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节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

 Winfred吴 2017-05-20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诏赠中散 大夫,谥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市)人,是南朝宋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士, 出身于江南门阀士族望家。他早年就以儒 学学识为人景仰。三十六岁时仍然是一个六品小官,屡受权贵的排斥,对仕途心灰意 懒.加之十岁时读葛洪的《神仙传》,就有了 追求神仙之志,十五岁就作《寻山志》,倾慕 隐逸,于是辞官至茅山建华阳馆,自号华阳隐居,开始了修道生涯。他是陆修静门人孙游岳(399—489)的人室弟子。 梁武帝萧衍早年奉道,虽晚年信佛.但对陶弘景始终敬信如一,朝中大事 多派人至茅山向陶弘景请教,所以陶弘景被当时的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弟子有数十人,其中王远知、陆逸冲学业最精。尤其是王远知培 养了隋末唐初著名道士潘师正,潘又培养了司马承祯和吴筠这两个在唐 代道教史上有名的弟子。
陶弘景学识广博,他的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 《真灵位业图》、《本草经集注》七卷等,是道教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 《养性延命录》第一次对道教的养生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讲了养气安神、清 心寡欲的哲理,并在实践上归纳出了该提倡的“十二少”和该反对的“十二 多”,讲了少食荤腥多食气等操作原则和禁忌,还叙述了吐纳、导引、按摩、 御女术等等。对于这些术.陶弘景也作了一些理论分析。《真诰》是在顾 欢《真迹经》的基础上加以扩充注释而成的,是一部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 经典教义、方术和历史的集大成的重要文献。该书吸收儒家、佛教思想, 劝人修道成仙,阐述了不少道教义理,讲解了以存神为主的修炼方法,叙述了神话、诗歌、神仙等。
       “诰”即告也,《真诰》书名表示这是一本记录神 仙真人话语的著作。该书共七篇。
第一篇《运题象》与神仙相互感召.神 仙自会来与人做伴相会。
第二篇《甄命授》要人修仙学道。
第三篇《协昌 期》阐述修行的方法和禁忌。
第四篇《嵇神枢》讲述神仙洞府。
第五篇《阐 幽微》叙述鬼神世界的官僚系统。
第六篇《握真辅》收录一杨二许的书信往来。
第七篇《翼真检》讲真人的传承。
《登真隐诀》是《真诰》的姐妹篇。 它撮取众多上清经的修仙秘诀和法术的精要,强调导引。现存《道藏》中 只留存三卷:上卷为符箓方面的内容;中卷涉及按摩、导引、服气、沐浴、思神内视、驱邪避鬼等术;下卷为修诵《黄庭经》法和张道陵授魏夫人法。
在烧炼金丹方面,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的一个著名金丹烧炼家。据 说他炼成的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南史》卷七十六)。他从事炼丹活动二十余年,撰写了《集金丹黄百方》、《太清玉石丹药要集》、《太清诸丹集要》、《合药诸法式节度》等不少炼丹著作,现在大多已亡佚。
       陶弘景在炼丹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化学史上的成果,主 要是:第一,把石灰分为生石灰和熟石灰两种。第二,把烧炼是否有“紫色 烟”产生作为判断硝石(硝酸钾)的方法,这是明确区分了硝石和朴硝(硫 酸钠),是世界化学史上鉴定钾盐的最早记载。第三.陶弘景做过鸡屎矾 与铁的置换反应,扩大了铜盐的范围,奠定了宋元时期水法炼铜,即胆铜 法的基础。不过,陶弘景炼丹主要是应梁武帝之请,自己并不怎么看重。 原因在于他对服食金丹白日飞升成仙有怀疑。
中医药研究方面,他的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补缺肘 后百余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其中以《神农本草经集注》最为著 名。在这本书中,陶弘景不仅梳理、校核、订正《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三 百六十五种药物,而且新增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对隋唐以后的中医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陶弘景大概是医学社会学的鼻祖之一,他已经注意到 了医药用方对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的差异性。《效验方》是供上层社会使用 的方书,多系名贵药材。《补缺肘后百余方》则是供民间使用的方书。他在葛洪《肘后备急方》基础上,记录了导尿、空腹消水肿、食物中毒、脚气病、黄疽性肝炎、急性淋巴炎等治疗方法。在病理学上,陶弘景认为发病的原因在于邪气、恶气、毒疠之气,虽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科学 性。不过,他认为医药只是辅助修炼成仙的一部分。
在道教修炼理论方面.陶弘景对之作了比较大的发展。他强调“天道 自然,人道自己”,修道得靠自己。自然给予人的寿命是短暂的,但人的作 为可以延长寿命与道同久”。陶弘景进一步论述了形神关系,认为是成 人物、灵鬼、成佛、成仙的根本。“形神合时,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 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华阳陶隐居集》卷 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在他看来,人、鬼、仙是同类,区别在于行 善、行恶及善恶的多少,人的努力可以实现三者间的转化。人行善变成 仙,仙若犯规则被贬为人;人作恶就成为鬼,鬼行善转生为人。人生活在 可见的地上世间,是显;鬼生活在地下阴间,仙生活在地上天堂,鬼与仙都 不可见,是隐。人与鬼、仙的隐显之别,实际上是善与恶的区别。一个人 若能保持形神相合,他就能成为一个大仙,若他的形神不能保持合一,就 成为尸解化质,即蜕去旧的躯壳,获得新形体的小仙。他认为,修仙的根 本在于形神合一,修仙要把多种术并用。他比较重视的是金丹、存思和行 气,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芸其神,以 和气灌其质。”(《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他认为,游心虚静,息虑无为以养神,服元气,导引及吃良药以养形,百年之寿不在话下。对于养气,他说,人生于气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病”(《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梁陶隐居 序》)。对于养形,陶弘景认为最基本的要求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也 就是饮食的品种要广泛,数量、时间要控制,起居要有规律。对于神的作 用,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 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神离开形则 死,人死则不能复生。人的精神是不灭的。
在神谱方面,陶弘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道教神谱。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以图谱的形式.把道教所信奉的近七百名神仙按照从天上 到地下的顺序,排列成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七个层次,即玉清、上清、太 极、太清、九宫、地仙、鬼官。这七个层次中,每一个层次各有一名主神位 于中间,其余诸神分别排列在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这七个层次分 别是:
以元始天尊为首的玉清境诸天帝道君(29名)
以大道君为首的上清 境诸神(104名)、
以太极金阙帝君李弘为首的上清太极阙诸神(84名)、
以 太清太上老君为首的太清境诸神(174名)、
以“九官尚书张奉”为首的诸天 曹仙官(36名),
以中茅君为首的诸位地上仙真(173名)、
以酆都北阴大帝 为首的阴曹地府诸鬼官(88名)。
这是一个统属分明、秩序井然的庞大的 道教神仙谱系。其中前面三个层次代表道生天、地、人,第四层次代表道教的形成,第五、第六层次的主神则是两个实际的道教创始人。前面六个 层次代表生,第七层次则代表死,充斥里面的都是一批死去的帝王将相和 思想家等历史人物。
陶弘景的这个神谱是对此前的神谱的综合。首先,涵盖面广阔多了。 这个神谱多出了以道士为原型的仙人。其次,神仙榜的骨架更鲜明了,组 织这个神仙榜的骨架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也更深刻了。这表现在:
第一,太无、太初、太素等由道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这集中表 现在第一、二、三这三个层次中。不过,每一个层次中首领左右两旁的众 神,基本上也与宇宙生成图式中每一个阶段生成的日月、星辰、四时、五行 有对应关系,例如五方道君、太清五帝自然之神。
第二,人世间的等级制度,即魏晋门阀世族等级制度。这是他自己坦 率说出来的:“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今 正当比类经正,雠校仪服,埒其高卑,区其宫域。”(《真灵位业图序》)
第三,生与死的对立。趣生恶死成为贯彻这个神仙谱的价值观念。
第四,老子的地位降低了。把老子作为最高神,是东晋中期之前的五斗米 道和太平道的主张,东晋中后期·上清派和灵宝派的神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五,这个神仙榜体现了陶弘景对道教不同宗派的评价标准。陶弘 景认为上清派的地位最高,灵宝派其次,天师道最低。这是当时这三个宗 派的实际社会地位的近似反映。陶弘景的这个神谱已经具备了后来道教 以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首的神灵谱系的轮廓。这 样,他就改变了过去道教神仙世界杂乱无序的状态。
陶弘景把上清派发展为茅山宗。他是茅山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到茅 山后,广泛收集整理上清经,撰写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从陶弘景开 始,世人不再称呼上清派,而改称茅山派人们纷纷以受茅山符篆为荣。 茅山宗在南朝、隋唐、两宋时期,人才辈出,使得其成为道教诸宗派中的一 个显派。
总之,陶弘景以上清派的模式铸造了一个新的道教道术体系,并对道 与术的关系作了一定的阐释。对道教的义理方面,他也使得道与术的结 合进了一大步。虽然他在理论探索和创新方面做的工作并不太多,但他 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仙学思想.主张形神双修.道、儒、佛三教合流,是南 朝道教变革的践行者和道术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道教中人认为他“洞识古今,事炳山世……乃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华阳隐居传序》,《全唐文》卷七六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