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汉图集—古代之(明)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愚雅轩 2017-05-20


 
 

罗汉图集古代

  
明宪宗 朱见深 画像 

 朱见深(1447-1487年),英宗(朱祁镇)长子,1465-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庙号宪宗。擅画人物、花鸟。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濬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御制一团和气图_横版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纸本设色 48.7x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作赏析:

此图作于1465年。粗看仿佛一个圆球,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眯眼嬉笑,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三个人相拥相抱在一起,一个面孔实际是由三个面孔组成的。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绝,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刻画生动传神,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 作品线条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作者纯熟的绘画技艺。 

 

题材故事:

画的内容,源于虎溪三笑的典故。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30余年,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临别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此幅绘三教人物合抱作一团,共论经书,喜气和睦,正是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 这幅《一团和气图》画于作者朱见深即位的第一年。画幅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自己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从表现形式和构思方法上,《一团和气图》符合古代漫画的特点和要求,但在主题上却没有讽刺意味,反而有歌颂漫画的味道,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据史学者研究,朱见深有鉴于其父朱祁镇(英宗)制造了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冤狱的教训,继位之后下令平反昭雪,并在朝廷上下提倡团结,大概就是这位威严的皇帝之所以作此诙谐图画的原因之一。

 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钤“广运之宝”。诗堂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一团和气赞”。

 

画作缘由

    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一团和气图》的创始人。不管推断有无根据,至少可以说明朱见深与《一团和气图》关系密切。 其实,成化帝绘制该图是有特定缘由的:

         1、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正月十七日,二十二日,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因此,成化元年六月初一应是成化帝即位接近一年半左右。出于对群臣万众一心的期望,他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的用意,与为于谦平反,并承认代宗景泰帝的历史地位有直接关系,对朝政的安定团结有积极意义。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绘制《一团和气图》。

         2、体现“三教合一”思想

    很久以来,儒、释、道三教关系错综复杂。如果各自教派相互对立,必然消耗体力力,不利于社会安定发展。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根据《御制图赞》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慧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陶渊明,三人各为儒、释、道教代表,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和睦喜气。

    “三教合一”的思想不仅流露在成化帝身上,在许多寺庙文物上也有所体现。以佛教圣地少林寺为例,千佛殿西侧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有浓厚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瘾之子朱载请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该图极有可能是朱载瑜借鉴其曾祖成化帝的《一团和气图》所制。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内外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朱见深《一团和气图》
《一团和气图》是成化帝朱见深工笔画,为故宫馆藏瑰宝,
此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意在阐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局部 1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局部 2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局部 3
款署“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钤“广运之宝”。
诗堂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一团和气赞”。
明 朱见深 一团和气图 轴
    纸本设色 48.7x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作于1465年。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 
 明宪宗御笔 达摩图
台北故宫佛教珍品:十五世纪 明宪宗朱见深33岁之作
成化十六年(1480)轴纸本水墨画 本幅 76.8x47.4 cm、全幅 70.5 cm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
明宪宗御笔 达摩图 局部 1 
 明宪宗御笔 达摩图 局部 2
    达摩深目大鼻,五官深邃,蓄满髭须,身着披头连身大袍,双手藏于衣袖之中,置于腹前,后有圆形头光,一望即知是一位天竺僧人。他足踏苇杆,乘风破浪,回首而望,渡江北上。画中的全作衣纹以浓墨为之,用笔迅捷,逸笔草草。足下波浪汹涌,与达摩的衣裾飞动相呼应,展现超凡的神通力,将一苇渡江的速度感尽表无遗。本幅款云:「成化庚子(1480)御笔戏写。」下方又钤「广运之宝」一印。为宪宗三十三岁之作。
  
 

《一团和气图》赏析

 

   《一团和气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48.7厘米,横36厘米,是中国帝王绘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稀世珍宝。其作者是明代第九位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庙号“宪宗”。

这幅《一团和气图》构图非常绝妙,猛地一看,画中是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体态浑圆;再仔细一看,却是三人合一:左边是一位穿着道服的老者;右边是一位头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则将双手搭在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部,一手轻捻佛珠,显然佛教中人。

   

    以“一团和气”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了。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新巧有趣。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虎溪三笑”。

晋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叫慧远,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隐居在庐山的东林寺30余年,其间常有敬慕他学问的人前去拜访。东林寺前不远处有一个叫虎溪的地方,慧远待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畅谈之后送客从不过虎溪。

   

    有一天,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陶渊明擅长诗文辞赋、淡泊名利,道士陆修静也学识渊博,喜欢游历,三人可谓志同道合,相见甚欢。惜别之际,慧远把手相送,不知不觉竟然送过了虎溪,说话声引起山中虎啸声声。三人这时才发觉,已走过虎溪好远。于是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这幅图表现的就是这一场景,三人合抱一团,谈经论书,喜气和睦,是明朝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作者期盼团结和气的美好愿望。

   

    相传,明朝成化初年(1465),朱见深登基以来第一次接见大臣。文武百官跪拜在地,静候皇帝。此时朱见深才18岁。他坐定后,没有说话,却命人拿出了这幅画让大家观看。朱见深严肃地看着群臣,问道:“众爱卿觉得朕画的这幅画如何?”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皇帝朱见深从小就喜欢诗文绘画,是一位丹青高手。可是今天,皇帝如此严肃,肯定不是叫大家来赏画的。于是大臣们谁都不敢多说话。

  

    正当大家匪夷所思时,朱见深却问大臣们:“众爱卿可还记得代宗帝和于谦吗?”群臣一听,顿时吓得胆战心惊。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事件。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剌部兵分四路大举进攻明朝,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当时在位的皇帝也就是朱见深的父亲英宗被俘。瓦剌部以英宗为人质,多次派使者来京,提出交换英宗的苛刻条件,包括数额巨大的赎金。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对此,群臣束手无策。这时大臣于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与许多文武大臣,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做了新皇帝,就是明代宗,将英宗尊为太上皇。

   

    这时的瓦剌得知明朝新立了皇帝,觉得英宗没多大用处了,就将他放回了。英宗回来后,朝臣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英宗复位,另一派支持代宗继续执政,双方争执不休。 直到 8年后,代宗得重病之际,拥戴英宗的一些大臣借机发动了夺门之变,冲进英宗住所,将他抬上龙床。到了皇帝坐朝时,文武百官才知道英宗又取代了代宗。英宗重新登基后,废黜了代宗,杀了扶植代宗的于谦等一批大臣,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

   

    朱见深眼见经历过“土木之变”和英宗复辟事件后,朝廷动荡不安,兄弟互相残杀,大臣之间矛盾重重。正是基于这些历史原因,朱见深觉得要吸取历史教训,必须举朝团结。为此,朱见深下旨:为于谦平反,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同时不顾代宗曾废掉自己皇太子之位,以德报怨地恢复了他的帝号,为其重修陵寝。朱见深特地画了这幅画,以警示后人。他在图的上部还写了一段题跋,表达自己作画的意图,是为了“警俗而励世”,称“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而为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要求大臣之间、皇室兄弟之间要“一团和气”。

   

    在中国历史上,朱见深并不算是一位政绩突出的皇帝,但他却能以德报怨,为于谦平反,恢复代宗帝号,而且又亲自画了这幅寓意深刻的《一团和气图》,希望大家要和睦团结的做法,也称得上是深明大义了。因此,《一团和气图》在历史意义上和艺术特征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愧为稀世珍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