中的惊奇》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对得起原著布莱恩赛兹尼克的故事核心,也毫不夸张的说是为小说的本衣添了一个不炫技的袈裟。

寂静中的惊奇Wonderstruck (2017)
导演: 托德·海因斯
编剧: 布赖恩·塞尔兹尼克
主演: 艾米·哈格里夫斯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朱丽安·摩尔
汤姆·诺南 / 奥克斯·费格雷 / 科里·迈克尔·史密斯
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 / 达米安·杨 /
《寂静中的惊奇》以半默片形式呈现。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朱丽安·摩尔、米歇尔·威廉姆斯加盟。片中1927年部分的画面将以无声电影的形式呈现,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堪称电影生涯中最有野心的作品。Via 豆瓣
和《雨果》那部很像,作者都着重刻画于一种微妙的惊喜,在多尘的老博物馆橱柜里出现,跨越于过往、横亘在过去,用一个孩子的单纯和天真去连接去营造去侧写。
这种故事往往是打动人的,有那么一瞬,甚至被感动到落了两滴眼泪。上一部落泪的电影,还是《天堂电影院》。


故事以一个双重叙述开启,两个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两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小男孩Ben问母亲自己的父亲在哪里,母亲说还未到时机。
黑白默片的年代背景下,小女孩Rose天生失聪而无法与他人正常相处。
Ben因为一场闪电的意外,失去了母亲,而自己也不幸失聪,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从医院逃出来去纽约寻找书签里仅存的关于父亲的线索。
Rose得知自己的偶像即将登台演出,不惜剪了自己的长发从窗户处逃出家前往纽约。
两个孩子同是孤独,两个孩子同不快乐,两个孩子也都因此来到他们憧憬着的纽约,希望在这个满是灯光的都市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幸福的答案。
彩色的纽约市带有胶片质感的滤镜,黑白的纽约市带有照相馆的复古气息,跨越时间的蒙太奇表达手法中,两个孩子各怀期望,独自开启了一段未知的旅程。




早前,@suanlin 曝光的一组《寂静中的惊奇》的片场照片,大家感受一下(Via https:///suanlin)
故事的优点在于美妙的顺序,从一个1997年来自明尼苏达州的Ben在纽约下车开始,第一次体验纽约的陌生,第一次看到纽约的全景模型的震惊。
孩子的视角里,一切靠视觉,一切靠感知,他曾经的关于狼的噩梦也在一点一点得到了解释。
同时,在1927年,来自德鲁斯的Rose迷恋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Lillian Mayhew(虚构的角色,由朱丽安·摩尔扮演), 来到纽约只为能够看到她在剧院舞台上的表演。

之后,Rose被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吸引,看着惊奇的动物,感知着异国的情调,着迷在一个一个标本的奇迹中。
在这里,他们的命运开始交织,他们的时间开始平行。
在这里,他们一个通过知道秘密地方的缺乏朋友感的小孩,一个借助在博物馆内部工作的哥哥,彼此有了一个关系纽带。
我想,这部电影,需要你去慢慢地去享受,和孩子一起去看博物馆中的场景,像个孩子一样去体会那满是星空的夜景。
《寂静中的惊奇》足够甜美,满是善意,就像电影里说的那句“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一样美好。
而海因斯的电影手法则给予了电影更多的放纵和傲慢,像Haynesian的诗歌一样引你在时间翱翔。
整个旅程被赋予了一种蔗糖般甜腻的幻想,让我想起了大卫芬奇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还有让-皮埃尔·热内的《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2013)
他们同样带有自身强烈风格的讽刺意味,却又毫不客气地表达着一种高于天仁的自我欣赏。
海因斯的想象力总是可以萦绕在你的周围,用简单平淡的手法给你结识奇迹的发生。

导演 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
只是,他讲故事的艺术性比他讲述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本身更具有艺术的高度。
解读他的电影,想必是要把他看作一个富有远见的人文主义者,聆听他在默片画面里用强音和快音营造的氛围,感知他把画面前后穿插铺垫埋线的细腻节奏。
但是故事本身的改编设计其实不算精湛,太多自我意识的阐述和假象隐瞒的奥秘全部依赖于一个叙述性的配音之上,看似是对于仁慈命运的无畏敬畏,又或是对于假定空间宇宙的奇妙巧合,却衔接有些刻意,缺失了过渡本应有的自然与流畅。
但是,能拍出《卡罗尔》的海因斯绝对不仅仅意在此,我宁愿相信,这是他执着于对艺术高度的一次大胆尝试。
好了,在拥挤的媒体中心里写完这篇,我又要赶往下一场电影,下一场未知。
这就是戛纳。这就是戛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