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生物肥料

 昵称33884519 2017-05-19
微生物肥料行业概述
微生物肥料产品概述
微生物肥料是一类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微生物肥料分为菌剂及菌肥两个大类,主要产品包括微生物菌剂、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
微生物肥料是活体肥料,它的作用主要靠它含有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来完成。只有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物质转化和有益代谢产物才能不断形成。因此,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是其有效性的基础,而不像其它肥料是以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形式和多少为基础。正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活制剂,所以其肥效与活菌数量、强度及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水分、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应用和国际上一样,是从豆科植物应用根瘤菌剂开始的。我国从50年代开始使用细菌肥料,主要使用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60 年代使用的微生物种类扩大至放线菌,细菌肥料改称为菌肥,泛指用各种微生物制成的菌剂和生物肥料;70年代开始研究由土壤真菌制成的VA 菌根,从而使菌肥的概念扩大到细菌、放线菌、真菌、蓝藻等多种微生物类群;80年代至90 年代在农业生产中曾应用禾本科作物根际联合固氮菌;近几年来又提出不同种类的生物复合肥,包括生态菌群的植物促生根际细菌( PGPR) 和有机肥、菌肥和微肥( 亦有加无机化肥) 于一体的营养全价多功能复合生物肥料。
近年来,由于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不仅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造成土壤板结、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后果,威胁人类健康生存。无污染、无公害的微生物肥料必将在未来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肥料定义
微生物肥料是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是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其在中国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从根瘤菌剂——细菌肥料——微生物肥料,从名称上的演变已说明中国微生物肥料逐步发展的过程。
微生物肥料品种发展综述
生物肥料在中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3次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大力推广应用大豆、绿肥根际固氮菌。当时全国各地差不多每个县都有菌肥厂,只求产量,不顾质量,持续时间很短。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国内许多地方又恢复生物肥料生产,推广细菌肥料,大部分采用发酵生产工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这个阶段的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后来许多地方用炉灰渣替代草炭作吸附剂,产品质量下降,销售阻滞。这两个阶段的生物肥料生产有一个共同点——产品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生物肥料由于其对农产品品质、产量、特别是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其生产又呈上升趋势,开始出现了固氮、解磷和解钾生物肥料及其由此演变出来的各种新型生物肥料。
当前几个发展阶段由于微生物肥料产品尚未纳入肥料管理体系,行业标准缺乏,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以致发展周期短、发展速度慢。进入90年代后,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期,应用面积超过一亿亩。特别是在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中,微生物肥料已成为肥料主力军,用量超过450万吨,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微生物肥料市场的政策化
为了使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农田,农业部于1992年开始将微生物肥料标准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1994年5月31日农业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微生物肥料标准(NY 227-1994 微生物肥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其颁布实施对整顿我国微生物肥料市场、打击伪劣产品、保障微生物肥料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标准颁布后,通过几年的实践应用,根据产品检测结果,并结合使用反馈意见,农业部对其中的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细菌肥料和硅酸盐细菌肥料部分进行了重新修订,于2000年颁布了4种相应的菌剂产品标准,即《根瘤菌肥料》(NY 410-2000)、《固氮菌肥料》(NY 411-2000)、《磷细菌肥料》(NY 412-2000)和《硅酸盐细菌肥料》(NY 413-2000)。这次修订重点是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效活菌含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其它理化指标也做了相应的修正。2007年又发布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通则》等4个标准。
至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这一标准体系框架由通用标准、使用菌种安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等5个方面构成,现已有25个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今后除了继续加强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外,还要做好有关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及使用菌种安全鉴定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
信息来源:投融资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项目研究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