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万物皆道、我自为德》05
2017-05-20 | 阅:  转:  |  分享 
  
【五】【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译文】天地是
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
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天地不仁:“天地”不会有仁爱之心。又是一个字面很好理解,但意义很深的话语,此句的重点就在一个“仁”字上面。“仁”,爱也、美
也;这是一个由人类定义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然而,同样是“仁”,也是同样的概念,却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境
界,并且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处世心态。人,有七情六欲;或者说,世上所有拥有高级意识系统的物种,都会存在情绪化的表现。而这一类的物种由于
存在自我的情绪,所以很容易的产生了一种自我的主观意识,从而在待人处事上会不自然的代入这种主观意识进去,导致出现偏颇,失去平衡。这就
是第一种“仁”的境界,也即为自私的“仁”。地球,一个无比辽阔的星球,已经有超过数百万的物种在其上诞生和灭亡,而人类却有幸成为这数百
万物种中能够存活至今的一支。它,用自己庞大的身躯来提供物种生存的环境;又用自己独特的能力来保护这个生存环境;所以,才有了现如今这美
好的人类社会的存在。这就是第二种“仁”的境界,也即为无私的“仁”。那么,“自私”和“无私”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其实
重点就在于分清楚自身所处的立场即可。当我们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考虑时,自然是希望上天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更
加的强大,可以让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更加长久。但是,你有为其他的物种想过吗?它们也需要生存,它们也想要强大,他们更想要上
天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给予他们。好了,现在让我们跳出人类的立场、或者是把自己当成这个地球、甚至把自己当成天道再去考虑。此时的你
将面对无数的物种,这些物种都在向你索取,都希望你可以多帮助一下他们。那么现在,试着问一问你自己,接下来你想怎么去做?美好,是无数人
心中的向往,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为了这表面的美好而实际所付出东西又是多么的残酷;生存,是所有物种最本质的天性,但是又有多少物种
真的能够明白,为了生存,其背后所付出的又是多少的灭亡呢?也许,“天道”早已把这些看得清清楚楚,这世上任何做父母的,又有哪一个不想为
自己的子女考虑、不愿意为子女付出一切的呢!但是那又能如何呢?帮了这个,就害了那个。假如“天道”也有也人类情感的话,它也一定会为此感
到悲哀、叹息、乃至无奈!或许,唯有“不仁”才是它唯一能够为所有物种提供的最大、最公平的帮助吧。而“道”为万物所付出的一切,也只能
由万物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包容。真正的仁爱,或许正如天地一样,视万物为“刍狗”,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对待任何事物都能绝对的公平、公正
、公开。也许正如佛家所言:“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正因为天道希望的是万物可以有一个公平的生存环境,所以才会对所有的物种都不偏袒。唯
有“不仁”,或许方为大仁也。【个人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直译】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同样的仁慈,不会对某些物种有特别的优待;圣人对待众人也是同样的仁慈,不会对某些人有特
别的优待。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献花(0)
+1
(本文系万物乃道原创)