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浓香曲酒生产入池水分的调节

 东斜西独00 2017-05-20
      秋季是每年转排生产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工艺调节合理,就会直接进入生产旺季。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冬季的生产。因此秋季是每年生产的关键。
      秋季转排生产,由于投粮增加,辅料增加,加之地下水位下降,气温仍然较高,因此应增大入池水分。此时加入新水,能冲稀酒醅中阻碍发酵物质的浓度,降低酸度,使粮醅在新一轮的发酵中重新产生活力。秋季入池水分应在56%-58%为好。
      5、冬夏季节入池水分的调节
      冬季气候干燥,温度低,空气中湿度降低,地下水位下降,按道理此时应增大入池水分,可由于原料中的水分较大,虽然投粮量没减,但原料中的淀粉含量已相对减少。入池水分是随着投粮量及粮醅比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气候干燥,但是由于气温低,在晾床操作中水分是不易散失的,所以说冬季入池水分不宜增加。如果盲目增大入池水分,就会导致淋浆,异常发酵。由于酒醅湿,还会出现上甑难、压汽、串边、酒度低、酒尾长、酒质差的情况,给下排的生产带来不利,因此,冬季入池水分在54%-56%即可。
      夏季,由于环境温度高,水分散失快,地下水位上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不利于曲酒生产。故能否正确把握入池水分就成了曲酒生产安全度夏的关键所在。
      夏季气温高,地温高,入池温度高,虽然在生产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粮醅前期发酵升温速度仍较其它季节要快。如果入池水分小,会因窖内水分跟不上,而导致粮醅倒烧,因此夏季应增大入池水分,但应适量,因为此时水分过大,会对秋季转排造成困难,而得不偿失。夏季水分应控制在57%-59%。
      6、异常发酵窖池入池水分的调节
      6.1    出池酒醅湿,产量低,质量差
      这种情况在秋季转排及冬季易出现。秋季转排时,个别窖出池酒醅湿,颜色黄,现腻,最后一锅的扔糟,堆在操作场地后,黄褐色的水四处流。由于酒醅湿,造成上甑困难,容易压汽压酒,蒸馏效果差,所产的酒,酒度低,尾子长,造成该窖产量低、质量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夏季压窖时,担心压窖时间长,水分跟不上,而使入池水分偏大。或是由于生产需要,压窖时间未到,而提前生产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延长糊化时间,配料时少用母糟,增粮增糠,加入新水,少量使用糖化酶、干酵母进行强化发酵。在下年压窖时应控制入池水分,以利于秋季转排。
      冬季出现出池酒醅湿,产量低,质量差的情况,一般是由于所购进的原料水分大,加入新水多造成的。如果原料水分大,打量水时应根据化验结果,及时减量,而不能按老方法去打。在下排生产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适度退醅、减量,增大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适当提高入池温度,能改变这种状况。
      6.2    出池酒醅干、产量低、质量差
      夏季压排窖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压窖时间过长(超过四个月),出池水分小造成的出池酒醅干、起疙瘩,不柔软,即常讲的“死板”。其化验结果是残余淀粉高、酸度低,酒精含量低。针对这种情况应适当增加新水,增加辅料用量,增大糖化酶、干酵母的用量,同时注意加强窖池的管理,使转排顺利进行。
      冬季出现出池酒醅干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排使用了陈粮(含水分小)或所用新粮没化验水分,担心加入新水多造成淋浆,而只凭经验使入池水分偏小造成的。此时应适量增加入池水分,增糠,加强窖池的保温措施,尽快使发酵恢复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